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庋藏评议

  • 投稿远方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06次
  • 评分4
  • 30
  • 0

王作华

(兰州文理学院图书馆,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四库全书》的庋藏是一项关系到其能否流传久远的重要任务。乾隆皇帝对此非常重视,他多次颁发谕旨,命令按照天一阁规制建立七阁,钦定七阁之名,规定七阁机制,并且亲自监督《四库全书》的装潢和送藏。因此,《四库全书》的庋藏是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进行的,乾隆皇帝为《四库全书》的收藏、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乾隆;四库全书;庋藏;七阁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26-03

对于书籍而言,能否嘉惠艺林,启牖后学,主要看其能否保存完好,流传后世。因此,书籍的庋藏和保存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纵观历代皇朝,或指定专门场地,或建造藏书楼用以贮藏典籍。汉时兰台、东观;唐代集贤书院;宋代昭文馆、崇文院;明朝文渊阁、皇史宬等,都是颇负盛名的藏书之所。《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每部包含10,254种、卷数达172,860卷之巨,如何妥善庋藏,显得尤为重要。乾隆皇帝作为纂修《四库全书》的最高统帅,对此自然十分重视,多次颁发圣谕,亲自指导《四库全书》的庋藏,命令按照天一阁规制建造七阁,钦定七阁之名,制定七阁管理办法,决策书籍的装潢及送藏等。

一、乾隆皇帝谕令按照天一阁规制建造七阁

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谕令开始纂修《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皇帝颁发圣谕,筹划《四库全书》的保存、庋藏等问题,“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在当时,计划《四库全书》纂修完竣之后抄写四部,以其巨大的规模,每部全书的卷数都相当可观,非普通场所可存贮,因此,要将其妥善收藏、保存,必须建造藏书楼。

浙江宁波天一阁,是范懋柱的藏书楼。其建造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明代相传至今,完好无损。乾隆皇帝听闻之后,便于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颁发圣谕,派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进行详细考察:“著传谕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察,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

(一)谕令建造内廷四阁

经过对天一阁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天一阁的建造、格式、布局的确精妙,美观且实用,适合存贮书籍。于是,乾隆皇帝便下令仿照天一阁的建筑形制,建造四座藏书阁,即文津阁、文源阁、文渊阁、文溯阁,用来收藏、保存《四库全书》。因四阁皆位于宫廷禁地和皇家园林,称之为内廷四阁。

根据乾隆皇帝的谕令,内廷四阁相继动工兴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文津阁和文源阁开始动工,第二年夏两阁建成;文渊阁的建设也紧随其后,于乾隆四十年开始建造,一年后完成;文溯阁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开始兴建,次年完工。这四座藏书阁,都是仿照了天一阁建筑形制,一方面有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另一方面有藏书之所的实用性,兼而有之,一举两得。

乾隆皇帝为内廷四阁撰写记文。乾隆皇帝分别撰写了《文渊阁记》《文津阁记》《文源阁记》《文溯阁记》以表示他对建造藏书阁的重视。在记文中,他叙述了纂修《四库全书》的缘由、期望;记载了建阁藏书的起因和经过,并将记文刻石立碑,立于四阁之前,以表示其慎重和推崇之意。

内廷四阁的建立为贮存《四库全书》提供了藏书之所。第一部《四库全书》纂修完毕之后,送藏文渊阁,乾隆皇帝令总校官陆费墀负责装函上架事宜,乾隆四十七年送藏完毕;第二部《四库全书》送藏文溯阁,乾隆四十八年五月基本贮藏完毕;第三部《四库全书》贮藏在文源阁,乾隆四十九年庋藏完成;第四部《四库全书》收藏保存在文津阁,于乾隆五十年存贮完成。

(二)谕令建造江浙三阁

内廷四阁皆位于北方,这与乾隆皇帝纂修《四库全书》嘉惠士林的目的不符,因此,为了将《四库全书》的传播范围扩大至南方,乾隆皇帝颁发圣谕,命令在江浙地区建造三座藏书阁:在镇江建立文宗阁,在扬州兴建文汇阁,在杭州建造文澜阁。因三阁均位于江浙地区,故称之为“江浙三阁”。

