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急救医学论文范文,急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

  • 投稿柏舟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49次
  • 评分4
  • 95
  • 0

林述凯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吉林省吉林市132011

[摘要]探讨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和病情症状的分析,根据病情采取治疗的相对应的措施。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其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认识其危险因素,加强自我保健与预防,尤为重要。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易发人群为中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是现在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脑血管疾病虽然为专科疾病,但因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和器官功能衰退,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如果处理不当可引起心脏衰竭(心衰)、呼吸衰竭(呼衰)、肾脏衰竭(肾衰)、内分泌紊乱等并发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症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5(c)-0162-02

缺血性脑血管病,它的主要发病形式是动脉血栓形成,即平时人们常说的脑血栓。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血小板活化是动脉血栓的诱发和起始因子,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发病的主要原因。动脉血栓形成一般会经历三个时段:血小板粘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凝血机制活化。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阻止血小板活化、粘附和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达到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3年4月,本院采取442例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在56~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岁。均为临床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

1.2治疗方法

通过对1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采用观察、询问、记录等方式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使用的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与缓释双嘧达莫等。

2结果

根据4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案例中,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全部病情好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后,发现抗血小板药物呈现出不同的临床治疗效果,如有明显禁忌症得患者不适于使用此类药物;不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不用临床治疗效果。这样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目前医学上治疗ICVD的最好方法,任何病例除特殊禁忌的都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3讨论

3.1中老年人脑血管病发病的先兆症状和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①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出现感觉与往日不同的头痛头晕形式,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突然出现口角流涎,口眼歪斜,吐字困难,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面、舌、唇或肢体麻木,耳鸣或听力改变;意识障碍,表现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精神萎靡不振。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嗝、呕吐等,这些症状都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先兆,但并不是每个脑血管病患者都具备这些症状,但是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中风的警报,要特别警惕,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或者治疗。

②危险因素是指与某一疾病发病率增高有关的因素,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包括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力活动减少、情绪应激等。缺血性脑血管病虽不是很严重,不过也不要掉以轻心,从年龄和饮食习惯来说,是可以出现高血脂和高血粘的问题的,这些原因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及血糖升高,也可以引起头晕等现象,也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因此应该改变饮食习惯,多喝水,多食高纤维食物(如蔬菜)。

3.2病因分型

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等5型。

3.3急性脑血管病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①急性脑血管病无论脑梗死还是脑出血,均可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并可形成脑疝,是脑血管病死亡率和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②急性脑血管病与应激性高血糖急性应激时,即使没有糖尿病,许多患者也可能发生高血糖或糖耐量试验异常。

③急性脑血管病出现呼吸衰竭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中枢性呼衰多由于脑血管病本身破坏或压迫呼吸中枢引起的。

3.4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并不是指一类药物,而是一组通过各种不同机制降低血小板活性的药物,不仅对血小板有直接的影响,还包括对其他血液成分和血管壁的局部影响,所以在医学上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栓、溶栓的重要药物。

3.4.1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使用率极高,它能够使高危患者产生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事件的联合风险降低约25%,非致死性风险降低约34%,血管性死亡风险降低约15%。如阿司匹林,在抗栓研究协作组对287项研究汇总分析中表明阿司匹林当为首选,阿司匹林能够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风险降低80%。

3.4.2抗血小板药物的禁用原因分析临床医学案例表明,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但并不是所有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都能使用此类药物,还要因人因病而论。如对于有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建议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对于有特别禁忌症的患者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物[8]。

阿司匹林是唯一经过循证医学证明有效并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但是也有很多情况下需要谨慎使用和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脑出血症状不适合加大阿司匹林的使用量;自身有“阿司匹林抵抗”症状、消化道出血症状、阿司匹林哮喘症状等不良反应的病人都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这类药物[9]。

3.4.3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趋势由于阿司匹林的作用单一,保护性不完全,需要同时使用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可在阿司匹林抵抗人群中使用[10]。近年来在临床医疗中发现,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可以相互间取长补短。如阿司匹林与缓释双嘧达莫的联合药物应用已经是医学界唯一临床证明有附加受益的双重抗血小板药品[11]。医疗结果也已经发现阿斯匹林与氯吡格雷、阿斯匹林与控释DP展现出的临床优势。

4结语

缺血性脑血管病应因病制宜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些病例则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结论是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合理地使用药物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还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从而使患者恢复健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作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J].中国医师杂志,2000(12):710-715.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55.

[3]王晓娟,余华峰.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学管病中的应用[J].合理用药,2005(6):21-23.

[4]许明杰,马锐华,宋世萍,等.40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状况调查[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30-32.

[5]高旭光.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7):515-517.

[6]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06(9):536-538.

[7]王晓娟,余华峰.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6):21-23.

[8]邱丽颖,余涓,陈崇宏.阿司匹林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8):972-976.

[9]王巍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进展[J].吉林医学,2006(6):578-579.

[10]杜福文,谭启文,梁振家,等.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干预缺血性卒中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损伤的风险性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7):28-29.

[11]代建宁,刘继红,唐振起,等.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浆血栓素B2、前列腺素水平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7(5):537-539.

(收稿日期: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