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TQM理论的高职人才质量管理研究

  • 投稿宁哲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673次
  • 评分4
  • 21
  • 0

刘晓梅 杨理连

(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 300410)

摘要: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管理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管理原理、过程原理及人本原理等为切入点,对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进行现实性分析,提出全面质量管理下的高职人才质量管理指导思想,旨在通过高职人才质量管理的内涵分析,构建高职人才质量管理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TQM理论;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22-05

作者简介:刘晓梅(1987—),女,天津职业大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以毛入学率15%与50%为分界点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大众与普及”三个阶段。《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 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此时高等教育的功能由前一阶段培养少数具有高深知识的精英转为培养更广泛的精英,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尤其是技术英才。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契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要求,其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经济与产业发展,还直接决定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社会职能的实现与否。内涵式发展阶段的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课题,而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管理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笔者拟探讨将管理学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人才质量管理全过程,构建高职人才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一、高职院校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现实性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即将组织的所有管理职能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强调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进行全员的教育和培训。从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管理原理、过程原理及人本原理三个主要原理为切入点,可对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进行现实性分析。

(一)基于人本原理实现类型教育的职业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型,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即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推出了“国际教育分类”,将“定位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称为5B教育,对职业教育而言,其培养目标的就业导向是显而易见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岗位。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对接,可以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来回答。

人是质量管理中的首要因素,实现人才质量管理过程与结果的重要指标就是人才质量的提升。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职业知识的传授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将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五要素融入生产实训、实习,最终完成“学校人”与“职业人”的对接。

(二)依据过程管理原理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简单的数量扩张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质量立校”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之本。如何实现“质量立校”,质量管理的标准如何确定,成为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质量管理的过程监控强调质量工作是由多个过程组成,所有的组织都应该学会识别、建立组织管理质量活动过程的系统及接口。质量管理就是要对过程进行监控以实现质量目标。这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直接依据,即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切入,严格每个子系统的质量控制,整个过程由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合作企业等共同监控,将粗放式数量增长转移到内涵式质量发展上。

(三)借助体系管理原理突破高职教育发展“瓶颈”

2010年,普通高职高专经费投入总量达921亿元,占普通高等院校经费投入总量的20%,与高职高专在校生规模占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的40%相比严重失衡。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实来看,制约深入推进内涵提升战略的关键依然是持续稳定且结构合理的经费投入。

通过投入成本的最小化获得效益的最优化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与根本原则,将其引入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质量体系是组织为实现质量方针、目标,在开展活动时的一种特定系统。以体系化的形式来运作一切教学活动,使得有限的资源、程序等得以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实现利用的最大化,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一种统筹的思路与方法。以体系管理原理为载体,既考虑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二、TQM理论下的高职人才质量管理理念

(一)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生命线,按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职业教育规则与时俱进,是高职教育存在的根本。将高职人才质量的提升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才能担负起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无论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基地建设、学生工作、校企合作拓展、招生就业等等,一切工作的核心都应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这是检验学校工作是否切实有效的直接标准。

(二)以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为基本原则

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将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与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相契合。强调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体现职业教育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有以莫迪(Moodie G C)为代表的“外适质量观”,强调衡量质量的最重要标准是有用和实效,教育质量应能体现和反映时代或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水准;有以弗雷泽、杰弗里、彼得等人为代表的“绩效质量观”,强调以学校的投入和产出的维度为指标考察质量,学校按照面向市场需要的原则,按绩效显著性程度衡量教育质量。

(三)全面的质量管理

全面的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管理的“全员性”、“全方位性”和“全过程性”。全员性指基于教育管理的双重性,学校、院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对象,高职院校人才质量管理的实现需要提高全员的能动性。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过程,“产品”具有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要引导其发挥管理的主动性;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为高职教育发展进行统观与全局性指导,高职院校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中企业主体的作用,发挥校、院、教师三级管理体制的作用,在全方位管理过程中保证各部门间的沟通渠道通畅,避免管理滞后、重叠管理等现象;高职人才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管理,既要把握在校期间的质量管理,更要注重进校前、离校后的质量控制。

(四)突出质量管理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在高职人才质量管理过程中最积极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人具有双面性特征:一方面是需要质量控制的“产品”,另一方面又是质量管理者。

首先,应确保“目标质量”的实现,即普适性生产规格的实现,强调以符合产品目标质量的程度为标准,要求质量与预定规格和标准一致。高职院校的质量标准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学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当结果与目标一致时,即实现了人的培养。

其次,应确保“个适质量”的实现。质量目标不仅仅是生产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成为“职业人”,还应包括教育属性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社会人”,即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品质和世界观等的养成,将学生充分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人。

三、高职人才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管理,是指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按照国家要求的目标、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而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调控过程。