镇江文宗阁于乾隆四十四年首先建成,当时《四库全书》尚未缮录完竣,于是就先贮藏一部《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四十五年,扬州文汇阁完工,也存《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御书楼在御花园中,园之正殿名大观堂,搂在大观堂之旁,恭贮钦定《图书集成》全部,赐名文汇阁,并‘东壁流辉’匾”。文宗阁、文汇阁都收藏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此外尚有空间和书格,可供将来收藏、存贮《四库全书》。乾隆皇帝还担心书格不够,专门派陈辉祖、依龄阿、盛住等前往查看,如果书格不够则再进行添补,所需工费由两淮商人捐办。

文澜阁于乾隆四十七年开始建造,次年年底完工,其建造过程还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初,乾隆皇帝选定的文澜阁地址位于杭州圣因寺后面的玉兰堂,计划将玉兰堂进行改建、安装书格以存放《四库全书》。但经过实地勘查,发现“玉兰堂逼近山根,地势潮湿,难以藏书”,而在玉兰堂的东边不远处,还有一个藏书堂,当时是存放《古今图书集成》的地方,并且藏书堂后面有一片宽阔的空地,可以进行改建。最终,乾隆皇帝命令利用藏书堂及其后空地改建文澜阁。文澜阁建成之后,成为当地最著名的藏书之所。

江浙三阁不仅为贮藏《四库全书》提供了场所,并且为江南士子们提供了阅览全书的地方。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为了使《四库全书》能够嘉惠士林,得到充分利用,江浙三阁内的书籍可供江南士子们阅览、抄录、传阅。这样,江浙三阁实际上成为图书传播中心,有着现代图书馆的阅览功能。

阁是一座坐北朝南的藏书楼,分乾隆皇帝谕令按照天一阁规制建造四库七阁,是明智之举。天一为上下两层,是典型的重檐硬山顶建筑。楼前有天一池,池水与月湖相通,终年不干涸。仿照天一阁建筑形制,四库七阁基本上也是重檐硬山顶建筑。藏书阁旁边是水池,池中之水与藏书阁之外的活水相连,这样可使池水终年不竭,以备防火之用。七阁建筑形制均具有防潮、防火的实用功能,用于庋藏《四库全书》实属乾隆皇帝精心之作。

二、乾隆皇帝钦定七阁之名

乾隆皇帝亲自为七阁命名。七阁之名都颇有深意和讲究,特别是内廷四阁名字的由来更是别具含义,除了位于宫中的文渊阁的名字是源自明朝时期的旧称,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的名字都是乾隆皇帝御赐而得。

内廷四阁文渊、文源、文津、文溯的名字里面都有“文”,都从“水”。为何冠之以“文”?乾隆皇帝对此解释道:“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为何从“水”?也是跟随天一阁命名取“天一生水”之意,以水喻文。正如乾隆皇帝自己所说:“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义者,盖取范氏天一阁之为。”

乾隆皇帝还认为经、史、子、集与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为:经为文之源,史为文之流,子是文之支,集乃文之派。“派”“支”“流”,都从源头分开,这正寓意了集、子、史皆自经而出。真是奇妙绝伦的联系与寓意。

另外,乾隆认为“渊”、“源”、“津”、“溯”四字之间也有内在联系。他说道:“盖渊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于是乎分焉。欲从支派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则蹑迷途而失正路,断港之讥,有弗免矣。”…而文溯阁更是有溯本求源、后世子孙不忘祖宗创业艰难之深意。

同样,江浙三阁即文汇、文宗、文澜的名字也是御赐而得。名字里面也都有“文”,文汇阁、文澜阁与内廷四阁相同,以水立名,独文宗阁的“宗”字看似不从水,实则有江河朝宗于海之意,就像清代画家张崟所言:“案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旁,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意,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与内廷四阁联合起来,南北呼应,成为庋藏《四库全书》闻名遐迩的七阁。

三、乾隆皇帝规定阁中机制

七阁建立之后,每个阁内书籍都需要进行排架、安置、点验、曝晒等工作,这就需要一定的管理人员。阁内的管理人员如何建置、设立哪些岗位、每个岗位需要多少人员编制,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乾隆皇帝对阁内的管理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工作职责,都亲自做了规定。

