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建筑毕业论文范文,建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解读

  • 投稿织锦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535次
  • 评分4
  • 78
  • 0

卢 静1,2 张洪高3

(1.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 临沂 276000;

3.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摘 要】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强调多元利益主体的有效参与,要求大学利益相关者作为权力主体民主参与大学治理,实现大学共同治理,充分表达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民主、参与、合作、利益最大化的制衡关系和价值诉求。从以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为价值目标,以促进各方积极参与为合作动力,以协调各方协同合作为实体框架,以完善大学治理制度为条件保障四个方面促进大学治理进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大学治理;参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校学生公共参与的有效路径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的视角”(BEA120031);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2463)。

作者简介:卢静(1989—),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任职于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张洪高(1971—),男,山东巨野人,博士,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公民与道德教育。

大学治理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而大学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员,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研究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是当下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明晰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延展其时代价值,坚定大学治理的发展方向,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是对大学治理研究的进一步推动和发展。

1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思想解读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思想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革,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外延在不断延伸。其中,在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1]“任何”一词就极大地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外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逐渐被用在包括教育的诸多领域。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并且能为组织带来一定的利润,并且承担相关责任的组织。大学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股东,没有人能够获得大学的剩余利润,每一个人或每一类人都不能对大学行使独立控制权。[2]大学只能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相互制衡。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是多方的利益连接体。确切的说,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大学存在密切关系的群体或个人,包括:学生、行政人员、教师、校友、学生家长、捐赠者、政府、社会、企业界、媒体等。

1.2 大学治理的基本思想

大学治理的概念,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将大学治理定义为,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与过程。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促进会将治理定义为“做决策的结构与过程,从而区别于行政和管理”。我国最早公开研究大学治理的是张维迎教授,他对大学治理的研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他认为,大学不同于企业,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机构,但相同的是大学的目标也需要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就是治理结构,就是大学的治理。[3]

追溯起源,大学治理是在大学管理的基础而来的,治理是为了缓解管理的过度集权应运而生的,治理更多的是强调分权和参与。大学治理是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行使自身权力参与大学管理事务的结构与过程,其目标就是在利益最大化原则之下实现大学目标和责任。大学治理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求多元利益主体的有效参与,协同合作。

1.3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思想解读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多样化和利益相关者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将从中央集权管理范式向地方化管理范式过渡,最终将走向“利益相关者治理”范式,该范式的核心在于建立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伙伴关系, 这是区别于过去任何一种管理范式的主要特征。[4]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大学治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强调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相互制衡、协同合作。大学治理是利益相关者互动合作的动态过程,利益各方有效参与到大学治理中来,共同行使自身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保障组织内部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大学的使命和责任。

2 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价值解读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相互制衡与协调发展,那么,在明晰了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核心思想之后,怎样延展其具体的价值理念,为参与者提供明确的指导原则。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诉求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2.1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价值取向

2.1.1 民主

民主是大学治理的环境取向。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才能够发展下去。利益只有被充分地表达才能被充分地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望莫过于自身利益的充分表达。[5]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就能够使各方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比如,政府希望大学能够在思想观念上表达其执政理念,通过科学技术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通过文化知识传播提高公民素质;大学教师希望大学能够为他们提供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在大学内部充分表达自身的学术观点,实现真正的教授治学;学生希望大学为其提供优质的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2.1.2 参与

参与是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行动取向。治理的核心就是分权和参与。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的权力,有效参与到各个领域,实现自身价值,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政府可以参与到大学治理,给与相应的政策指引和资金支持;教师可以参与到大学治理,为大学学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奉献自身的价值;学生可以参与到大学治理,作为大学最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学生完全有需求和权力在不同层面积极参与大学治理。

2.1.3 协作

协作是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方式取向。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治理,这就要求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彼此之间将强互动联系,协同进步,真正实现利益相关,共同治理。比如,对于课堂管理,学校、教师、学生就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学校掌握好大的方向,学生表达自身诉求,教师付诸于课堂行动,彼此协作。大学的各利益相关者根据他们各自在大学里的地位、所能发挥的作用, 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各得其所,各行其责。[6]利益相关者的物质和精神付出充实和丰富着大学资源,为大学提供了发展的能量和动力。

2.1.4 利益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是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原则取向。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要求各方的参与,这里的参与是有效参与,而不仅是积极参与。强调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说,各方的参与能够是相互整合的结果,是“1+1+1”大于3的方式,否则大学的治理就会陷入混乱,毫无头绪。利益相关者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参与,实现自身最好的价值。

2.2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会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要求,同样,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所给与我们的时代价值,十分丰厚。主要表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公民社会的发展、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三个层面。

2.2.1 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积极呼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进行综合调配,协调治理。那么大学组织作为国家社会的一员,应该紧跟国家步伐,不断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研究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积极呼应。

2.2.2 对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有力推进

近年来,我国社会民主化进程加快,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是今后要努力实现的新目标之一,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确保人民能够真正参与到治理,实现人民真正的民主。大学作为知识分子的集结地,对民主的需求也更为强烈,有义务和能力在社会民主化进程中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研究是高校协商民主的强力推动和内在要求,也是对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有效推进和引领。

2.2.3 对大学治理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

当前,关于大学治理的研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但是还远远不够,大学治理的结构体系还有待完善和补充。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研究是对当前大学治理内容的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利于推动大学治理的不断发展,促成大学治理研究内容的不断完整。

3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方向解读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就是要吸引多元治理主体,来平衡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权责范围,明晰各治理主体的作用。那么,怎样完善大学治理,主要从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促进各方的有效参与,协同各方协调合作,完善大学治理制度四个方向进行阐释,从而促进大学的不断发展。

3.1 以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为价值目标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应当是多元治理主体的整合。大学既不是由政府垄断管理权, 也不是彻底的高校自治。其治理主体来自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作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政府、社会、教师、学生等都有权力参与大学治理,因为大学与此之间都存在利益制衡。明确多元治理主体是大学治理的目标指引和核心主题。

3.2 以促进各方有效参与为合作动力

在明确大学多元治理主体的基础之上,要将思路转化为行动,就应该加强各方之间的参与。这里的参与应当是有效参与,因为没有行动就没有实践,没有成果,参与也并是无效参与,应当是各组织之间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有所甄别,有所选择,实现大学治理利益最大化。促进各方积极参与是行动基础和效果保障。

3.3 以协调各方协同合作为实体框架

在多元治理主体有效参与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就是各方之间的协调合作,互动协商。治理本身强调的就是多元主体参与,所以,合作自然是比不可少。这正是与大学管理的区别之处,大学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刚性模式,而大学治理强调的是上行下效的合作模式。避免了管理的单一和冗长,治理在一定程度上集合了人力,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协调各方协同合作是行动指南和治理之本。

3.4 以完善大学治理制度为条件保障

制度建设对大学治理是必不可少的,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保驾护航。虽然现行国家也在积极倡导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但是毕竟是发展中的事物,相关制度法律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学的信息公开制度,大学治理制度的制定等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因此,各大学应根据自己的校情和发展目标尽快制定相应的大学章程,大学治理制度建设也是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建设完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洪彩真.学生—高等教育之核心利益相关者[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18-121.

[2]李福华.利益相关者视野中大学的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7(1):50-53.

[3]任春晓.教师参与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研究[D].辽宁:东北大学,2012,12-13.

[4]刘进平,张锐.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边界与属性识别[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3):1-9.

[5]刘恩允.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管理制度的价值转换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42-46.

[6]王连森,王秀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发展的境域转换[J].江苏高教,2006(6):23-24.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