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森林:美丽中国的基本元素

  • 投稿Su S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730次
  • 评分4
  • 51
  • 0

文/ 蒋红星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美丽中国建设中不能缺少森林。森林,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元素。

(一)

森林是自然美的象征。

树木使人感受到生命之神奇。一粒小小的种子,从阳光、雨露、风云和雷电中汲取能量,从泥土中吸取水分和养分,转眼间,化为树干、树枝、树皮、绿叶和花果,成长为参天大树。它们中的杰出者,哪怕经历几百成千个春秋,犹自绿意葱茏,年年抽枝长叶,岁岁开花结果。

树木强盛的生命力令人惊叹。我国随处可见到生长于岩石缝隙间的参天松树,它们躯干顽强地从石缝间长出,遍地生长,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每生长一寸都要经历几个春秋。它们总是不断地向上,盘根错节的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里钻出来,像鹰爪般猛力抓住栖身的岩石,最终长成了大树,伸展开来繁茂的枝叶,拥有一片天地。

森林是完美的和谐世界。在森林群落里,各种组分充分地利用空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形成自维持系统,实现平衡稳定。

在那些原始森林,我们甚至能够品味出远古的气息:头顶是遮天蔽日的浓荫,脚下是湿润松软的枯叶,伸手可触摸到藤蔓缠绕的树干,耳边流动着鸟叫、虫鸣和林涛,身心感受到千万种动物与你同在。这种景象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内在有序。

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各安其所,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和谐共处,浑然天成美妙的世界。

森林景象在一年四季变幻不断,春季万物萌动,夏季生机盎然,秋季层林尽染,冬季寂静如睡,各种组成成分有规律地发生着适应性变化。

(二)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强大的生产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资源。每年,全球生产880 亿~1640 亿吨干有机物,其中2/3 在陆地。占陆地面积38% 的森林,净生产量占陆地总产量的71%。森林总生物量是草原生态系统的277 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200 倍。

人们最熟悉的森林产品是木材。木材与钢铁、水泥、塑料并称世界四大原材料,又是唯一可再生的生物材料。木材借助简单的工具,经过锯、铣、刨、钻等工序,就可加工做成各式各样轮廓的零部件,然后通过各种金属连接件以及胶黏剂进行结合装配成木制品。木制品中木材挥发的精油具有除臭、除螨、杀虫、防霉、抗菌等功效。木造住宅 “冬暖夏凉”,居住者的平均寿命比钢筋混凝土造集合住宅居民要高9~11岁。

除木材外,森林还出产众多产品。如栗、枣、柿是“铁杆庄稼”,茶油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茶是中国“国饮”,苹果是人们家常果品,杜仲是上品药材……它们都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森林还被称为“未来的遗产”,是“物种之家”。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兽类约450 种,鸟类1186 种,两栖类196 种,爬行类315 种,其中50% 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三)

森林既是资源,又是环境。在地球表面的环境及其动态平衡上,森林既是近地表大气层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一些物质和某种能量积聚的“汇”,又是另一些物质和某种能量释放的“源”,也是生产者“储库”和大气—植被—土壤系统能量物质转化流通的重要通道。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来讲,森林是经常起调节作用的“缓冲器”,具有“阀”的功能。

在全球水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通过蒸发与蒸腾影响着陆地与大气间的水通量。在地圈、生物圈的物质自然循环中,地球化学循环对森林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有着 5~30% 的影响,而森林生态系统以 35~69% 的程度影响和参与整个过程。森林参与磷的循环为整个磷循环的35%,参与钙的循环达到69%。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庞大的林冠可截留约20% 降水,使降水一部分沿枝干下流,削弱雨滴的冲击力。一般情况下,每公顷森林可涵养降水约1000 立方米。森林“有水能吞,无水能吐”,调节着流域的水量平衡。

森林的林冠层在日间可吸收35~75% 的太阳辐射,其中20~25%被反射,这样,减弱了冬季寒冻和夏季日灼高温危害。它不断进行的蒸腾作用,使其空气湿度比无林空旷区平均增加了15~20%。

