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情感品质培育探究

  • 投稿柏舟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371次
  • 评分4
  • 98
  • 0

冯瑞侠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2)

摘 要:本文基于大学生情感教育现状分析,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从个体层面的积极情感体验、人格层面的积极情感构建能力、社会层面的积极情感适应三个层面确立了大学生情感品质的培育目标,并从课程情感目标设定、创设情感场景、情感传播等方面给出了情感品质的培育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感品质;培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04-02

1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是始于上世纪末的一股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由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Martin E.P. Seligman等一批西方心理学家所倡导和发起.积极心理学采用已有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以促进普通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最大限度开发潜能,增强自我效能,引导人类过丰富充实的生活并达到自我实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三个层面,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如:满足、兴趣、幸福、希望与乐观等;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智慧、勇气、人际交往、创造力以及对美的感受力等;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环境,如:健康家庭、有效的学校教育以及有责任感的社会媒体等.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的人性论,使个体从积极角度诠释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对增进个人福祉和社会和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化、世界格局动荡重组、大数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社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途径更加开放便捷,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成功的定义不再局限金钱、权势和地位的获得和拥有,个体的综合素质以及独立思考和选择能力愈加受到重视,正如顾秉林寄语清华毕业生的一句话:“未来的世界里,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些现实和思考凸显出情感教育正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关切点.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情感教育既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尊重和追求知识真理,发展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性,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就目前的现实来看,高校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基本采取“以理服人”的说教授课方式,缺乏教师真诚的情感参与,未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厌学逃课、沉迷手机、人际冷漠、就业迷茫等成为高校较为普遍的现象.

3 积极心理学意义下情感品质培养的层次目标

积极心理学和情感教育均吸纳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理念,尊重人性的内在需要,关注人性中的真善美,重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丰富,引导人们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目前,情感教育的重点和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但情感教育的成效具体体现于个体的情感品质,我们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情感品质给出分层次的培养目标:

第一层面:个体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大学生处于精力旺盛,情感丰富的时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憧憬但又缺乏社会阅历,情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起伏波动,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引导他们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快乐生活,有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感到满意,能体味到来自家人、朋友和老师同学的关怀关爱,主要的情感品质体现为愉悦、兴趣、满足、自豪、幸福感.通过积极情绪体验的逐步累积转化为积极的心境,促进大学生积极情感的稳定性.

第二层面:人格层面的积极情感构建能力.情感对个体的行为表现具有动力激发功能,大学生面临学习的压力,成长的挑战,事业方向的确定和选择,难免会产生困惑与迷茫,要形成持久的行为动机,促进潜能的有效发挥,必须主动培育深入人格层面的积极情感构建能力.能够包容理解他人,对未来充满期待,具有乐观的思维方式和解释风格,根据现实主动调整目标达成希望,善于敏锐捕捉发展机遇,勇敢面对挑战,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经受失败和挫折后迅速复原,对美的品味和鉴赏,主要的情感品质体现为爱的能力、乐观、希望、洞察力、创造力、勇气、毅力、韧性、审美等.

第三方面:社会层面的积极情感适应.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适应必须服从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情感作为一种社会适应的信号反映系统,其归属必然和个体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团体密不可分.大学生处在准社会人的阶段,面临人生道路选择,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胜任在家庭、事业、社会中的各类角色,正确协调和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工作与生活的认知和态度等将成为随时面对的课题,个体所持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成为重要的选择判断指导标准.因此,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情感品质体现在大学生和谐人际观、职业道德、爱国情怀、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

4 大学生情感品质的培育途径

高校对大学生积极情感品质培育要高度重视,情感教育不能搞唯理教育,围绕积极情感培育目标,从以下途径探析情感品质的培育.

4.1 课程教学中设定情感品质的培育目标

清代学者戴震曾经说过:“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大学生的课程教学应在原有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设定情感品质培养目标.授课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情感品质要素,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将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激发对知识的好奇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沉浸感、探求真理的坚韧和勇气、油然而生的对人类取得伟大成就的自豪感,对美的欣赏等融于教学过程,同时授课教师要以自己对学生的热切期待、对教学的饱满激情、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诚信负责的学术品行等积极情感和学生互动,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使大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愉悦的体验,在自然而然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必须首先突出情感教育.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强化学生的主体体验,触动学生的心灵,增强对积极情感品质的认同.善从于身边事着眼,引入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及生活案例,组织学生通过辩论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赛等形式积极表达观点,丰富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性认知,表达真情实感,自觉、自愿、自为地重视情感品质的塑造,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职业的期待要求.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活动为契机,如:五四青年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通过庄严的集体纪念仪式、实地参观、和亲历者交流座谈等,让大学生不断增进对国家的历史国情的了解,感受民族的顽强抗争精神,体味先辈们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和平发展机遇,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树立道路自信心.

4.2 教育管理创设情感品质培育场景

高校要通过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为情感品质的培育创设锻造平台和场景.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权威说教型管理,强化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向,让所有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团队或协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建设,通过团队成员的互动、各种观点的碰撞交流、实施方案策划和讨论、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坚持、取得成绩的喜悦等,整个管理过程就是大学生情感深度卷入的体验过程,这些场景中滋生的自我肯定、独立思考、尊重理解、包容接纳、友爱互助、人际智慧等构成大学生情感品质塑造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发展阶段,追求个性表现却又自我怀疑,管理中应充分考虑按照学生需求进行分类奖励,采取发奖金、口头表扬、提供实践机会、与专家名人座谈交流,增加感兴趣的课题培训等奖励形式,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能量.

学生教育中要全员参与,注重各种积极关系的营造,首先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的互动不仅局限于课堂,通过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课外联系,学生可以就课程学习难点和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寻求指导,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内容和关注点与老师交流征询建议,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求知欲.教师课后主动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以真诚的行动表达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的尊重.发挥朋辈教育影响力,构建积极向上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味情感支持和爱的教育,享受爱的浸润和温暖.

4.3 校园宣传引导情感品质传播

校园宣传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使之贯穿于积极情感品质的校园传播.首先要加大良好校风宣传力度,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情感培育创造良好的氛围,通过推荐名人名家名师讲座、表彰先进典型、举办校史校情展览、编撰有精神传承的校园故事、引导校园学风方向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精神归属,使学生拥有丰沛而旺盛的心灵状态,激发进取心、求知欲、创新精神、诚信自强和审美等积极情感品质.其次,校园宣传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学生在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养料,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体会到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是民族历来的情感追求,这些情感品质在做人、处事、人生选择中具有重要意义,自觉加强情感品质的塑造和锤炼.最后校园宣传也要与时俱进,增加吸引力.校园宣传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新颖形式的喜好,增添与学生贴近的微博、微信宣传平台,将积极正面的宣传内容凝练成短小精悍的校园流行语,及时得到推广传播,也要鼓励大学生利用宣传平台分享自己的积极情感,让彼此的正能量互相感染.

大学生情感品质培育是高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不可能一蹴而就,情感教育更多时候需要全员参与、真心投入,积累沉淀,高校在努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唤醒激发大学生的自觉培养意识,使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品质能够成为未来竞争和发展的强劲心理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魁,刘康.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4,33(5).

〔2〕刘晓娟.情感教育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6).

〔3〕许韶平.试论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5),78-80.

〔4〕李德志,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8).

〔5〕姜鑫,王颖.论情感教育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