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1-11
  • 阅读量178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是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及产生经验的课堂解析及传授过程。公共管理事务教学试图通过学生参与政府现场公共管理活动、邀请政府一线人员深入课堂讲解等形式推进教学改革,但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现政府工作内容相对敏感,并具突发性等原因导致学生难以参与。因此,公共管理实务课程的有效推进需要借助于微信、QQ等现代媒体工具,引导学生对一些事故现场的视频进行分析和探索,促进学生对当前一些公共管理事件背后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


  作者:屠飞鹏,韦正富(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现代公共服务人才,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但理论必须回到实践,特别是当前中国,由于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源于西方,并发展与西方,与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公共管理环境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我国的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实施面临这诸多新的挑战。


  一、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推进面临的困境


  “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和实践教学难以完整反映现实的问题而考虑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是不同于职业院校的实训课程,也是与纯理论课有别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毕竟是一种理想的建构,执行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


  (一)授课对像构成复杂,方式精准度不够


  学生作为授课的客体,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但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学生爱好、特长及理想的差异都给实务模式的推进带来重大影响。


  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对受教对象要求学生是政治人,即学生是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公务,立志毕业后考公务员的学生群体。以贵州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政治行政学两个专业的115个学生为例,调查中发现81%的学生立志考公务员,但他们中的75%是觉得公务员工作是“铁饭碗”的原因而考,特别是女生。而对于男生而言,众多学生对政治热情往往止于娱乐,对公共实务职业则停留于解决就业的问题。因此,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希望在《公共管理实务》课程中增加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方面的内容。因此,《公共管理实务》课程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则必然转向《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方向发展,从而背离了《公共管理实务》本身的目标。


  (二)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要求高,模式有效推进难


  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政府工作经历和扎实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知识,还应具备较好的演说技能。因此,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应根据教学内容本身,从不同的领域确定候任教师。但据当前学校的资源推进相对困难。


  一方面,学校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教学模式需要的条件。公共管理事务涉及会议事务、群众工作、危机管理、人事管理、公共公共服务等等。它需要有政府部门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水平,拥有较好的演讲口才的教师或人员参与。但政府部门干部由于工作相对繁忙,很难抽出时间参与教学。而《公共管理实务》课程与学校的其他课程一样,都是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统一实施的行为。这是因为学校需要统一教学计划,以便统一安排教室、教师,并满足学生选课的要求。但这很难邀请到政府公务人员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以本人所承担的《公共管理》课程为例,曾多次预约政府部门干部,但都因临时事情而不能如期参与,最后只能由任课教师自己结合自己的认知开展教学,这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对教师知识、经验要求高,对教师个人依赖性大。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要求具有丰富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基层公共服务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求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演讲水平。此外,要求教师对当前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基层公共服务行政伦理的认同。而现实中常常呈现这样的几种状况:一是拥有较高公共管理理论学术水平,对当前中国政府特色的行政管理持高度批判态度;二是拥有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而对当前公共管理理论前沿缺乏全面的认识,往往对西方行政管理理论持批判态度;三是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也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演讲口才水平较低;四是有较好的演讲口才和较为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但理论水平不高,讲课全凭经验,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因此,具有与公共管理实务模式相适应的教师十分难得,对个人的要求很高。


  (三)高校教育条件与公共实务特点的差异,导致教学模式难以全面铺开


  公共管理事务教学模式的推进要求条件复杂,而学生对象复杂,对教师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高。此外,该模式的推进还要求学校与政府达成良好的互动模式。而一些关键的、学生需要了解的事情,对政府而言内容敏感、不宜公开。因此,全面推开十分困难。


  第一、公共事务的关键信息往往具有敏感性与突发性,学生难以参与。一般的公共管理实务学生可通过媒体及案例等方式来了解,公共管理实务的关键环节是给学生开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但关键的问题往往具有敏感、突发等特点。一方面处于工作保密性的需要,很难让学生参与现场观摩,比如政府的常委会及扩大会中的人事、财务及其它重要性议题,一般是不允许无关人员在场的。另一方面,由于其发情的突发性,很难在第一时间效组织学生参与。


