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加强“接口”质量监控促进“3 +3”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发展

  • 投稿sima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1030次
  • 评分4
  • 54
  • 0

卢啸虎

摘要:江苏省于2012年实施“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而2015年第一批学生将进入转段升学考核阶段。因此,剖析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加强“3+3”模式中高职衔接“接口”的教学质量监控,促进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3+3”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一体化发展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设计导向、能力开发、纵向一贯,横向一体’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10030)

作者简介:卢啸虎,男,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44-02

一、“接口”断层,“3+3”模式中高职衔接的问题症结

“3+3”模式中高职衔接,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因此,除了受到中职教育阶段和高职教育阶段相对独立的因素影响之外,两者之间人才培养的衔接程度,同样也影响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接口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核评价等方面。[1]但实际上“接口”的衔接问题成为中高职衔接的一大阻碍。

(一)衔接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脱节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本质上都是培养人的职业技术能力,其培养目标主要都与行业的职业岗位的要求相适应。相对于中职而言,高职教育层次性上应该更加深入,专业性更加强。但实际上,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并没有把中职的人才培养看成其发展的基础,中职也没有把自己定位成职业教育的“中继”角色,因此,导致人才培养模板并无太大区别,中职依旧围绕学生就业在进行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

(二)衔接范畴——中高职专业设置断裂

中高职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衔接,也就是说专业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整体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在当前,中高职的专业建设缺乏规范,在专业分类、名称随意性较大,特别是中职学校专业种类繁多、覆盖面窄,使其许多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对接的高职专业。[2]

(三)衔接载体——课程设置分层化

当前,课程衔接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高职衔接的一大难点。中高职课程开设对接程度极为低下,而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不尽满意。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存在“倒挂”现象,即同样的课程中职反而比高职有优势,教材选用难以衔接。

二、一体化发展,“3+3”模式中高职衔接的可持续之路

“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中高职一体化是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实现承接与分工,两个教育层次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的教育发展形式。[3]因此,“3+3”模式中高职衔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业教育内部各层次各要素有机衔接,协同发展,构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体化发展之路。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整体性

中高职教育属于同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兼具职业性,并且两者处于相近层次,因此中高职衔接具有整体性,在相互沟通与融合中,构成中高职衔接的有机整体。

(二)层次性

中职与高职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考核评价等方面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各有侧重,同时紧密衔接。

(三)开放性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具有开放性,从形式上讲,中高职衔接打通了中职与高职的升学通道,中高职衔接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而且是打破了办学体制的束缚,体现开放办学的特征。同时,开放性还体现在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上,具有纵向逻辑层次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更应该应用慕课、微课等先进的、开放的教学手段。

三、加强“接口”质量监控,促进“3+3”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发展

要实现“3+3”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接口”的质量监控,从而促进中高职的高效衔接。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蕴含着中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要避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脱节,就要在构建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将其置身于整个大的职业教育系统中,二者要相互兼顾,互相协调,在中高职衔接之初就要进行合理的定位和整合。

要实现中高职衔接教育目标的一体化,必须要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监控。监控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中高职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否明确各自的目标与任务,是否具有从低到高的衔接性与顺承关系,是否能够体现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层次差异性和递进性,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贯性和统一性。

(二)专业体系

当前,中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往往出现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匹配,中高职专业发展脱节、专业设置和发展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都导致了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持续性和创新性不强,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在监控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这一“接口”中,要特别注意中高职专业建设的递进性和衔接性。中高职专业衔接是否有清晰的过渡,是否存在专业衔接牵强的现象导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匹配,中高职衔接专业能否匹配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等问题。

(三)课程体系

课程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纽带。在对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监控中,应着重考虑课程的开发,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监控。

要注意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和方向上的契合度是否较高,课程开发是否能够高效整合资源,并且能够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并融入职业资格的标准,是否能构建起符合产业岗位和岗位群要求和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是否具有高度衔接性,教材选用上是否能够注意难度方面的层层推进,课程评价上能否融入中高职相互评价。

(四)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监控,要注意监控中高职实践教学资源能否有效融合互补,能否制定具有衔接性和整合性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计划,能否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考核,能否加强中高职直接的联系,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五)教学评价体系

相对于独立的中高职阶段的教学评价,要特别注意监控中高职衔接转段升学阶段的考核评价,转段升学考核评价能否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考核内容能否对前段教育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有效考核,能否体现后段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能否推动推进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中高职院校能否共同参与制定融合德育成绩、专业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案。

纵观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美国的CBE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各国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进步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的现代职教体系之路则是一条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此必然是一条“一体化”发展的“康庄大道”,才能助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中职教育作为初级职业教育,不能粗线的成为人才培养的终点,必须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一体化衔接,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方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具有“终身教育”思想的现代职教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素红,赵清艳.基于“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4).

[2]赵晓宁,毕万新.“3+2”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

[3]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