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英语专业慕课教学设计蠡测

  • 投稿笨笨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42次
  • 评分4
  • 69
  • 0

胡红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英文学院,广东广州,510545)

[摘要] 慕课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远程教育,因为免费、微视频、更大规模和名校名师效应,现以一门课程吸引数十万学生的力量风靡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国际学术界已对慕课各环节开展了不少研究,包括慕课的学费、注册人数和退出率、慕课教与学、师生在线交流、测试与认证等。总体态度褒贬不一,有人赞成,有人质疑。通过梳理国外学者对慕课各环节的评价性研究,探索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慕课教学设计的合理途径:一是培养专业名师,增强名牌效应;二是精选课程制作慕课,实现教学互补;三是区分开课对象,保证教学质量。以期让慕课逐步实现教育的普及和公平,并提高全民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慕课;MOOCs;大规模网络公开课;英语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76?04

一、引言

“慕课”(MOOCs)是指“大规模网络公开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21 世纪的新生事物。慕课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远程教育,但这种远程教育目前因为免费、微视频、更大规模和名校名师效应,现以一门课程吸引数十万学生的力量风靡世界各地,超过200 个国家的2 千万学生参与了慕课的学习。国际学术界对慕课的总体态度褒贬不一,有人赞成,有人质疑。但对于慕课到底是变革还是时尚,依然尚无定论,多数认为只有时间和研究的最终结果才能揭晓。慕课代表着国际教育资源的重组,倒逼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慕课关注的空前高涨,国内外学者对慕课环节开展了积极的评价性研究,通过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术报告、博客和报纸等方式各抒己见。由此,有必要及时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慕课教学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慕课环节评价性分析

MOOC(慕课)的首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众多;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指的是全世界所有想学的人都可以注册参与课程学习;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测试,在线接受系统评价;“C”则代表Course(课程)。目前国外针对慕课环节的研究包括慕课的学费、注册人数众多与退出率很高的问题,也包括慕课的教与学的方法、在线交流、测试与认证等方面的内容。

(一)慕课学费

虽然慕课名称中的“open”一词并不当然地表示慕课是免费的,但至少现在,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家运营商要求注册人员支付学费。现在慕课就像是商店的免费试用品,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实际需要,按照课程介绍,自由取用。但慕课研究人员表明,慕课制作需要专门的队伍,因而耗资巨大。Kolowich 对103 名教授进行调查发现:仅仅制作一门慕课所花费的时间平均超过100小时[1]。慕课的制作过程伴随着巨大的劳动成本,将可能引发一种新型的竞争,这种竞争会对资金脆弱的大学带来危害,并使美国的高等教育集中化[2]。因而有学者认为慕课不会是真正的免费。充其量是一种引子,就像广告一样,吸引潜在的顾客[3]。慕课发展速度很快,但有效的商业模式却还未形成。如此高昂的制作成本,显然将一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做成慕课是不太现实的,哪怕是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的高校,因而只能“在开放课程和与传统课程相结合的补充课程之间寻求平衡”[4]。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慕课的名称如雷贯耳,家喻户晓之际,慕课将不再是免费的,但因其学员众多,依然可以很低的人均收费最终弥补其制作成本。

(二)注册人数与退出率

慕课开放的特点使得全球任何一位想要学习并且有能力使用网络的人都可以在平台免费注册。目前,最受欢迎的慕课可以同时吸引百万人次的学员在线学习。但尽管如此,根据统计,注册慕课的人最后放弃的比率高达90%。有人据此认为慕课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际效果。但有学者认为“不同的人分别获得不同的需要,并非都需要获得结业证书或者学分。”[5]尽管最终完成课程的人占极少数,但能获得如此多人的关注,本身就说明了慕课的魅力所在。

