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医学论文范文,中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补中益气汤治疗高血压病验案浅析

  • 投稿南瓜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51次
  • 评分4
  • 42
  • 0

黄谨谅1李晓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及老龄化的不断增加,高血压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医对此病临床治疗多从清镇法入手,但临床上气虚型高血压并不少见,且呈现出愈来愈多的趋势。李晓教授临床上治疗气虚型高血压善用补中益气汤并且疗效甚佳,笔者基于此对运用补中益气汤法作一浅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血压;气虚;补中益气汤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149-02

高血压病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临床以往治疗高血压多从清肝泻火,滋阴潜阳入手。临床上发现,高血压病人也有以气虚为主要表现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现就李晓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作一浅探,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目为之顷”。可见,高血压眩晕病属虚者不在少数。故景岳在《景岳全书·眩运》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临床高血压患者初期虽有阳气上亢、肝气上逆等病机,但肝气横逆、阳亢无制,日久克制脾土,脾胃化源不足则气虚之证日显。脾胃为人身之中轴,其枢机不利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现眩晕头痛之症。由此可见,气虚是高血压的重要病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当用补中益气汤。方出《脾胃论》[1],其中黄芪为君以大补元气,配合柴胡、升麻引气上行,有升阳止眩之功,且升、柴本为疏肝之要药,肝气得疏则脾土不受其克;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脾旺则气顺,气顺则肝木不犯脾土,运化痰湿有序,痰浊不犯清窍自无眩晕之苦;配伍当归活血,陈皮理气,能柔肝且能顺肝之性,既去因气虚所生之痰浊又行补气药之药滞,使本方补而不滞,对气虚型高血压疗效明显。

1上焦浊热,配伍泻心汤

中气亏虚,浊阴痰浊久据上焦而化热,临证常见头晕、头痛,但又兼耳红目赤、口舌生疮等症,笔者常在补中益气汤中加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等,仿件景泻心汤意,降泄上热,使清阳得升。

曾治崔某,发作性头痛、头晕,少气懒言,汗出,口干,耳目胀满疼痛,便溏,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患者既往规律服用西药降压药,血压仍在150/85mmHg左右,辨为中气虚弱,上有郁热之证,治宜补中益气、降浊祛热,药用:生黄芪30g,白术20g,当归15g,陈皮12g,升麻6g,柴胡9g ,白芍20g,葛根18g,黄连12g,栀子12g,黄芩9g。服药6剂后,乏力减轻,头痛缓解,无耳红目赤口舌生疮等症,脉弦,血压140/75mmHg。于上方略作加减,调理月余,血压稳定。

2气虚血瘀,加桂枝茯苓丸

唐容川谓: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气为血帅,血行紊乱,碍气机升降,故调气和血当两相配伍。太阴中气虚弱者更易血停而为瘀。虽有升、柴助其升提,但瘀血不去,肝气不能调达脾土仍受克制,中焦清气不得升、浊阴亦不得降,头晕头痛之证必不得愈。笔者治此等气虚血瘀型高血压患者在补中益气汤方中加用桂枝茯苓丸。清代医家徐彬谓: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癥瘕,且桂枝温通上升,亦助升、柴之力,苓、芍又助参芪扶正,共奏益气降浊化瘀之功。从两方来看,一重气一重血,可谓相得益彰。

林某,50岁,男,冠心病10年,血压控制不稳,最高可达160/80mmHg,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ST—T改变。症见:乏力、头晕,心慌,时有胸闷,常有心跳间歇感。舌质暗,苔薄白,脉代,左寸关尤弱,治宜温经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2g,白芍20g,桂枝15g,细辛3g,通草9g,炙甘草10g,天冬15g,黄连12g,肉桂6g。二诊诸症未得明显缓解,仔细分析病情,患者乏力气短,单用温通之品而气血不足则必不奏效,遂采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生黄芪30g,白术20g,当归15g,陈皮12g,升麻6g,柴胡9g,麦冬30g,桂枝12g,茯苓12g,丹皮12g,桃仁12g。患者服药后血压未明显下降,但感疲乏、头痛头晕明显好转,略作加减继服一月,患者血压平稳控制在145/85mmHg左右。