(一)高职人才质量管理的内涵分析

高职人才质量管理的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第一,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管理遵循高等教育层次性规律、职业教育类型性规律和人的基本发展规律;第二,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管理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内外部关系及可利用的资源的统筹,合理组织和协调政、校、企等各方面的力量,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第三,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规定,结果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第四,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飞跃,实现了质变到量变的过程,教育价值取向、招生规模、学校类型、教育功能、选拔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五,从经济形势来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专业系统”服务“产业系统”、专业对接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人才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

高职人才质量的全面管理,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所构建的组织结构、实施程序和所需资源的总和,如图1所示。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人才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为:确立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管理的目标;根据管理目标实施管理,进行具体的管理活动过程,即通过质量控制实现质量水平,包括制定质量标准、评价标准的执行情况、偏离标准时采取的纠正措施、安排改善标准的计划以及评估反馈。其中,目标的制定是基础,实施管理是关键,评估反馈是保证。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人才质量管理流程,即人才输入质量的管理,包括生源质量、专业建设、专业定位等;人才培养质量,包括师资建设、培养方案制定、教育质量、职业素质认定等;人才输出质量,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反馈等。

1.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标准与终身学习理念制定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是来源于组织最高层面的质量标准契约,是由最高管理者发布的正式的质量管理方向,分为内外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外做出的质量承诺,如输出何等规格的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三年的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何种人才;另一方面,是对内质量管理的正式标准,为组织内部所有部门、教师、管理者、学生确定的行动指南。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其人才输出具有个性化特征,人才培养质量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规格或标准。然而,作为人才质量管理的总则,质量方针需要阐明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运作方面的策略和意图以及在质量方面追求的目标,即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进行努力的方面。这就要求质量方针的制定要有总领性、普适性,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问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从国家角度提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满足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时代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这是高职人才质量管理方针制定的重要依据。另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里包括智力、体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的全面发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还包括学生岗位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在工作岗位上持续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的个人价值,也是高职人才质量面管理方针制定的重要参考

2.在职能层面制定可操作的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可以理解为质量目标是可操作层面上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具有一致性、分解性、延展性、可度量性等特征。

首先,将质量目标分解到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职能层面上,如教学活动的质量管理目标分解到教务部门及二级学院进行具体操作,实训课程的质量管理目标分解到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办公室及相应的合作企业,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管理目标则分解到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将质量目标分解到学校的哪个职能层次,要视具体任务而定,关键是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保证高效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制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这里说的可测量,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学生学业成绩、技能竞赛成绩、答辩通过率等是定性的,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有效测量与比较,而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的提升,则无法通过定量的方法获得,可以通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间接测量;将质量目标分解到过程层面,学校生产的“产品”区别于工业生产“产品”,具有输入的个体有差异、培养过程复杂、生产周期长、可持续发展等特性,而由低年级向高年级的成长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在不断增值,质量目标的制定应该根据不同年级有针对性地制定。例如,对于入校新生进行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培养其职业归属感,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则以顺利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为主要目标。

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从选拔适合人才入学开始的人才输入控制,到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的操作技术与监视活动的人才培养过程控制,再到符合产业需求的“职业人”与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社会人”产出的人才输出控制,全程及时发现问题,消除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最终达到质量要求,获得最大收益。

4.质量保障

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质量保障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区别于传统教学管理中的质量保障,指为保证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管理过程中质量目标的实现,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期望而做出的某种承诺。具体可从质量策划目标、质量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资源质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质量策划目标,是指在人才质量标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专业发展定位及行业特色等确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的目标与要求。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包括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风学风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管理、激励机制、教学改革等。质量管理制度能够使质量管理相关信息在不同教学环节、不同主体的教学活动及各级各类教学实施与管理部门之间实现高速而有效的处理与传递。教育教学资源质量管理,包括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设施和人力资本等项目。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性”与“教育性”双重属性,所涉及的知识不仅有“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更重要的一部分是“做什么”、“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技术性、应用性技能的实现需要有完备的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设施保障。高职教育的人力资本管理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管理、教学管理和教辅人员队伍管理、学生管理等内容。

5.人才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

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评价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教育活动的“产品”区别于生产活动的产品,不仅需要衡量毕业生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既定目标,而且需要衡量人的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纵向的持续的追踪评价过程,质量评价通常采取自我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为“一个目标、两个优化、三个结合”,即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为学校一切活动的根本目标与出发点,进一步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质量点重点监控与全过程监控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全面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切实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包含持续改进的思想,与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相契合。只有将改进的理念渗透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项活动中,每个部门自觉遵循持续改进的管理原则,不断评价、反思、反馈、改进,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全面管理的实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参照质量管理专家克罗斯比(Crosby)的质量改进观点,构建由上到下逐级实施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模式:由学校最高管理者明确人才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提出质量改进的相关策略;组建专门化、综合性的评价机构,全面监督质量评价与改进的过程;确定质量评价相关指标,加以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2012-

07-22].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moe/moe

_630/201207/139702.html

[2]李小娃.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8):11.

[3]施佳璐.大学内部管理制度创新研究——质量的视角[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4]王泽川,吴清秀,李仕专,林明涛.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2012(2):160.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