也有学者认为:以原始注册人数与最终的完成人数相比来确定慕课学习者的退出率也许是不太公平的,因为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参与慕课[5]。的确,学习者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不能以完成课程的学习与否来决定,因为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满足的途径也是各异。慕课的成败不在于注册人员最后是否完成了学习,而在于在多少方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比如:有人用慕课与自己的课堂进行了对比、有人模仿名校名师进行了慕课制作、有人通过慕课找到了相关资料、有人向名师求答疑解惑、有人满足了好奇、有人真正地参与了学习。

(三)慕课教与学

根据三大慕课运营商平台显示,一般的慕课包含的内容有先修课程介绍、授课计划、教师简介、授课时间表、视频、作业、讨论、测试和评价手段等。学员在平台注册之后,会收到系统按期发出的邮件,提醒学员慕课授课内容和授课进度。

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慕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每一位“电子时代的教师必须是与时代联系的教育家,必须具备使用课堂外各种先进技术的知识,自身参与慕课,了解所学课程的影响力。”[6]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宽广的空间。慕课的魅力在于:可改变教师心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观念[7]。对老师而言,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使讨论更加有趣、更具价值,还可以在线收到比授课现场更加具有穿透力的问题,对其今后开展教学和讨论意义重大[8]。在Coursera 平台讲授Cryptography 课程的斯坦福大学教授Dan Boneh 说 “The fact that students learn somuch from videos gives me more time to cover topicsI consider more difficult ,and to go deeper.”[9]但也有研究人员表明:严格来说,慕课是缺乏教学法的授课[10]。除了视频是慕课的核心特色外,其余的在传统的大学教学中都有。目前已有多达几千种不同课程的微视频,但这种微视频被人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学校教科书”[11],只是在线和远距离而已。此外同主题的慕课很多,让学员无从选择。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慕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线学习系统不会影响学员的社交技能、能消除注意力不足的问题、不必迫使学员看着任何人,促使学员更好地以自己为中心。”[8]对某些学生来说,由于害怕当面向老师问问题,不肯承认自己没有听懂,也不想浪费老师的时间,所以宁可在线学习。慕课可以让不善于或者羞于当面问问题的同学能够积极思考,因为当面问问题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较快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让不能跟上教师思维或者说是大部分同学思维的同学能够反复学习视频,直到弄懂为止。有学者提出虽然慕课给全球的学生提供个别注意是令人质疑的,但可提供给需要特殊关照的一群学生,也可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还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12]。显然,对于没有机会走进校园,没有机会接触优质教师优质教学资源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尝鲜、一种见识、一种体验。慕课也将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有助于21 世纪各种技能的发展[13],也会促进各种学习社区的建立,营造全民学习氛围。 此外,学术文献研究表明完成了慕课学习的人员表示对慕课总体满意,满意的主要来源是课程的内容有著名高校提供。但研究也表明,学员常常是消极地参与慕课的学习。这种消极地或者说部分参与慕课的学习是否也应该看做是一种成功的问题也常被研究人员提起[14]。还有如果教学质量继续不均的话,慕课将会和以往的远程学习一样,获得其学位的学习者将在求职过程中遭受质疑和歧视[3]。

(四)在线交流

许多研究人员强调说慕课为成千上万的学员提供了在论坛上相互交流的机会,也提供了建立学习社区的机会[15]。但有研究表明,慕课所拥有的一系列合作工具实际上并未被学员使用,学员基本上不怎么参与在线讨论,除非参与论坛能够加分[16]。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交互手段,但考虑到注册人数的庞大,慕课不太可能让教师和每位学习者完成互动交流。Kolowich 经过调查发现:103 名开发慕课的教授与学员的交流仅限于每周一次的班级讨论平台的评论[1] 。Duke 大学的一门名为bioelectricity 的课程,有12725 名学生注册,仅有313 名通过了期末考试[17]。师生之间没有有效的交流被认为是低成功率的原因之一。线下的集体讨论可以督促学习者建立社交网络与具有相同职业背景的人群交流,但没有参加的学员则完全不知状况。学员自身可能没有能力引导讨论,需要教师给出框架。因此Manning 和Sanders 认为对慕课的有效性作出的任何结论都需谨慎,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慕课提供了交互的手段,学生就一定会参与[18]。

