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医学论文范文,中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病证症特色探讨针灸处方配穴运用规律

  • 投稿鱼头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1001次
  • 评分4
  • 69
  • 0

耿 樱 段 安 杨 淳 张维平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系,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 针灸处方思路的形成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学理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共治,强调病、证、症的整体把握。该文试从“病、证、症结合”和“经筋病、脏腑病、皮部病、络病辨位治疗”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临床疾病针灸治疗处方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依据,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针灸临证处方的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针灸;处方;思路;病、证、症结合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c)-0161-03

针灸学起源于石器时代沿用至今,是经过实证检验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灸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临床运用、推广针灸技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针灸临床思维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又具有针灸的独特色彩,强调整体与局部共治,强调病、证、症的整体把握,我们把这一思维路径及临床过程总结为“理—法—经—穴—术”五个字,即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对病人发病过程整体情况进行辨识,明确病名、证名诊断,依据病名、证名确诊结果确定治则,选经、遣穴、组方、施术和观察临床效果、指导病人生活起居调养的过程[1]。简明、有效、快捷的针灸处方思路是调高临床治疗疾病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临床实践并结合历代医家经验,现从“病、证、症结合”和“经筋病、脏腑病、皮部病、络病辨位治疗”两个方面分述针灸处方思路如下。

1 “病、证、症结合”的临证处方思路

针灸治疗疾病,其处方针对实际情况以“把握主治、重视辨证、灵活选择、合理组方”为要[2]。临证符合现代病症结合诊疗模式,既要把握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个体发病过程中的证候特征,同时又注重缓解病人主要不适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处方包括针对“病”拟定“疾病基本处方”、针对“证”配合使用“对证配穴基本方”、针对“症”选取临床效穴和经验组穴的“随症配穴”这3个方面[3]。

1.1 对“病”拟定“疾病基本处方”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离不开正气不足和邪气侵袭两个方面。临证应详询病史,仔细分析、思考和辨识疾病的主要症状、病位、病机特点,明确病名诊断,选取病变局部或附近腧穴及直接联属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特定穴,配合临床经验穴或经验组穴形成疾病基本处方,以通利经络、调整脏腑组织功能[4]。

如“心悸”基本方的拟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心悸为心的本脏症状,心居胸中,局部穴当选用位于两乳头中央位置、擅长宽胸理气的膻中穴;②临床常用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腧穴治疗心病,其中,与血相关者责之于阴,当取心经腧穴治疗;与气相关者责之于阳,当取心包经腧穴治疗。因心悸的发生与心气失调、心血不养有关,且与心气气机异常关系密切,治疗应取心包经腧穴为主,配合心经腧穴同用,首选手厥阴络穴内关宁心定悸、通理三焦气机,再加用手少阴原穴神门补益心气、养血安神;③将治疗心悸经验效穴内关纳入组方;④因阴经郄穴有治疗急性血证之功,心悸急发当配手厥阴郄穴郄门同用。综上考虑后拟定治疗心悸基本处方,组成包括:内关、膻中、神门、郄门,共凑调气行血、宁心定悸的作用。

1.2 对“证”配伍“对证配穴基本方”

病名诊断的同时,综合分析病人发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及现阶段邪正之间关系,确诊证型,过程中,应重视八纲辨证论治和病因辨证论治,首辨虚实,虚证者辨别是属何种精微物质功能下降,是气虚、血虚、阴虚还是阳虚,实证者再辨别其病因及病性,根据辨证结果进行遣穴处方[5],处方思路如下:①虚则补之,凡虚证均选用补法,多选择相关经络的原穴和脏腑的背俞穴配合使用,以调理脏腑功能、固本求原,增益气血。然后依据具体类型有针对性的选择腧穴和操作方法,如气虚者合足三里、气海、膻中以培元补虚、健脾和胃益气;血虚者合三阴交、足三里、肝俞、膈俞以益气生血、养血和血;阴虚者合太溪、肾俞、三阴交以补肾滋阴;阳虚者使用灸法,穴用肾俞、命门、气海、关元[6]。②实证多与邪气客于脏腑经络,阻碍气血运行有关,治疗中可配用即能调理脏腑功能且擅长行气、理气、降气的募穴、下合穴、合穴通利气机,调整脏腑功能[7],同时分辨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及目前的病性实施针对性治疗[8]。如心悸患者当选由内关、膻中、神门、郄门4穴组成的基本处方治疗,患者中证属气虚者当配合由足三里、气海、膻中组成的气虚方以补气行气;证属气滞者应配合太冲、阳陵泉疏肝理气,加强膻中、内关等腧穴的宽胸理气作用;证属瘀血者可配合血海、三阴交、太冲、合谷活血行气,发挥对证治疗作用。