  第二、公共事务与教学现场的距离及条件差异,学生难以参与。公共实务现场,特别是较为典型的现场都分散在全省、甚至全国各地,学生到现场观摩需有配备交通工具及相关差旅费用;同时,因为距离远,势必会影响学生其它课程的授课时间;此外,由于公共实践现场情况复杂,比如一些突发事件的现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也会带来威胁。因此,调查中尽管诸多学生希望参与活动现场,但很难如愿,只能是教师本人通过内部信息了解一些情况,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之后在课堂中讲解。


  二、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模式有效推进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但现实中由于受到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理论界,特别是政治理论界对中国政治道路自信相对不足,甚至有持批判的态度,导致政治、行政教学中学生对中国特殊社会主义路线的不自信及指导理论认知不足的问题。此外,当前中国高校中政治、行政、公共管理类的专业实属冷门专业,但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比例却很高,因此,意味着很多根本不掌握行政理论的人进入了公务员队伍。尽管当前我国各高校各专业都开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具有中国行政内容的公共课程,但这些都仅仅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论讲解。但公共服务者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理论对其公共服务行为方向性与效率是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借助于各种现代传媒技术,对于推进中国公共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打造“政教互动平台”,促进政、教共进


  当前,诸多政府干部认为高校授课的理论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甚至有“空谈误国“之说。而高校教师却认为政府“稿子秘书写”、“讲话念稿子”、“凭经验办事”,“理论水平低”等等。事实上到底是哪里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不高;其二,高校政治、行政类教师公共管理理论水平高,但对当前中国公共管理实务运行的实际缺乏理解。因此,在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条件下,强化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教师对政府过程的全面理解;另一方面,强化政府干部到学校的交流可以促进实践向理论的升华,提升政府干部的理论水平。


  首先、强化校政互帮、互挂的结对机制——把高校办成政府的“党校”,把政府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当前高校政治、行政类院系的教师一般都已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他们一般都拥有丰富的理论水平,但其研究的内容往往中国化不足,需要强化对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实践的认识,这样才能为中国治理现代化培养出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此外,公共政策研究者也必须强化对当前中国公共政策过程其内容的全面了解才能成为中国公共发挥政策的智囊团作用。高校学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者为他们传授公共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提升政府干部经验的使用价值。同时,在与政府干部的交流中,学生也可以向政府干部咨询诸如网上转发的诸多“暴力执法”、“大拆大建”等事件完整信息,从而让学生更全面理解基层公共服务运转中的问题。此外,政府干部上课堂,可给高校提出培养实践型公共服务人才提供更科学的建议意见。因此,当前其它高校也应当向医科类院校学习,与政府对接,设立自己的“实训基地“,每个高校及院系都应该有对应的政府部门,建立互助、互帮、互挂机制,每年定期在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实现流动机制。


  其次、建立政府、学校互利合作平台——把政府办成教师的试验场、把高校办成政府的智库。当前中国政府政策体现经验有余,而理论不足,视野不够长远等问题,迫切需要发挥公共管理理论的支撑。比如政府的政策设计需要高校对其在理论或前沿性上提供建议,在国外的经验方面提供建议。此外,在服务外包背景下,各项地方发展规划、政策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服务可外包给高校。高校通过发动教师、学生参与调研,拿出科学、客观的调研报告,这一方面可为政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学生了解和把握民情,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机会。同时,可请高校把高校做成政府的党校,政府办成学校的实训基地;同时加大高校智库的建设,把政府内部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干部聘请为学校的客座教师等。


  最后、强化学校、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把高校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纽带,把高校作为政府官员了解前沿理论的窗口。政府的政务系统内部诸多信息交流是高校科研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同时学校教师调研的诸多成果可成为政府政策的重要参考。因此,通过打造高校与政府政务的互通平台,比如公共微平台,宣传政府近期政策、发布教师部分优秀成果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与与学校教育资源平台之间的互通、共享。


