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台湾地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启示

  • 投稿韬光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287次
  • 评分4
  • 40
  • 0

张如意 徐大真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技能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其紧跟经济发展步伐的完善的人才培养理念、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都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大陆的职业人才培养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和借鉴台湾地区职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对于提升大陆职业技能人才水平,推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台湾地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69-05

问题的提出

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日臻完善,特别是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20世纪50年代起,台湾当局围绕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始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台湾当局不断从政策法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坚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由此形成了涵盖从学历到非学历、从职前到职后的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相关的政策制度、师资队伍、资源设施等配套环节也在这一过程中趋于完善。完善的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台湾地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有效提升了台湾的职业技能水平。从台湾地区参加近几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成绩来看,台湾选手在大赛中的获奖项目数量基本占项目总数的75%左右。这充分展示出台湾地区参赛选手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扎实的技术优势,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与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就。

台湾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教育思想,同时吸纳了西方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从职业学校发展到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再发展到科技大学,逐步形成了以科技教育为重点、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特色。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大陆的职业技能教育在发展轨迹、完善过程等方面都与台湾存在相似之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大陆在借鉴台湾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过程中更容易汲取其中的精华。同时,海峡两岸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交流与合作也可为两岸的职业技能教育发展,乃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台湾地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一)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是追随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成熟完善的。职业教育为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而经济发展也在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支持了职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发展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职业教育多注重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人才;20世纪70年代,台湾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具备熟练技能的工人成为当时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人才,为此台湾当局迅速对职业教育进行调整,培养熟练的技能操作工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劳动密集型人才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技能型人才日益成为地区经济与产业革新的“中流砥柱”,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顺势而行,通过对各职业院校的重新组合和部分升格,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升级,构建了从专科、本科直至研究生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

(二)多元化职业教育体系

普职互通的全日制职业教育体系 台湾地区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呈现出层次多元、普职互通的格局,其全日制职业教育覆盖教育的各个层次,从高中、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构建了与全日制普通教育相对应的办学层次。这种自下而上完整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避免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中断,为职业技能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办学层次的完备也为普职互通提供了便利。由于全日制职业教育具备与全日制普通教育相对应的办学层次,因此人才相互流通和接转更为方便。例如,从高中层次毕业后,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升入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也可进入专科、技术学院或技术大学就读;而高级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同样可以选择继续职业教育或者回归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人才流通模式呈现出“多对多”的形态,形成了多样化的升学渠道,从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求学需求。完善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为人才相互流通和接转提供便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同时也稳固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保障了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终身发展的弹性职业教育体系 除了发展完善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外,台湾的职业院校为满足更多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需求,在全日制办学的基础上也开设了日间部、夜间部及进修推广部等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在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学位管理等方面均与全日制教育相同。这种办学形式为社会人士培养第二专长和进行在职进修提供了渠道。不仅各类职业院校开设了在职类型的职业教育课程,台湾地区的社会职业培训也是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台湾地区的社会职业培训主要由“职业训练局”、“公共职业培训中心”及“财团法人职业训练研究发展中心”负责开办。此外,一些企业和社会机构也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办职业培训和讲座。台湾地区的社会职业培训可提供包括长、短期培训及学历层次教育在内的职业培训,同时一些职业培训机构还担负着制定职业培训与鉴定标准、编写职业培训教材、进行职业培训相关科研工作等职责。在职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对于构建台湾地区终身发展的弹性职业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辅相成,推动了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进程,社会人员、在职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深造,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彰显了台湾延伸职业教育、注重终身教育的理念,强化了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在职进修功能,建立了高弹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三)能力本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观

课堂与岗位“零对接”,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真正从课堂中吸收掌握相关的技术技艺,台湾地区的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从学时安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设备投入等多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科学高效、真操实练的实践教学课堂。在学时安排方面,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一般理论课程大约占总课时数的30%~40%,而实践课程则大约占60%~70%。学生每周都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实验实训任务,同时还要进行现场实际操作的相关训练,参与相关企业或单位的岗位实习。在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上,许多职业院校都会进行企业的实地调研、咨询业内人士的专业建议,使实践课程贴近生产实际,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师资建设方面,台湾地区从事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及3~5年的工作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能在实践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实践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的硬件设备配套方面,台湾地区各类职业院校都投入大量资金为实践教学配备精良的仪器与设备,提供充足的配套学习工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课堂与岗位的“零对接”。

校企共荣的发展模式 台湾地区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制度凸显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特色,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将职业院校与企业联系得更为紧密,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局面”。一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配合。企业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实训场所,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岗位上磨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也可为企业带来生产效益。此外,职业院校还与企业进行课程上的合作开发,如“最后一里学程计划”、“系科本位课程”、“学习与执照合一计划”等。二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互补。校企合作是台湾职业教育特别注重的产学合作形式,旨在以产学结盟的方式缩短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差距。例如,2006年台湾“教育部”颁布了《大专校院产学合作实施办法》,作为推动校企合作的政策依据。根据此项政策,各职业院校纷纷设立了“产学合作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并推行了“产业园区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同时也从多渠道提升了学校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各职业院校还根据自身涉及的专业领域,主动配合企业的生产需求,设计研发计划,并通过师生的教学和服务活动缩短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差距。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还开展教师实务研究学习,到企业实地调研了解人才需求的最新情况。职业院校的技术及人力资源与企业的硬件环境的完美配合,不仅提升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为企业赢得了丰厚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最终促成了学校与企业协调共荣的发展模式。