(一)谕令仿宋朝建制建立阁中机制

最初,文渊阁的管理由大学士兼职,但随着全书的缮录完毕以及庋藏事务的增加,必须设立专门的掌管人员,以落实各项管理工作。于是乾隆皇帝下令仿照宋朝建制建立阁中机制。首先,设立文渊阁领阁事掌握全阁事务,为最高官职;其次,设直阁事,协助领阁事一起掌管;其下再设校理,主要负责管理注册点验、曝晒书籍等事务,“所有阁中书籍,按时检曝,虽责之内府官属,而一切职掌则领阁事以下各任之,于内阁翰詹衙门内兼用”。

(二)规定各级官职的人员构成

阁中机制已定,对每个级别的官职设立多少编制等具体事宜,乾隆皇也做了安排。他命令大学士与吏部、翰林院商议之后,列出名单上奏,最终由他亲自裁定。经过多方协商,最终确定:设立文渊阁领阁事一职,统管全局事务,编制两名,规定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以及翰林院掌院学士担任;设置文渊阁直阁士官职,编制人员为六名,限定由内班出身的满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汉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等担任,掌管典守厘辑事宜;设置文渊阁校理职位,编制十六名,限定由内班出身的满庶子、读讲、洗马、中赞、编检、汉庶子、读讲、洗马、中赞、修撰、编检及由科甲出身的内阁侍读等担任,分管注册点验事务。

(三)谕令设立提举阁事

职责不明,就会导致工作无人负责。虽然阁中机制及人员编制都已经设立,但每个官员的职责并不明确,对于阁中事务竟然相互推诿,导致曝晒书籍、插架归函等各项工作难以进行。乾隆皇帝于五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专下谕旨:“著交提举阁事一人专为管理,其领阁、直阁、校理、检阅等官,俱作为兼充虚衔,不必办理本阁事务。”乾隆皇帝谕令设置提举阁事职位,由其统筹管理,专人专管,职责明确,使其不能将工作推给别人,杜绝了相互推诿的不良现象,使各项事务得以及时处理。

四、乾隆皇帝决策全书的装潢

《四库全书》纂修完毕,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它进行装帧,封面怎样设计,采用哪种函套、书匣等等。乾隆皇帝对此也进行了指导和决策。

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四库全书》的书册封面设计采取分色装潢法,装订形式则采用包背装。分色装潢法即封面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装帧。具体来说,就是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四季对应不同的四种颜色,从而将《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四部以不同颜色的丝绢作为封面。最终《四库全书》装帧方案为:经部书籍封面采用的是绿色,史部书籍采用红色,子部书籍采用月白色,集部书籍采用灰黑色。分色装潢的方法不仅使书籍便于识别,同时也方便读者查阅。包背装是一种图书装订形式,具体方法是将书页背对背正折,版心向外,将书页的两边粘贴在书脊上,再用纸捻装订,最后用书衣将书册整体包裹。《四库全书》采用包背装,不仅经久耐用,并且外形美观大方,实为最佳之选。

《四库全书》采用楠木制作函套。最初,乾隆皇帝不主张使用函套来放置《四库全书》,计划实行散贮。他说:“书册以分四色装订,检阅既便,散贮亦堪经久,不必更加外函,以免浆气致蠹。”后来,乾隆皇帝也意识到单本书册不利于保存,将书册装入函套才是正确的,于是同意使用函套,并且命令采用楠木制作。最终,根据乾隆皇帝的圣谕,《四库全书》采用楠木制作函套。书籍装入楠木函套,防虫蛀,防潮湿,有利于书籍的长期保存。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重视《四库全书》的庋藏,屡发谕旨,亲自决策庋藏事宜。从七阁的建造、命名到阁内人员的设置、调配以及全书的装潢和送藏,乾隆皇帝均亲自过问。在乾隆皇帝的决策之下,《四库全书》有了完美的藏书之所,内廷四阁和江浙三阁,七阁分布全国南北各地,不仅有利于《四库全书》的保存、保护,还有利于《四库全书》的利用、流传;有了管理人员,领阁,提举、直阁、校理、检阅等官,各级管理人员各司其职,有人负责验收,有人负责插架,有人负责曝晒等,使全书的庋藏事宜得以有序顺利地进行;有了函套、书匣等保护措施,使《四库全书》得到了当时条件下最好的保护。由此可知,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的庋藏事宜非常重视,他事无巨细,亲自把关,并且有着明确的指示、正确的决策,因此,他对《四库全书》的庋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其保护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