森林广阔粗糙的下垫面对高空气流产生影响,调节着区域的水热平衡。乔、灌木根系又紧紧固着土壤。一条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在防风范围内能够减低风速20~50%。

森林在碳循环中具有特殊作用。1/15 公顷阔叶树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够吸收66 公斤二氧化碳,制造48公斤氧气。每生长出1 立方米的木材,可吸收、固定碳850 公斤。

森林还能吸收多种有害气体,减轻大气污染。所有树木都可吸收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油茶、广玉兰等具有良好的抗氟和吸氟能力。构树、榆树等抗氯气能力很强。许多树种还能吸收一定数量的铅、汞、铜、铁、锌、镉等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林木巨大的叶面积,使其对烟灰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四)

森林环境促进人类健康。

森林空气特别新鲜清洁。这一方面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空气中含氧量高,所谓“富氧森林”;另一方面是因为松树、柏树等植物能分泌“杀菌素”,可杀死空气中的细菌、霉菌和原生动物。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释放香味,令人愉快舒畅。

不仅如此,森林环境还使大气电特性发生变化,继而影响人体。森林空气湿度大,灰尘少,气温适宜,大气气体会因电离产生负离子。负离子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对人体起非特异性治疗作用,能使人振作精神,提高基础代谢,改善心脏功能。

森林景象对人的精神有着美妙的调解作用。天上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与地上的山水草木、禽兽鱼虫美妙组合,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和谐动人的森林画面,调动着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给感官带来说不尽的新鲜刺激,使人接受心灵的洗礼。

(五)

在中国文化里,森林文化富有特色。

中华文明与森林休戚相关。《淮南子》描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虫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植五谷,相土地所宜,燥湿肥硗高下。”进入农业社会,森林经营成为农业重要组分,森林里的“五谷”、“五果”、“五蔬”、“五畜”转变为人类的主要食物,竹子被作为文书的工具……工业化时代,森林成为林区经济支柱,与人们关系更加密切。

许多树木是文化传承载体。树木遗世独立的风姿,显露出宁静的神秘,人们演绎出各种美妙传说。关于枫树起源的传说是“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其械,化为枫树林”。我国的姓氏有许多来源于树木。春秋时代,以坚守周礼“坐怀不乱”著称的鲁国大夫展禽,食邑封在“柳下”,人称“柳下惠”,其后衍化出“柳”姓。

弥漫在森林间的神秘、沉静与孤寂,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一种深沉、宁静的心理背景,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晋代王籍在《入若耶溪》中描绘游历山林时“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感受,使游客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既把自然人化了,又把人自然化了。

(六)

人类发展史告诫我们,美丽中国建设不能缺少森林。人们千万不可蔑视森林。

最近100 多年,全球森林锐减。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2/3 被森林覆盖,约为76 亿公顷;19 世纪中期减至56 亿公顷;20 世纪末期又减到34.4 亿公顷,这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之首是土地沙漠化。荒漠化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目前,全球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3600 万平方千米,占陆地总面积的1/4。我国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3%。沙漠化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森林植被破坏。古巴比伦文明,就是因为扎格罗斯山和波斯高原的森林草原被大规模破坏,造成了严重沙化所致。

常言道,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林是大地之衣。失去森林就意味着失去肥沃的土地。目前,全球每年约有600 多亿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地力衰退和养分缺乏的耕地占陆地总面积的23%。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 多亿吨,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 万吨标准化肥。

随着“绿色海洋”森林的消失,全球陆地淡水资源普遍不足,100 多个国家严重缺水。水灾与旱灾是一对“孪生子”。森林蓄水容量一旦锐减,裸地受雨水冲刷,大量泥沙下泄,形成“无雨则旱、有雨则涝”的怪圈。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等现象,都是森林减少的直接后果,都是人类发展不可承受之重。

假如有一天,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 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同时将伴随许多生态、社会和经济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