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博弈论的高等教育学生评教问题研究

  • 投稿西伯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303次
  • 评分4
  • 39
  • 0

王昕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64)

摘要:学生评教是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分数膨胀现象日趋严重。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比分析学校、学生、教师三方在评教过程中的信息优劣势,探讨学生和教师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对评教分数膨胀的影响,并针对现有评教问题,提出改进评教系统的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博弈论;学生评教;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10—04

本文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2013年度规划课题《高等商管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ZYGH1213008)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3—10—20

作者简介:王昕(1976— ),女,辽宁阜新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财会类专业教学,教学管理。

一、前言

学生评教是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学校采取学生评教的目的是通过系统采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信息,加强师生交流,让教师及时了解课程及教学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从实践来看,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分数普遍较高,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较差,评教结果并未有效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学生和教师在课程评教过程中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对评教结果的影响,并提出完善评教系统的激励措施。

二、学生评教结果调查及分析

笔者通过对某大学学生评教的调查,得到该校教师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的评教记录,共包括教师923位。其中,理工科目教师513位,经管文史等科目教师337位,外语类教师73位,共得到评教数据1463个。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据分布在62.8~100之间,均值为91.66,标准差为7.139193,学生评教分数普遍比较高,但满分和低于86分的情况极少。学生评教分数作为甄别教师教学质量的参考,本应拉开差距,而事实表明,学生评教分数普遍在86分以上,使其失去了应有的信号功能。

调查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6份。统计数据表明,14.3%的学生认为评教对教师的影响不大,19.39%的学生认为评教对教师会有较大影响,66.31%的同学认为评教不会对教师产生任何影响;在给教师打分时,仅有16.33%的学生严格按照评教系统的要求进行打分,77.66%的学生没有阅读评分细则,而是靠主观印象评教,更有16.31%的学生因为匿名评价而随便打分。这说明学生并不认可评教的作用,也反映了学生对评教不够重视,导致评教结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较差。

针对问卷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打分高低对学生评教打分相关性分析”项目,70.20%的学生认为可能获得的考试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评教的分数,这表明学生认为教师打分的尺度是学生评教分数的重要因素。由此推理,教师给分的宽松策略对评教分数的膨胀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学生评教分数膨胀的原因可能是:

(一)学生打分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差。由于学生评教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强制统一进行,且为匿名评教,学生容易将其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往往不认真阅读评分细则,仅靠对教师的主观印象打分。此外,评教结果在后续教学中反馈改进情况不明显,学生很难将评教任务与自身利益相关联,缺乏依据教师真实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来打分的动力。

(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导致的评教分数膨胀。在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因素中,教师希望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评教分数,学生则希望提高自己的课程分数,二者很可能在潜意识上达成一定的“合谋”,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掺入过多的感情因素,放宽给学生打分的尺度,而学生相应地给教师较高的评教分数。

三、高校、教师与学生三方信息不对称

高校与教师之间可视为委托—代理关系,教师的授课行为是动态的过程,相对不易评判,而校方实施全员动态监控成本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学生评教对不易进行考核的教师授课进行评分是理性选择。评分来自于授课的客体——学生群体,无疑会使教师有动力提高教学质量。但在评教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学评估过程可视为学生与教师双方博弈的过程。此外,还有高校组织机构的参与。在评教中,三方具有各自的优劣势:评价机构,即校方组织教学评估的机构,无疑对评价的具体操作、指标设置和意义、数据收集和处理等具有信息优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直接参与教学评价的过程,即直接参与给教师打分,也掌握一定信息优势;教师是教学评估中处于信息劣势的参与方,出于客观公正的原因,作为被评价对象的教师不允许参与到评价中,只能在评估结束后得到评估结果。但是,教师作为教学的直接承担者,也掌握一些学生的私有信息,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意愿等。另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必然比评价机构更频繁,因此,在学生信息方面处于信息劣势的是评价机构。对于教师的一些私有信息,如授课水平、授课效果、作业安排等,信息劣势一方依然为评价机构。总的来说,在学生评教中,学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评价机构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教师居中。学生在其中存在信息优势表示学生教学评估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可信度,基本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和质量。但作为完整系统的学生评教过程,各环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评教结果失真。