(四)多样化的高技能型人才评定与选拔渠道

证书—文凭等值互换体系 台湾地区的职业证照制度分为三个等级,即丙等、乙等和甲等,均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职业证照制度与学历文凭之间建立了等值互换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文凭体系。台湾《职业培训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并拥有若干工作经验的人员,可以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在加薪和录用人才时,丙、乙、甲三级证照分别等同于中等职业学校、专科和技术学院毕业等级。职业证照制度及多元文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学生和社会人士的求学、就业和个人发展,同时树立了“学力重于学历”的职教观念,强化了职业教育注重实践的特色,注重以技能检验的方式考核职业教育的成效。

职业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是台湾地区考核、鉴定和选拔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台湾地区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数量繁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台湾地区的“全国技能竞赛”和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竞赛”由台湾“劳动部劳动力发展署”举办,自1968年首次举行该项赛事以来,共举办了43届竞赛。该项竞赛为综合类职业技能竞赛,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的选手参加竞赛,是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年度盛事。世界技能大赛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台湾地区于1970年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并于1971年首次派选手参赛,迄今已参加了22届比赛。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是台湾地区技能人才评定和选拔的重要渠道,在竞赛中获得的名次能充分显示出个人技艺水平的高低。同时,职业技能竞赛的成绩和表现也成为评估考核台湾地区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可从一个侧面反映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学和培训水平。此外,台湾地区的职业技能竞赛还与升学进修和职业资格鉴定挂钩。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得前五名的选手可获岛内各类职业院校的甄选保送资格,而在该竞赛中成绩合格的选手在参加乙级、丙级或单一级技能鉴定时可获得相关科目的免考资格。合理有效地利用职业技能竞赛进行技能人才考核、鉴定和选拔,有利于台湾地区的职业技能培养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也有助于提升台湾职业技能人才的声誉,进一步推动台湾技能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

对大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正处在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职业技能教育和人才培养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台湾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将有益于提升大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构建现代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构筑普职互通“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却存在着高层次教育级别缺失、缺乏立体化的持续教育体系、升学和进修路径单一等问题,这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一直处在缓慢发展中。因此,应借鉴台湾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构建具有大陆地区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是积极构建独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发展各层级的职业教育,有意识地打造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完整的职业教育和升学体系,使职业教育形成一套自下而上的学业晋升制度,满足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的发展需求;应丰富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重点发展高职教育,明确“职业教育也应当有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二是实现普职互通。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提出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接转,为人才的流通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便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求学路径,满足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需求。“立交桥”式教育体系可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

拓展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制度 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正规职业教育的有益补充,对提升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确保我国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职业培训却存在着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质量缺乏保障及职业培训应试性明显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借鉴台湾地区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路径和经验,规范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职业培训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地保障职业培训的规范性,确保人才培养的品质;二是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开办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课程,积极促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职业培训合作,使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实践资源有机结合,在保证培训品质的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职业技能需求;三是重视培训的实用性,加强职业培训中的实践操作环节,避免职业培训成为职业资格考试的“补习班”。此外,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终身教育作用,通过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对已掌握的技术进行强化和更新,促进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成长。

(二)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实践培养特色

在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着与实际生产脱节、资源配置不到位、形式单一等问题,实践教学无法产生应有的效果。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进行学习和借鉴,努力探索创新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一是从多环节入手,提升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对接,使教学与生产紧密融合,打造“真枪实战”的实践教学课堂。二是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开辟多种渠道,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如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开办“教学工厂”;推动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机制,整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互惠互利;积极开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通过学生到企业实习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教学等形式,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既可为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也可促成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模式。

(三)打造高技能型人才选拔和评定制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构建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凭等值互换的多元评价体系 我国在很多行业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考核和评定从业人员资质的重要标准。但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由于自身的含金量不足,多数只能作为一张行业准入凭证,而不能保证持证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其作用在评价和衡量人才方面还无法与学历证书相媲美。职业资格鉴定是保障从业人员职业资质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人才考核与鉴定的作用,使其成为衡量职业技能人才是否优秀的重要评价依据。因此,一方面要对职业资格鉴定的考核制度和方式进行改革,重点考核职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同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的各个环节必须做到严谨规范,杜绝鉴定考核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衔接机制,根据证书的等级和从业年限,持证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能与相应的学历证书进行等值互换。这不仅可提升我国职业技能人才的学历层次,同时也可增强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凭证。

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制度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技能竞赛发展迅速,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人们的视野。但职业技能竞赛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负面问题,如种类繁杂、多头管理、制度缺失等。针对职业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可以结合台湾地区开展技能竞赛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大陆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路径。一是要建立科学高效的职业竞赛培养机制,从选拔、培训、竞赛、奖励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和设置,保证每一个环节都科学严谨,使职业技能竞赛真正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力推手;二是要树立寓教于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日常职业教育教学中,通过竞赛方式强化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习效率;三是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鉴定和选拔作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考察和衡量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使其成为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职业技能竞赛所营造出的竞技氛围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竞赛广阔、开放的平台有利于各种先进技艺和理念的交流与学习,可推动职业技术技能的不断革新。

随着大陆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飞速发展,未来会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地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许多方面都可对大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起到借鉴的作用。特别是在国际重大职业技能赛事的选手训练和培养方面,两岸拥有广阔的交流与合作空间,相信这些技术和理念的互通,必将有助于实现两岸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郑芳.台湾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特色[J].教育评论,2012(5):129-131.

[2]王丽娅.台湾职业教育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0):32-33.

[3]魏凯.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9):96-98.

[4]王宪成,王珍.台湾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概况[J].中国培训,1996(11):47-50.

[5]刘春生,谢勇旗.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28-31.

[6]崔萍.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及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0(10):93-96.

[7]张晓峰.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1(25):52-55.

[8]林建华.台湾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6):61-63.

[9]曾建权.试析台湾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开发[J].台湾研究,2008(2):32-36.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