3气机不利,加用升降散

脾胃为一身之枢机,脾升胃降,则全身气机条畅。若脾不升则“上气不足,则脑为之满”,胃不降则浊阴弥漫而发眩晕。治疗时要升清气以盈上窍,亦要助胃通降复其机转。临床常合升降散,取僵蚕、蝉蜕助补中益气汤升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浊气顿消。

潘某,男,56岁,高血压病史12年,常年便秘,头晕头胀,气短,口干口苦,易疲劳,纳眠差,舌淡苔腻,脉弦。治宜补中益气、降浊定眩,药用:黄芪30g,当归12g ,党参20g ,陈皮12g,升麻6g,柴胡9g ,桂枝12g,连翘15g,栀子12g,麦冬30g。患者服药后感身体轻松,口干口苦减轻。二诊时考虑到患者高血压病史多年且伴便秘、苔腻,遂上方合升降散略作加减:黄芪30g,当归12g,党参20g,陈皮12g,升麻6g,柴胡9g,僵蚕12g,蝉蜕5g,姜黄15g,炙甘草9g。患者服7剂后无口苦口干,睡眠好转,大便二日一行,又增减活血之品,继服10剂后,头晕头胀消失,血压控制良好。

4气阴两虚,合用沙参麦冬汤

气虚之证,日久脾精输布失常,阴液匮乏不能含抱阳气,“阳气者烦劳则张”,因此气阴两虚眩晕高血压患者,一为清阳不升,二为阳气虚性亢奋。中虚清阳不升,而阴虚在上之阳亦不得降。其症多见头痛眩晕,劳力后加重多伴阴虚潮热之症。

刘某,女,61岁,阵发性头痛,活动后尤甚,时有目胀,易急躁,身有烘热感,平素服用波依定降压,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左右,察其舌淡尖红,脉细小。治宜益气升清兼滋阴敛肺助阳收藏。药用:黄芪30g, 当归12g, 党参20g ,陈皮12g,升麻6g,柴胡9g,葛根20g ,沙参30g,麦冬30g ,玉竹15g,桑白皮15g,白扁豆30g。患者服药后疲倦思睡,乃中气运转阳得涵蓄之象,二诊效不更方,三诊时患者诸症均减因诉小便量少次频,于上方加泽泻20g,猪苓12g、仙灵脾15g,给邪出路助肺气敛降。四诊时患者服波依定减半,血压控制在130/85mmHg左右。患者头痛在活动时加重,当为内经所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之症,活动时消耗正气故头痛加重,但其时有烦躁常身有烘热感右寸脉大,足证肺气不能敛降。此时不能单纯辅以调整气机,必须加强肺气敛肃滋阴涵养阳气。方用补中益气汤补中气升清气,沙参麦冬汤助肺肃降以使清阳升达有序。

东垣以中焦为本,创补中益气汤以俾清气荣养人身,浊气得以降泄,邪气自不能入。临床观察中发现高血压气虚证并非少见,韩明向[2]发现健康老人衰老证候以虚证表现居多,占83.71%,且比例随年龄逐渐增加,75~78岁时则为100%。李晓教授临证,着眼于高血压气虚病机,治疗时以补益中气为主同时辅以活血、滋阴、泄热、理气等法,补中益气汤使中气有源清气能升,肝脾得调,肝气横逆得制,同时辅以上法使补中益气汤其功愈强,圆机活法,灵活变通,从上可窥其一斑。《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致脑贫血者,实因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也。是以欲治此证者,当以补气药为主。”笔者临证常遵此言,认为临床辨治高血压病,不当为“气旺则血旺,血旺则血压升高”所惑而影响临床治疗,延误患者病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东垣.脾胃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1-43.

[2]韩明向 , 周宜轩,李平 , 等.“虚一瘀一衰老”模式初探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2,11(3):2

(收稿日期:201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