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高校创新实验班学生专业适应性的调查与思考——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 投稿首席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689次
  • 评分4
  • 38
  • 0

林杰1,黄吉迎2,陈长树1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 研究采用了唐文清编制的《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对福建农林大学533 名被试进行了调查,通过比较高校创新班与非创新班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差异,探讨了高校创新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结果表明:在具体的专业学习行为上,创新班学生水平低于非创新班学生;在专业类别上,经济管理类创新班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显著高于非创新班学生,工科类学生创新班学生在专业适应性上显著低于非创新班学生,而农林类专业两者差异不显著;在年级上,大一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性水平低于非创新班,大三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水平高于非创新班,而大二年级两者差异不显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福建农林大学;高校创新班;专业适应性;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15?04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1],而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科技资源、创新人才和成果荟萃地,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高等院校培育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在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重任。早在2009 年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一项命名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首批入选试点的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11 所高校[2],力求打破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滞后局面。从2011 年开始,福建农林大学在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优势学科的本科专业设置了农林类、工科类、经济管理类三种类型的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创新班”),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3]。

高校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适应情况关系到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质量,离开专业学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专业学习基础上的创新。高校大学生专业适应性指的是大学生在基本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与所学专业及专业环境相互作用,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认识和学习行为,达到自身在专业上和谐发展的心理和行为倾向[4]。通过对大学生的适应性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大学生适应性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等方面,对高校在校生专业适应性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创新班学生作为高校中被广泛关注的群体之一,当前对创新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模式等方面人才,而没有发现对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性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比高校创新班和非创新班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发现创新班学生在专业适应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性水平,进而提高创新班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高校培养创新班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鉴于福建农林大学从2011 年才设置创新班,因此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只涉及福建农林大学大一到大三的在校生。针对创新班的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89 份,有效率为96.33%;针对非创新班的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270 份,回收有效问卷244,有效率为90.37%。

(二)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采用唐文清编制的《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该问卷包括专业承诺、专业学习动力、专业行为和专业自我效能四个维度[4],被试在四个维度的分数越低,代表适应性水平越低。该量表四个维度的折半系数范围为0.67-0.82,总系数为0.89,说明该问卷信度良好[5],可作为此次的研究工具。

(三)统计工具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创新班与非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性的总体情况的比较

创新班与非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性总体情况比较结果如表1 所示。由表1 可知,创新班学生在专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和总分上低于非创新班学生,同时在专业学习行为维度上,创新班学生显著低于非创新班学生。

(二)不同专业类别的创新班与非创新班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差异比较

从表2 可以看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新班学生在专业承诺和专业适应性总分上显著高于非创新班学生;在农林类专业学生里,两者差异不显著;在工科类学生里,创新班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分数都显著低于非创新班学生。由此可见,经济管理类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性水平高于非创新班,工科类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水平低于非创新班,农林类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水平与非创新班处于同一水平。

(三)不同年级的创新班与非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性的差异比较

从表3 可以看出,大一创新班学生在专业适应性各个维度上分数显著低于非创新班学生。大二学生两者差异不显著;大三创新班学生在专业自我效能显著高于非创新班学生。由此可见,大一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性水平差于非创新班,大二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水平与非创新班处于同一水平,大三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水平好于非创新班。

三、讨论

(一)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性专业指导有待加强

本研究表明,创新班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水平普遍低于非创新班学生。通过对部分创新班学生的访谈和调查发现,部分创新班学生参加选拔进入创新班时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对创新班的性质没有清晰的认识,把进入创新班视为转专业,因此进入到创新班后面对学习竞争压力和生活任务感到不适应。另外,较之非创新班学生,创新班学生进入到创新班后,由于创新班分流专业方向有若干个,其不清楚自身与相应专业的匹配程度,在专业学习上感到茫然,这也影响其专业适应。这些因素导致创新班学生对专业更没有信心,更不能自信学好专业知识,更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经历到专业学习中,致使其在学习困难面前消极懈怠,进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影响实际学习行为等问题。

(二)工科类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实践辅导有待提升

本研究表明,经济管理类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性水平高于非创新班,工科类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水平低于非创新班,农林类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水平与非创新班处于同一水平。究其原因,第一,由于经济管理类学科本身的技能性较之其他专业类型来说更不强,加之对创新班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倾斜,使其对其专业有更高的认同感,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第二,福建农林大学工科类创新班有材料化工和机电交通两个分流方向,较其他专业类别来说,要求其具备精确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际的动手能力,由于创新班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有别于一般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在科研能力上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工科类创新班学生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大,对其专业适应和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心理引导有待重视