  (二)以培养现代优秀公共管理者为目标,培育一批“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当前中国公共管理实务涉及知识内容广泛。公共管理实务不但是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还涉及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高校公共管理实务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基于以上学科领域中选出教育经验丰富,演讲水平高,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与传统的“马列部”一样,打造一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教育队伍。一是在全校掀起一场各个领域最受欢迎老师的评选活动,评选教学名师,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二是鼓励优秀教师团队合作,完善学校公选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一批讲课“教授”。当前高校存在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能讲的老师不会写,能写的老师不会讲”,也就是部分科研十分突出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方面比较弱,有部分授课十分受欢迎的教师科研却相对较弱。在此背景下,“科研”作为“名利双收”的工作,诸教师往往选择重科研,而轻教学。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机制,培育一批优秀的“讲课教授”十分重要。


  (三)丰富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的互选机制


  根据当前高考志愿政策,大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没有选到自己想读的专业。同时,也有很多学生都是进入了大学校园之后才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但当前大学报考机制,能调节专业的毕竟不多。并且就是进入了理想的专业也未必所有的课都是自己喜欢的,即有的可选课程也不一定满足其学习的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的设置,完善课程的互选机制。


  一方面鼓励优秀讲课教师设立公开课,对授课评价前10%——20%的各任课教师即课程,应根据各任课老师的专业及兴趣,设定全校公开课,支持经费鼓励其根据自己授课内容制定专门教材,打造特色品牌课程,并根据学生选择及后期发展状况给于更多的鼓励。


  另一方面,鼓励优秀教师参与通识性课程教学。因为通识性课程授课需要充分的准备,备课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因此,应加大通识、通选课程的鼓励支持力度,可以以教改课题的形式给于一定的经费支持。另外,针对公选课欢迎程度高的老师在全大学城范围内展开推荐、推优活动,扩大教师知名度。


  (四)鼓励社会参与办学,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


  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而大部分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部门无法、也不能提供某些方面教育的服务。因此,应当吸纳社会教育资源,丰富教育产品,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多元化诉求。


  一方面,结合学校资源及特点,鼓励培训机构参与高校教学。学校往往以大众化教育为基础,很难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有些教育产品学校也很难做好,比如公务员考试方面的课程,尽管学校学生需求量大,但备课投入高,教师担任的积极性不足,诸多学校开设该课程,但是总是流于形势。因此,以贵州某大学为例,应充分挖掘学校的操场、教室、教师资源,引入各种专业性的培训机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育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根据学生需要,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古人言:书非借不能读也!在校学生校设的必修的课程项目往往不受学生青睐,学校也无法做好。比如司法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演讲口才班等等,学校可结合自身情况,鼓励社会参与,一方面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另一方面也可扩大名师的社会影响力。


  (五)利用现代交往工具,打造多元学习交流模式


  当前学生多处“文化快餐”时代,对经典阅读不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另外,公共管理模式需要强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频度、深度,但当前多数高校地处“一校两地”或“一校多地”及多校区模式,任课教师一下课就得赶校车,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少。因此,需要借助于QQ、微信等当代交流工具,提升教育的全面性。


  一方面,借助与现代交往媒体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大学老师当以导师及引路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但以当前的贵州谋大学为例,教学在花溪校区,而多数教师居住城区,上课要两地奔波,老师上课、用餐及校车出发时间安排十分紧凑。而行政事务不是实训课程,他需要经常观察学生对课堂掌握的东西是否用于指导平时的具体行为,这需要任课教师加强接触与了解。因此,应利用现代媒介,鼓励任课教师每一堂课的开始都能把自己的手机、QQ、邮箱及微信等等通讯工具留个学生,掌握学生的动态,便于随时更换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创新考核方式。之前对学生的考试主要是平时考勤、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几个部分。但就大学文科专业而言,平时作业相对较少,特别是行政实务课程,平时作业意义相对不大,让学生自己学习看书也不一定能落实到位。因此,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每一门开学第一次课要求学生设立微信群,强调学生参与,以转发有意义的文章,对大家有意义,有启发的可以适当加分,课程案例及网络的一些生动视频都可供学生分享并参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