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科技创新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式学习研究——以《CAI课件制作》为例

  • 投稿麦克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87次
  • 评分4
  • 28
  • 0

陈文沛,张金刚,王培华

(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300)

摘 要:大数据时代,知识网络能赋予协同式学习新的含义.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习能力,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师范类《CAI课件制作》公共课最能体现网络资源对课程的影响,研究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式学习,有利于该课程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知识网络;协同学习;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59-03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委会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2013Y15)

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课件是一种具有教学功能的教学系统,包括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等内容.CAI课件需要教学软硬件的支持,常用的制作软件有Authorware、flash、PPT等,硬件设备则包括计算机平台、投影仪,录音机等.CAI课件的本质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它有开发、应用和维护三个阶段,可以参照软件工程相关思想来管理.《CAI课件制作》主要是培养师范生制作CAI课件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强调应用及维护方面的软件工程思想.

1 知识网络的起源

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通过信息资源对自然、社会及思维方式的认识,是人类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也是人类对信息进行系统化的重新组合[1].知识网络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瑞典工业界,1995年M.J.Beckmanni将知识网络描述为进行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和活动[2].学界对知识网络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知识网络的内涵都是统一的:知识网络形成的基础是知识组织(存储媒体群落,例如某门MOOC课程等)之间的知识流动[3];知识网络可以理解为多条知识链编织成的网状结构体,每个交叉之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知识网络通过知识流动实现信息共享进而创新知识,促成良好的学习机制,良好的学习机制反过来又加速了新知识的生成[4],进而良性互动,如图1所示.

2 协同式学习系统结构设计

协同式学习模式基于何克抗教授的“双主”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由教师引导的团队协同学习.协同式学习不限于课堂教学,它体现了小组成员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又存在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竞争关系,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协同式学习利用知识存储媒介节点的相关资源和平台,有利于学习者从相关的网络节点获得学习资源.有效地组织、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是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式学习模式对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协同式学习系统硬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协同式学习系统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2.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图2说明如下:根据实际需要配置硬件设备,例如服务器和学习终端等;利用数据云资源、XML编辑语言和相关插件技术,以“客户/服务器”架构来设计“CAI课件制作”专题网站,整合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软件的相关功能.运作过程是这样的:服务器端对接收来自学习终端的操作请求,根据学习终端的具体要求调整仪器的状态,模拟相关实验过程,提供课件设计与制作的素材,输出相关数据.学习终端(包括实验室学生计算机、学生宿舍计算机和学生家里的计算机终端)必须配置相关的教学软件,具备多媒体文件数据循环流动功能,在主题学习的主界面上显示进度,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提示.学习终端CAI课件开发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可以放置于服务器端.

2.2 系统组织结构设计

图3的说明:(1)学习者:学习者在协同学习中居主体地位,其学习的背景、阅读的方法、交流的能力各有不同.(2)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主要为学习者提供共同学习的讨论平台、软件支持和制作素材,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大纲.(3)群组:基于协同小组学习任务,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学习的侧重点.(4)RSS聚合工具:学习者利用即时通讯软件聚合学习信息,取得统一意见.(5)讨论和总结:各小组在课堂上公开陈述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回答相关疑惑,及时交流,激活课件制作的思路.(6)教师:教师在协同学习中充当指导员的角色,给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帮助.(7)协调员:协调员就是学习过程中的联络员,确保交流信息的畅通,并处理群组间的交流问题,安排人手和相关工作[5].

3 协同式学习实践过程

协同式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项目研究以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专业2013级(1)班的38名同学为研究对象,协同式学习实践时间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每周安排两节课,笔者将其划分为“初步了解——分组选题——实施研究——循环修正——总结提升”五个阶段.由于课时紧凑,学习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研究实验需要的素材、及时提出疑惑,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沟通互动,为课堂上厘清思路并完成CAI课件奠定基础.整个协同式学习流程如图4所示:

3.1 开篇名义,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首先教师在课堂精选精讲教学内容,重点将一个软件的应用讲活讲透彻,举一反三,将知识的迁移到实践当中,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揣摩设计意图,并根据目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案例;第二,鼓励学生跳出课本看问题,从虚拟练习和实践过程中学习;第三,明确学习小组的中心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知识.

3.2 各施所长,成立案例项目小组

首先尊重学习者个人兴趣加入相关的协同学习小组,同时根据成绩和实践能力的强弱有梯度地组成协同学习小组,配制好人力资源;接着,各组制定小组目标、小组学习活动规则和计划.第三方面要注意将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的有机结合,激励小组成员的学习潜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领悟,建构并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如果不同的学习小组选择了同一个小课题或者任务,则有利于促进小组间的竞争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3 深入研究,展开协同学习活动

第一,学习者自主学习,具体表现为根据个人的分工查阅资料、检索信息、寻找信息源,初步标识有效的学习通道和知识网络.第二,通过公共交流平台与小组成员协调沟通,讨论甄别有效信息资源.第三,小组成员独立开展学习活动,验证相关操作,并反思学习通道的效度,然后和其他学习者一道解决重点问题.这些操作可以是面对面进行的,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第四,学习者通过反思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通道,并通过不断练习强化操作,巩固学习通道.第五,学习小组的协调员负责收集信息,记录相关参数,上传到网站供大学享用.

3.4 循环评价,修改完善课件作品

第一,相互之间的评价从头到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习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解决心中的疑惑;第二,丰富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同时要对某一阶段的协同学习进行评价,对某一单元构件的作品进行评价.第三,各种评价有所侧重,例如阶段性评价是为了检验学习者的技术掌控能力,整体性评价是为了提升学习者的审美能力,而总结性评价则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反思.第四,开发和制作CAI课件过程中可以接受全体学习者或者网络上的询问,主动与其他学习者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第五,遇到疑难时候,教师可以充当仲裁角色,点评相关操作和作品,并预告下一主题的研究内容.

3.5 成果汇总,总结反思学习过程

第一,各个学习小组的最终成果必须在课堂上展示,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咨询和点评.第二,小组间的作品可以进行对比,虽然这个不能量化统计,但可以明确比较出水平的高低.第三,技术交流,当有好的作品构思或者实现技术,在尊重小组成员的基础上应该和大家分享.第四,学习者反思协同学习的感悟,因为学会学习比学会技术更加重要.

4 结语

知识网络能否有效地应用于协同式学习当中,主要由教学效果检验.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获得的反馈信息显示,2013级语文教育专业(1)班97%的同学表示是满意这样的学习方式的,88%的同学反馈能够快速有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素材,91%的同学反馈积极参与讨论和团体协作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可见知识网络的应用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更加清晰的学习思路,有助于学习者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渠道和知识网络组织.

知识网络在协同式学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外界进行信息互动、信息资料收集、获取多媒体素材、接受远程教育、参加课题研讨、积累课件开发经验、提升课件开发技术以及相关工作.从宏观的角度看,学习者的知识网络形成过程是学习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人脉资源和良好学习氛围建立有效通道的一个过程;从微观角度看,知识网络是学习者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优化的一个过程.目前知识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需要更多实活动践来支持论证,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万君,顾新.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及其特性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223-226.

〔2〕Kobayashi k.Knowledge New work and Market Structure:An Analytical Perspective.Networks in Action[M].Springer-Verlag,1995:127-158.

〔3〕陈文沛.基于知识网络的教育技术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5):26-27.

〔4〕王涛,顾新.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建立过程分析[J].情报杂志,2011(4):102-106.

〔5〕陈文沛,何皓怡.构建基于关联主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协同式学习系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