本研究表明,大一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性水平低于非创新班,二年级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水平与非创新班处于同一水平,大三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水平高于非创新班。究其原因,因为创新班学生在大一入学伊始经历了严格选拔进入了创新班学习,整个创新班是由其原来各专业相对较拔尖的学生重新组成,同时创新班有严格的考核退出机制,因此相对同年级的非创新班学生而言,他们在心理上面对更大的学习竞争压力和生活任务。进入大二后,创新班学生逐渐了解并适应自己选择的分流专业,但是和非创新班学生一样,因为学习生活的逐渐适应,自身兴趣和特长的发展以及参加学生活动和兼职等原因,对专业学习产生倦怠,努力程度也随之降低,造成较之大一专业适应性都降低的现象。大三时,创新班学生进入分流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他们普遍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所在的优势学科专业与将来毕业去向,进而做出新的判断。较之非创新班来说,他们普遍专业信心更强,有信心学好专业并有所建树,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到专业学习当中,进而带动整个班集体专业学习氛围,促成良性循环。

四、建议

(一)塑造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的积极自我意识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在提高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程度上要遵循“事物内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一规律,学生本人应视己为内在的第一源泉,创新班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其自身专业适应有反作用或者能动作用;事物“阶梯式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表明学生在专业适应上也存在着由潜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的阶梯意识。为此,对比非创新班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创新班学生与在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类别上存在的差距,创新班学生要在专业适应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需要充分实现积极的自我意识,对自身置身于创新班专业学习的周围世界要有更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好的融入专业学习环境,投入专业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实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养成其专业适应的良好行为,进而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学到专业知识,获取进行创新的动力。与此同时,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过:一个人的兴趣越广泛,他的幸福就越多,他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就越小。兴趣可以让一个人整个心理活动能够处在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创新班学生的创新活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创新班学生要善于自我培养专业兴趣,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思考专业知识,才会有良好的情绪色彩和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努力创新,有所成就。

(二)创造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的良好外部环境

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竞争法则,在高校大环境之下的在校大学生专业适应也同样适用于这一法则。高校专业学习环境或者氛围是影响学生专业适应变化的条件,比如创新班专业学习氛围不浓、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课程安排不尽合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或者教师的授课质量,事物发展变化的这些第二位原因制约创新班学生提高其专业适应性。为此,要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双管齐下创造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的良好环境。学校和院系要进一步落实创新班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强化创新班专业师资队伍,重点培养创新班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充分落实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对其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进行辅导;广泛宣传学校现有诸如电子图书馆网络课程等专业学习资源,并丰富此资源;依托这三类优势学科,为创新班学生创造多样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机会,创建更加积极的专业学习和创新平台,把创新班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等纳入到创新班学分管理,营造更加向上的专业学习氛围;加强专业设施建设,为学生开展研究打好硬件基础,创造有利条件,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实习、调研、出国出境交流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开阔其视野和加强其科研能力。相关学院可通过召开专业信息介绍会或者分流专业讲座等形式,帮助他们清晰创新班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了解各个分流专业特点、知识内容以及知识结构体系、师资力量等情况,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激发他们的专业信念和专业学习动力,进一步提升其专业适应能力,为激发其创新能力选好方向、打好基础。

(三)打造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的特色心灵窗口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创新班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在专业适应上的心理特点,针对创新班新生专业适应更明显的“大一综合征”,首先要理解创新班大一学生多层次需要,除了满足学生对于其所学专业世界的探索的愿望之外,实际上还包括其他诉求,包括与高中阶段不一样的陌生学习环境、陌生生活环境、陌生的人际交往环境等;其次,在尊重需求方面,创新班学生对于非创新班学生,更渴望在班集体中出类拔萃、凸显自我,当此需求未得到满足时,更倾向以否定自我消极的自我防御方式来保护自尊,易于导致盲目自卑或者自傲。最后,由于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致使高层次需求矛盾过度集中,面对创新班整体专业学习氛围浓厚和很多的优秀同学,很多创新班新生由自我高期望到自我低评价转变,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可以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根据创新班学生大一专业适应的实际需求,打造创新班学生专业适应的特色心灵窗口,使其具备积极创新的心理。在创新班新生选拔结束重组班级后,一是积极开展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心理咨询中心服务内容,帮助新生相互适应的生活指导活动,激发创新班学生安全感和自豪感;二是举办创新班新老生交流会、专业老师见面会、创新班职业心理教育等专业学习引导活动,帮助创新班学生客观认知自己,深化专业认知;三是提供包括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训练的个性化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拓展训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郭旭.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ln.people.com.cn/n/2014/0610/c339822-21386784.html,2014-06-09.

[2] 周群英.本科教育改革中创新人才培养回顾与反思——政策分析视角[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73-78.

[3] 福建农林大学招生办.福建农林大学“创新实验班”实施办法(2011)[EB/OL].福建农林大学,http://www2.fjau.edu.cn/zsb/news_view.asp?id=142,2011-08-10.

[4] 唐文清.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重庆:西南大学,2007.

[编辑: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