考虑到参与慕课的人群多为在职人员,工作较忙,时间紧张,或者是已经获得学位的人员,学习能力较强,学会即可,无需再参加讨论,网上讨论耗费时间的同时也耗费流量,产生较高费用,对于没有能力上大学,需通过免费慕课获取知识的人员而言是经济负担,这一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五)测试与认证

目前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机器批改选择题,另一种是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书面作业。机器批改作业的缺点在于:学生一旦出错,正确的答案会显示出来,但没有任何解释,有些慕课甚至仅仅建议学生再次观看视频。有相关教学经验的教师很容易明白,让学生之间相互批改作业时,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哪里有错,更别说是给别人批改了。其他的方式正在开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参与慕课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老师的单独批改的。因为师生之间缺乏实时交流,使得测试的形式除了选择题和问答填空,很难采用其他的方式[9]。如果在某个固定的地点举行考试,比如学校或者其他合作伙伴中心,就意味着物流和地理方面的限制[3]。这也是慕课同时给成千上万名学生授课在教学质量方面付出的代价[1]。

到目前为止,慕课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认证方面还未找到更加完善的途径。2012 年秋季,ColoradoState University –Global Campus 成为美国第一所给予通过慕课学习的学生学分的院校,这是业界的一大新闻。虽然兑换学分很便宜,但很少有学生趋之若鹜。原因是很多注册慕课的学生早已有大学文凭了。加上大家觉得证书比学分更实用,更能向单位雇主证明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能力[2],对仅仅给予学分自然就不太重视了。Udacity 最近宣布了计划,让学员支付80 美元在考试中心参加测试。 AntonioRangel 是Caltech 大学的一位教授,他认为:除非有人知道如何解决作弊问题,确保正确的人使用正确的材料完成了测试,否则他不会给学员学分[9]。

三、对英语专业慕课教学设计的启示

国际上关于慕课环节评价性的研究为我国英语专业的慕课教学设计提供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培养专业名师,增强名牌效应。

由于目前慕课学员满意的主要来源在于名校名师的名牌课程,没有名牌的光环,也就没有慕课热潮的兴起。因此英语专业首先需要基于学校原有的学生评教系统,挑选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加大力度将其培养成为慕课教学名师。即便一个专业只有一个名师,也可以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其余产品,保证该专业在国内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在慕课浪潮中被冲得无影无踪。

第二,精选课程制作慕课,实现教学互补。

由于慕课制作成本较高,对于无国家财政投入、仅依靠学费维持的大学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经济负担。既要在慕课浪潮中自由戏水,又要确保生命安全不受威胁,正确地选择水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慕课还处于零散的免费试用阶段,也未见某一专业的系统化慕课。就英语专业而言,在听、说、读、写、译各类课程中,需要综合评估课程内容,不必将所有课程的所有内容都制作成慕课。听力、阅读、语法、文化类和语言理论类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可复制性,且更新速度较慢,加上有迹可循,有规则可依,可以全部制作为慕课。语音、写作和翻译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巧部分适合安排为慕课,其余安排为面授课。面授课的目的主要在于检测和纠正,如语音面授课便于教师观察学生口型是否正确,发音是否到位;写作面授课让教师帮助学生理顺逻辑思路,调整框架,润色语言,改进措辞等;翻译类面授课则可帮助学生分析句法和词法,评价翻译文体和意境效果等;口语类课程关乎语音语调是否正确、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是否提升,不太适合制作为慕课。