1.3 随症配穴

临证中还要注意缓解那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典型症状、特殊症状,比如眩晕、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减少病人不适感,减少这些症状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的的不良影响,通过文献整理和临床总结,选取治疗相应症状的临床效穴、要穴和经验组穴配伍治疗,以使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发挥到最大[9]。如心悸病人伴随失眠者,在针对心悸拟定处方同时,还应加用神门、三阴交、安眠三穴调理心血、安神复眠,对症治疗。

2 “经筋病、脏腑病、皮部病、络病辨位治疗”的临证处方思路

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的通路[10]。如经络气血功能异常可导致相联系的脏腑组织、皮肤筋肉生理功能异常,出现疾病表现,而脏腑功能异常也会导致其直接联属的经络气血运行异常。由于筋肉、皮肤、脏腑、五官各自的生理特征不同,在疾病表现和针灸治疗思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临床中可以将疾病分为经筋病、脏腑病、皮部病、络病,归纳和总结各类疾病不同的遣穴组方和治疗规律。

2.1 “经筋病”处方思路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可以理解为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份。《说文》中解释为“肉之力也”,古人认为能够产生力量维持运动屈伸的为筋。当筋肉功能异常时即出现相应部位感觉异常、功能障碍,即出现相应部位经筋病的表现,常见运动系统症状如肢体疼痛、活动障碍。临证需通过扪诊体察局部经气的盛衰,辨别病证虚实,若气血不足,经脉空虚者,应疏通经脉、补益气血,充养局部筋肉;若邪气客络,阻碍经脉,导致气血不能顺利输布局部筋肉者,应祛邪通络,行气活血,柔筋复用。临证中:①首选阿是穴和筋会穴阳陵泉,配合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腧穴、病变涉及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特定穴、临床经验穴或经验组穴形成基本处方,以舒经通络、调和气血、柔筋理筋,恢复经筋功能。如膝关节痹证,该病以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诊查中注意体会局部阳性反应点—即阿是穴局部组织变化,当扪及膝关节前外侧有局部压痛、结节样变化,要考虑该处为足阳明胃经循行所过,局部反应与邪气客络、气血瘀滞有关,处方首选阿是穴,配合膝关节经验取穴阳陵泉、阴陵泉、鹤顶、委中通利局部经气,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佐以条口、解溪疏通阳明经气,配合止痛要穴合谷以行气止痛形成疾病基本处方,结合证、症特点配穴施治[11]。②治疗急性痹痛可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先于患部远端针刺临床效穴动留针15~25 min配合患者主动运动患部,每5 min行针1次,待疼痛缓解或活动范围增大后以疾病基本组方治疗。如落枕急性发作,病在太阳者,可先取临床经验效穴落枕行针刺动体位疗法15 min左右,待病人疼痛稍减、患部活动度变大后取俯卧位,针刺阿是穴及大椎、天柱、养老、昆仑、阳陵泉、合谷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2.2 “脏腑病”处方思路

腑“传化物而不藏”,与津液、谷气等精微物质的生成与传输有关,脏“藏精气而不泄”,与各种精微物质的生化、传输和利用有关,脏腑功能正常则诸精微物质生化、传输、功能发挥正常,经络实而形体官窍得养,阴阳平衡,病无从生,若经络不畅、气血不能充养于脏腑或脏腑功能异常,就会出现相应脏腑的一系列病理表现,同一脏腑病的病理表现可呈多样性变化,不同脏腑生理功能异常后表现症状也各有特征。临证中:①依据疾病主症选用相应的对病基本方;②审查虚实,辨别病因,虚证多以相应的原穴和背俞穴配伍,实证可选相应的募穴和下合穴配伍;③针对典型症状、特殊症状适当配穴。

