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将“全人教育”理念引入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 投稿吻莹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242次
  • 评分4
  • 50
  • 0

文 / 陈仲林 张 锐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许多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而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出现极大的用工荒。这固然存在高校学科设置落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民营企业没有发挥其就业吸纳力等原因,但对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力度不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诱因。良好的职业指导工作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实现个人、学校和企业三方的有效沟通,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引入新的理念——“全人教育”理念,通过全时指导、全员指导、全面指导等途径,可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与效果,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指导的涵义

职业指导是指为求职者实现快速而又稳定就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的含义十分广泛,包括职业诊断、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职场导航、职业辅导、职业心理咨询等内容。可见,职业指导大于就业指导。只有针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才接近就业指导,但是它也不等同于就业指导。

总体而言,高校的职业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指导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设计、选择自己的职业,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完美融合;职业指导的内容广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提供就业的咨询与服务。

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虽然根据教育部高教厅[2007]7号文件的要求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制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求,但是仅作为完成教学计划而进行,实际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很多学生对专业前景及未来职业生涯缺乏正确认识,甚至是被动地接受家长或高校的安排,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和意识,对职业指导课也难以提起兴趣。

2.指导方向的偏颇

每年国务院、省市各级政府均会发布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通知。与此同时,就业率成为评价高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也是从促进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进行职业指导工作,可见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指导,无法发挥职业指导的真正价值,并未实现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导向的职业指导。

3.缺乏系统的指导体系

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大多侧重于就业指导,将职业指导简单地理解为向学生介绍就业形势、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沟通桥梁,而忽视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与指导。许多高校没有将职业指导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教学系统而贯穿于学生教学的始终,只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举办几场介绍就业情况的报告会。这样就无法涵盖职业指导的全部内容,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指导体系,无法发挥职业指导的真正作用。

4.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属于应试教育的范畴,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因而在师资建设方面,高校更加侧重引进专业教师,职业指导师的引进力度不大,从而导致了许多高校职业指导师资力量的匮乏,只能由辅导员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这些人员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及人力资源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这就必然导致与学生及用人单位沟通不畅,导致职业指导工作与相关专业脱节,大大降低了职业指导的作用。

将“全人教育”理念引入职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为了解决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首先产生了全人教育。美国学者隆?米勒将“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理论做了系统化阐述,正式将之称为全人教育,是提出全人教育的第一人。全人教育理念认为除了知识和技能外,教育要更要注重人的内在品质的培养,比如情感、道德、智慧、审美、社会性等。这就更多关注人内在情感的体验和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将全人教育引入职业指导工作对于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就业率,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创造性、团队性、社会性及职业性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其结果必然导致培养出“知识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全面发展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社会适应力差,很难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准位置、摆正心态,从而对工作和社会奉献都造成不利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弊端越来越严重,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实质上就是全人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述,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同具体化教育实践的中介,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因此,在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职业指导等方面实施全人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所在

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学生在道德、智慧、知识、精神、灵魂、创造力和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个人的人、一个家庭的人、一个社会的人。因此,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外活动等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设计,从而完成人的全面培养。 职业指导是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能够辅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所学专业及社会需求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整体规划,帮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实施内容丰富的全人教育理念有助于顺利实现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

3.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目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是衡量我国高校整体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评判标准,因此造成许多高校存在功利主义教育观和人才观,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甚至弄虚作假,忽视了学生道德、精神世界、创造力、团队性、社会性等综合素质的发展。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的学生虽然能够迅速实现就业,但由于缺乏身心和谐、均衡发展,也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将全人教育引入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培养职业生涯所需的团队性、创新精神、决策能力等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全人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

1.全时指导

目前,许多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只是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或一个学期,有的甚至只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举办几场报告会,只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很难实现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全人教育倡导学生全时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这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谋而合。应将全人教育理念引入职业指导工作,从新生入学开始,从学生的特点、爱好、专业等特性出发,结合之后每个年级的情况进行系统规划,形成整个学生时代的职业指导体系,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全面性的职业指导,从而实现学生各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未来社会中全面发挥自己的个人潜能,实现其社会价值。

2.全员指导

全人教育理念主张学生的指导与培养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除专业指导师外,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外聘专家、行政人员、图书馆管理员等均可立足本工作岗位,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或素养的教育。将全人教育理念引入高校职业指导的师资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外师资队伍,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校内,抽调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职业指导师培训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这是保证和提高高校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校外,充分挖掘校外专家、合作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家长、行业精英等社会资源,尽可能地将这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纳入到学生职业指导队伍,使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全员化,为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师资保障。

3.全面指导

职业指导工作内涵广泛,不仅仅包含当前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就业指导,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诊断、职业辅导、职业规划、职业心理咨询等众多内容。全人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群、事、情等方面整体、协调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否完善,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作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可见,全人教育理念十分注重学生的职业性,其中“事”方面的能力培养即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将全人教育理念引入职业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指导是切实可行的。

(1)职业生涯规划。我国高校目前学生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能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条件进行职业设计与规划,从而导致就业中产生种种问题与误区。因此,高校应指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所学专业、性格、爱好、知识、能力等素质,使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从而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

(2)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道德准则、道德情操、道德品质、执业纪律、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它属于自律范围,通过行业制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因此,高校应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机会,向其传递特定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同时加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校期间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其就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3)心理咨询与辅导。据调查,因就业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障碍因素中排第四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如:因心理不成熟造成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从众心理、择业标准不现实或遇到困难就紧张、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新就业观念。

(4)就业信息服务。学生实现良性就业,能够在未来的职业中充分实现其价值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毕业生最为关心的也是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因此,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内容便是学生的就业指导。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除上述职业指导措施外,还应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具体方式有:充分向学生传递行业发展信息、就业政策信息,使学生对整个行业有正确的判断;大量收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加大与就业单位的合作力度,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搭建学生与就业单位沟通的平台,可通过举办招聘会、浅谈会、见面会、订单式培养及网络等渠道,多方面收集招聘信息,供毕业生选择。

小结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将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重视。可将全人教育理念引入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通过全时指导、全域指导、全员指导和全面指导等途径将职业指导与高校的德育工作、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指导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效地推进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