在学生评教过程中,三方在各环节上都有各自的信息优劣,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三方都有可能出现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都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而两者又有所区别。逆向选择是指在交易前由于交易一方向另一方隐瞒相关产品信息,使得交易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的商品类型或质量的情形,有时也被称为隐藏信息问题。道德风险是指在交易后由于交易一方向另一方隐瞒相关行为信息,使得交易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行动的情形,也称为隐藏行动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督和合理的激励机制,任何一方都有改变自身行为的倾向,在学生评教过程中也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具体见表1。

四、学生评教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Akerlof于1970年提出的,这在学生评教过程中也是类似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近似于联合生产,产量与质量依赖于师生间的密切配合,教与学的任何一方偏废都不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的联合生产特性意味着信息不对称是双向的。教师可通过降低教学难度迎合学生,学生也存在不好好学习的机会主义行为。

假定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学生希望教师严格要求,使自己的学术水平真正得以提高,该类学生称为A类生。一类学生不致力于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而更在乎教师给分的宽松程度,该类学生称为B类生。假设教师都认真教学,即教师给分宽松与否都需要付出E的授课成本(为简化将E在模型中省略),唯一改变的是学生会以一定的概率对给分宽松的教师给予更高的评教分数(V>W)。对于努力学习的A类生,无论教师给分宽松与否均能获得好成绩(用SH表示),但若教师打分严格,则需多付出e的学习成本。对于希望得过且过的B类生,教师给分宽松则获得好成绩(SH),若教师给分严格则只能拿到低分(SL)。A类生与B类生均可选择自己的行为(其行为教师可通过平时出勤、课上提问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等来了解):行为1—真正对自己和教师负责,在平时课上课下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无论教师给分宽松与否都不影响其对教师的评分(behavior1);行为2—对自身存在一定“偷懒”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对于给分宽松的教师会给予一定的评教分数的提高(behavior2)。对于B类生来说,选择行为1会产生额外的成本C,因为行为1会激励教师减少给分宽松的行为,而这对B类生来说是不利的。教师同样也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给分宽松(nice),或者给分严厉(tough)。

首先,对于B类生来说,不会选择行为1(SH-C<SH,SL-C<SL),只会选择行为2。对于A类生来说,选择行为1或行为2收益是相同的,都是在教师选择给分宽松的策略时收益为SH,教师选择给分严格的策略时收益为SH-e,因此,教师只能认为A类生以0.5的概率在行为1与行为2之间进行选择。故:

PA=PB=0.5,P(behavior1|A)=P(behavior2|A)=0.5,P(behavior2|B)=1

根据贝叶斯法,则可知后验概率为:

当教师观察到行为1时,若选择给分宽松(nice),期望收益为:

EU=P(A|behavior1)·W+P(B|behavior1)·W=W

若选择给分严格(tough),期望收益为:

EU=P(A|behavior1)·W+P(B|behavior1)·W=W

当教师观察到行为2时,若选择给分宽松(nice),期望收益为:

EU=P(A|behavior2)·V+P(B|behavior2)·V=V>W

若选择给分严格(tough),期望收益为:

EU=P(A|behavior2)·W+P(B|behavior2)·W=W

因此,无论教师观察到学生选择何种行为,选择给分宽松策略的期望收益均不小于选择给分严格策略,给分宽松策略为教师的占优策略。

这一结论在现实中易于理解:教师虽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具有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但仍可通过平时出勤、课上提问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减少在课程学习这类专用性资产中的投资,对于所修课程选择得过且过,尽可能以最少的成本取得高分,希望教师“放水”的B类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当B类生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从各方面察觉出这个信息,但教师会如何选择?由于评价机构处于对学生与教师信息的信息劣势状态,其仅能观察到学生成绩与评教分数,并不知道二者分数提高的原因。因此,作为理性人,教师会倾向选择“迎合”学生,降低考试难度,调整评分标准。