如①心悸(心气虚证)的治疗,在疾病基本处方组成内关、膻中、神门、郄门4穴的基础上,加用心俞、足三里、气海、脾俞、胃俞5穴,心俞与神门属俞原配穴,擅调理脏腑功能、补益脏腑气血,足三里、气海、脾俞、胃俞4穴相合,能健脾和胃,培元益气,9穴同用,共凑健脾益气、宽胸理气、宁心定悸作用;②胃痛(肝胃气滞)的治疗,以足三里、内关、中脘和胃降逆、行气止痛为疾病基本处方,配合太冲、阳陵泉疏肝理气对证治疗,加用梁丘通利胃气、缓急止痛。

2.3 “皮部病”处方思路

皮部,即十二皮部的简称,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位,是包裹人体的最外层,有保护机体,抗御外邪侵袭的作用。皮部病多与风邪有关,治疗中应调营阴、理卫气、祛风除邪、梳理皮部,临证时:①可用脾经之血海、三阴交健脾和胃益津、活血养血,合谷、曲池疏风解表、宣肺理腑,四穴相合调和营卫,配合风池以疏风通络、祛邪解表;②引据病、证配合相应腧穴组方。

如患“风疹”者,以皮疹、瘙痒为主要表现,症状以时发时止,遇风尤甚为特点,病位在皮部,发病与风邪有关,①病在皮部,首选血海、三阴交、合谷、曲池4穴以调和气血、疏调皮部;②发病与风邪相关,取风池以疏风,可配合大椎、外关强化其作用;③若病人兼见外感表证,处方组成中应有大椎、合谷、曲池等具有疏风解表作用腧穴;若病人疹出色红成片,兼见消化道症状,其病多由风、热邪气所致,与胃肠相关,处方组成中应有通利胃肠腑气之中脘、天枢、足三里和清泻胃肠火热的内庭、支沟。

2.4 “络病”处方思路

络脉为经脉分支,网络全身,其中分布表浅者络气多细小,若有邪气客于络脉久而不散或络脉为瘀血所客难以为络气推动祛除,则发为络病。临证多取病变局部及疾病反应点、特定腧穴附近络脉形态、色泽及络气变化,在络脉发生异常变化的特定区域施以三棱针刺法以利邪气外出,再佐以汤药、生活调养调理经络脏腑,扶持人体正气。

如“小儿疳积”日久,可于疾病反应点四缝穴刺络放液,配合调理饮食施治。

综上所述,“病、证、症结合”、“经筋病、脏腑病、皮部病、络病辨位治疗”的组方思路和方法,即重视对“病”“证”的整体治疗,又重视对现阶段病人主要不适感的缓解,符合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应注意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熟悉病证辨识规律和人体腧穴的作用[12],在具体疾病诊治中做到把握主治方向、强调病与证的辨识、灵活选择腧穴、注重腧穴的配合应用作用,合理组方[13],并时时依据参考临床最新研究进展,以确保选穴配伍精当,最大程度发挥针灸的临床疗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然芸,郭义,郭永明.针灸处方的历史考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3):200-201.

[2] 陈滢如,朱江,宋佳杉,等. 刍议针灸处方的选穴配伍[J].中国针灸,2012,32(1):65-68.

[3] 徐璡,许朝霞,王又闻,等.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4-16.

[4] Yang Lai-Fu, Liu Jian-Wu, He Qing-Song, et al.Efficacy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 of regulating yin-yang and five viscera for intractable insomnia[J].Zhongguo zhen jiu=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13, 33 (7):591-594.

[5] 李志道.针灸处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1-25,57-62.

[6] 杜小正,秦晓光.试论脏腑病针灸处方选配穴[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1,12(3):46-47.

[7] 魏连海,王卫,孟向文,等.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和组方规律[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2):59-60.

[8] 董宝强,张小卿,黄凤云,等.论针灸治疗的选穴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3):304-305.

[9] 魏连海,王卫,孟向文,等.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和组方规律[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2):59-60.

[10] Chen Ren-Nian, Chen Yong-Bin.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and instant analgestic effect of inhibitory-needling at Ashi point as major point for treatment of piriformis syndrome[J].Zhongguo Zhenjiu, 2009,29 (7):550-552.

[11] 李明.初谈针灸处方的原则与取穴规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56-57.

[12] 陈泽林.抓住针灸治病特点创新针灸处方思路-介绍创新教材《针灸处方学》[J].中国针灸,2007,27(3):222-224.

[13] 蔡玉颖,刘保延,刘志顺.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差异[J].中国针灸,2009,29(10):841-843.

(收稿日期: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