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创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建设探究

  • 投稿橘子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737次
  • 评分4
  • 48
  • 0

高健宋欣

[摘要]为了更好地顺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诉求,服务好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近年来,高校纷纷围绕自身学科特点和平台优势,与社会企业、创业园区形成互动共生关系,理顺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思路,通过纵向、横向和内外“三大联动”,全力打造校内、校校、校企“三个协同”,形成了一套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所需要的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新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

[作者简介]高健(198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210037)宋欣(1985-),男,江苏常州人,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道德哲学。(江苏 南京 21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高校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880044)和2014年度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重点资助项目“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创新工作体系构建与研究”(课题编号:2 014A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39-02

一、多效应重叠: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建设的内生性诉求

(一)时代环境背景的“牵引效应”

教育部早在2010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就明确指出高校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并将之具体落实为有效提升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渠道载体,很好地实现着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高校又好又快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次具象化解读,更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时代要求。

一直以来,“育人”都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项根本任务。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现状,青年学生普遍感受到与以往相比更为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求职困境,亦越来越容易产生希望全面提升自身能力以获取理想境遇的诉求。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项帮助青年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促其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构建起良好的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高校刺激自身发展的“鲶鱼效应”

目前,高校均已深刻地领悟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服务是缓解就业难的可靠手段。特别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毕业生“难就业、易失业”的现象日益凸显。想要真正有效缓解这一状况,就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化建设、项目化贯彻,并坚持将这一举措渗透至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无疑会为社会打造一批高质量、高学历、高素质的创业者,同时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良性的就业循环,缓解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搭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是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因其有利于从深层次切入,为青年学生挖掘创新潜能、实现能力转化提供宝贵契机,所以,共生服务机制值得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进行延伸与推广。如丢人沙丁鱼堆中的鲶鱼一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将有效地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三)社会各方组织的“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指的是随着不同组织群体间关系的密切强化与互通通道的加快建设,资源与人才在跨组织的交流互通过程中享受到了极大的便利,也大大提高了组织间对资源与人才需求标准的大幅度提升。

目前,社会各方力量愈来愈深入地参与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溢出效应”变得越发明显,类似拓扑网络的高校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则恰好利用并强化了“溢出效应”带来的正能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从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与社会对创新人才标准的考量出发,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全息环境,使创新创业意识内化成学生自身的基本素养,并进一步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还实现着获取丰富发展资源的优势。它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等新型平台,使组织间跨越式交流的通道得到了有效拓宽,发挥出了其自身所具备的纽带功能,使大学生能够与社会各界建立起联系桥梁,从而轻松形成了滚雪球效应,在更大范围上实现着群体共振。

二、“三联”“三协同”: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建设的思路

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建设离不开实践体验。高校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的过程中,应重点围绕学校学科特点与自身平台优势,理顺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路,通过纵向、横向和社会“三大联动”,全力打造校内、校校、校企“三个协同”,不断探索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建设水平的工作方式和途径,形成一套适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新体系,努力在全面履行高校职能中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创新,促进提升高校育人的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纵向联动,发挥组织优势,打造校内协同

纵向联动是指打造高等院校内部的联动机制,运用组织结构的能力,使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能够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起,就为所有青年学生提供科学、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课堂教育与素质培养服务,帮助他们在大学伊始就具备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不惧艰险的创业品质以及灵活实战的创业才能。为此,高校应着力构建“学校统抓统管、学校内部各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努力在全校各级组织中切实树立起“一盘棋”的部门协同思想。

实现部门协同化运行的高校,首先应该为青年学生更好地实践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业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各二级学院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再对所辖青年学生进行细分化管理、目标化教育,帮助适合初期创业的大学生创立公司进行创业实战体验,为在科技创新上有突出表现的大学生寻觅最好的科研之路;学校各职能部门则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构建起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培育基地三级联动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科学、全面、系统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全真环境”。

此外,高校团组织、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校内主要职能部门,还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合作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陪护机制,从兴趣培养、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制订特色学习方案。在对大量案例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学术论坛、大学生创业讲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的开展,聘请专家学者、青年领袖、创新大咖对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第三方观察与指导。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心理预警活动,在对话与疏导中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掌握适合自身发展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以充分地调动起他们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横向联动,强化三种意识,打造校校协同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单靠一所高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横向联动的理念就是在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后形成的有效解答。各高校在内部成立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的基础上,不妨加强不同类型高校间的合作与互通,取长补短,强化人才流通与资源整合,打造适合不同高校不同类型大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验室创新项目及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形成“校内前期发布孵化一跨校合作打磨整合一社会介入参与评审”的良性机制。

这种机制实际上还是一种创新创业共生链,合理减少了运营经费,简化了运行环节。例如,在当前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如果允许高校间人才互动,使项目、资源与人才能在更大范围上实现集聚与过程简化.就会大大提升机制的服务效率,进一步方便优秀项目的深入研究与优秀人才的思维碰撞,使项目和人才能在最后为社会所用提供重要保障。

横向联动还促进了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学校之间的竞合能将更多资源汇聚到创新创业工作中,在更大范围上建设起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室、虚拟公司实验室等新型载体,真正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力度,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有效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另外,校校合作在最大限度上打破了学生间的隔膜,模糊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边界。大学生在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专业、院系、学校的束缚,很难形成T型交汇式的创新创业成果。而横向联动则可以打通学生交流创新创业成果与经验的阻碍,以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吸引学生,让他们掌握创新创业主动权。横向联动的过程还可以借助十分丰富的活动载体,如“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类竞赛,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及各类创新创业专题公开讲座等。这一系列活动载体均从青年学生自身成长目标出发设计,贴近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吻合青年学生的真实心理。所以,借助各类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开展,可以很好地帮助青年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和提高各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让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三)加强内外联动,积极服务就业,打造校企协同

内外联动体现着高等院校真正在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的过程中引入社会化操作的理念。这套思路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外各类型基地的建设,是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和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过程中普遍需要面对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在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中开展相关的活动,不仅能进一步让大学生将专业理论运用于实战过程,更能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形成融合高校、社会、企业于一体的互动式良性发展生态圈,从而实现创新创业资源的社会效用最大化。

在校企协同生态系统中,高校需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网络,建立相关支持基金,积极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与企业对接,在企业创立各种创新创业基地,构筑起就业创业新通道,并运用这些新型教育载体强化产学研工程一体化;与政府对接,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的技术、政策支持提供更好的帮助。高校还可以通过推动校企协同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社会化的进程,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动员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加入到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共生系统中来,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渠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献忠,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5).

[2]拜文萍.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J].教育评论,2014( 11).

[3]张海滨.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4(8).

[4]陈文娟,姚冠新,任泽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2).

[5]李志芳.共青团构建“一轴三维四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成功:教育,201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