因此,B类生数量膨胀带来的外部性是考试难度降低、评分标准调整等打分方面的“放水”,这导致B类生失去对不及格的恐惧,而致力于提高学术水平的A类生则失去提高分数的动力(不努力就可以得高分),因此,A类生与B类生难以区分。但随着分数越来越向高分段靠拢,成绩好的学生无法和次之的学生区分开,形成混同均衡。

如果全体教师一致对学生采取严格要求、严厉打分的策略,可有效地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非帕累托最优的混同均衡状态。但是,在学校内部,教师间的博弈类似于超速博弈,即都不愿做第一个严厉要求、给低分的,教师最理性的做法就是跟风。对高校而言,所有教师都对自己的学生严格要求,按照合理的方式给分,其效果是最好的。

五、改进学生评教工作的建议

教学评估是对教师授课的一种评价方式与激励机制。但由于在评估中,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难以绝对避免,但完全可以进行改进,使评教工作更加真实客观。在对评教分数膨胀原因进行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应从改进学生评教方法、解决信心不对称、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三方面来完善学生评教系统。

(一)改进评价方法

我国高校普遍采用每学期统一量化的评教方式。学生评教的主角为学生和教师,但实际上,师生往往成为被动参与者,感受到这是一种外部强加的控制手段。驱动学生评教开展的是校方,学生属于被动参与方,而教师则处于“游离”状态,仅能获知评估结果,由此造成三方参与者对学生评教的不同态度,即教学管理者认可评估并使用,学生关注度不高、投入性较差,教师则对评教结果存在部分抵触心理。如果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估方式(如师生座谈、系部督导等)减少外力,让教师与学生感受到学生评教对于自身的帮助,使学生和教师均能在评教中获得“收益”,将大大减少评教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评教结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同时,在评价系统设计方面,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评教问题的设计,引起其对评教问题的重视,也利于评教结果的反馈和教学改革的促进。

(二)解决评教信息不对称问题

匿名评教使得学生缺乏依据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进行评教的动力,往往根据对教师的主观印象随意评教;同时,学生无法看到历史评教结果,削弱了评估的信息传递作用。鉴于此,学校应加强学生、教师、校方三方的信息交流,在评教前向学生和教师公布评价指标、评价程序、数据处理方法、评教结果用途等。学校可将评教系统的介绍作为新生入学的活动之一,使学生增加对评教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引起学生对评教工作的重视,增加评教的可靠性。建议建立科学的评教信息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信息收集、传输、加工管理部门或设立专门人员,确保学生评教中三方信息的真实客观,使学生和教师平等、方便地获取评估信息。

(三)解决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

教师得到的评教分数高与教学质量好不是绝对对等关系,可能是在博弈中最终与学生达成低效率的均衡。这种评教体系难以做到高度的公平公正。分数膨胀也使“自我实现”的学生失去了提高分数的动力,造成两类学生的界限越发模糊。为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学校可对学生进行事后采访,抽取部分学生解释其给出评教分数的依据,一旦学生对此有所了解,就会更加实事求是地进行打分,由此可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此外,学校必须对评教系统中的评价指标和权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才可以了解到真实可靠的教学情况,学生也能更好地传达其所需表达的信息。

由于学生评教系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建议各高校不要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水平、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依据,而是要通过评教工作掌握教学动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每位教师,尤其是新任课教师,了解教学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寻求解决问题、增进师生了解、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措施和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梅萍,贾月.近十年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13(4).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管晓涛,郑晓芳,徐平生.提高学生网上评教数据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15).

[4]廖明,姜峰,郭燕锋.大学生对教学质量的主观偏好与学生评教体系的完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5]颜承元.高校“学生评教”的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