第三,区分开课对象,保证教学质量。

慕课的高退出率让人唏嘘,但从各取所需的角度来说,只要合理区分慕课的开课对象,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对于英语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而言,学校通过精选课程制作为慕课的部分,显然是必修内容,教师通过规定学生在线交流的次数,设立常见问题问答栏目,从慕课平台提取学生的学习记录,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将有关数据作为计算平时成绩的依据,相信没有多少学生会退出。而对广大的社会学员而言,其学习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需求,慕课在何种程度上满足其需求在所不论,开设慕课的专业可以通过最后严格的测试来保证教学质量。目前,慕课在线测试题型有限、自动评分系统不完善、学员众多无法监控作弊行为,如果在线测试手段仅作为学员检测自身学习效果的手段,并不作为学习成绩认定的依据,而是依然可以采用传统的现场考试的方式,也就不存在无法监控作弊的问题。对于地处偏远的社会学员,也可以通过在线预约就近考试地点、视频监控考试全程的方式来实现。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界必然也不例外。由于慕课的大规模性,相同的师资力量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教授更多倍的学生,所需的教师数量势必会逐渐减少;此外,名校名师效应也将导致部分不知名的大学逐步萎缩,教育集中现象日益明显。在积极迎接慕课的过程中,也许更多的是有人担心教师讲台的旁落。但在适者生存法则下,国际教育资源重组和优胜劣汰在所必然。而且,不管教师改与不改,慕课都在那里,有增无减。不管学校变与不变,世界就在这里,一直在变,不得不变。如果慕课能够实现教育的普及和公平,并提高全民终身学习的能力,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Kolowich,S. How Edx Plans to Earn,and Share,Revenue from its Free Online Courses[EB/OL]. http://chronicle.com/article/How-edX-Plans-to-Earn-and/137433/,2013-02-21/2014-08-01.

[2] Steve kolowich. A University’s Offer of Credit for a MOOC Gets No Takers[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education,2013-7-8:1-4.

[3] Thierry KARSENTI.The MOOC What the ResearchSa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3,10(2):23-37.

[4] What Campus Leaders Need to Know aboutMOOCs[EB/OL].http://www.educause.edu/library/resour ces/what-campus-leaders-need-know-about-moocs,2012-12-20/2014-08-02.

[5] Ry Rivard. Measuring the MOOC Dropout Rate[EB/OL].http://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13/03/08/research ers-explore-who-taking-moocs-and-why-so-many-drop-out,2013-03-08/2014-07-08.

[6] Revathi Viswanatha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MOOC[J]. Frontier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2012(3):34.

[7] Russell L. Herman. Letter from the Editor-in-Chief:The MOOCs are Coming[J]. The Jour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 (an online journal devoted to teaching excellence),2012,12(2):1-3.

[8] Thomas L. Friendman. Revolution Hits the Universities [N]. The New York Times,2013-01-26:1-3.

[9] John Covach. To MOOC or Not To MOOC? [J]. A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Music Theory,2013,19(3):1-6.

[10] Vardi,M.Y. Will MOOCs Destroy Academia?[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55(11):5.

[11] Young,J.R.The Object Formerly Known as the Textbook [EB/OL]. http://chronicle.com,2013-01-27/ 2014-08-12.

[12] Viswanathan,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MOOC[J].Frontier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2012(3):32-40.

[13] Sangra,A.,& Wheeler,S.New Informal Ways of Learning:Or are we Formalising the Informal? [J]. Revista deUniversidad y Sociedad del Conocimiento,2013,10(1):286-293.

[14] Miligan,C.,Littlejohn,A.,& Margaryan,A. Patterns of Engagement in Connectivist MOOCs[J]. MERLOT 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2013,9(2):149-159.

[15] Yeager,C.,Hurley-Dasgupta,B.,&Bliss,C.A.. cMOOCs and Global Learning:An Authentic Alternative[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13,17(2):133-147.

[16] Kop,R.,Fournier,H.,& Mak,J.A Pedagogy of Abundance or a Pedagogy to Support Hhuman Beings? Participant Support 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1,12(7):74-93.

[17] Catropa,D. Big (MOOC)Data[EB/OL]. http://insidehighered.com,2013-02-24/2014-06-28.

[18] Manning,J.,&Sanders,M. How Widely Used are MOOCs Forum? A first Look[EB/OL]. http://stanford.edu/dept/vpol/cgi-bin/wordpress,2013-07-18/2014-08-15.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