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灌输理论

  • 投稿唐宝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59次
  • 评分4
  • 59
  • 0

谢爱华,张栋贤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摘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原则。新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和贯彻灌输理论的必要性和科学性遭到了质疑。因此,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辩证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解读灌输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价值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01—04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GD13XMK11)、广东金融学院2013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研究”(2013XJSZ001)的阶段成果。

收稿日期:2014—03—12

作者简介:谢爱华(1981— ),女,广东蕉岭人。广东金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学校德育,大学生道德教育。

张栋贤(1980— ),男,广东肇庆人。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灌输理论的提出及其本质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从理论批判到政治批判再到实践批判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灌输使其获得“精神武器”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然之途。列宁正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思想的基础上,全面地、系统地提出了灌输理论。他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因此,列宁认为,对工人阶级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灌输是非常必要的。列宁全面、系统地从本质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的本质特征,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的灌输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和贯彻灌输理论的必然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贯彻灌输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法律素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根源于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坚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进行以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进行以社会主义政治理想、政治理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情感、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为内容的政治教育;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适应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心理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和贯彻灌输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要求贯彻灌输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价值性和真理性的目标,离不开对教育对象的深刻而客观的认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深刻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想得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必须置身于现实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我们进入了全面而快速的社会转型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政治为主的社会向以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变;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实质是:在社会基本活动方式上,实现从传统文明型社会向现代文明型社会的根本转变;在社会基本利益关系上,实现从传统社会主义利益结构向现代社会主义利益结果的转变。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导致了我们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单一的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产生的根源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人们的观念不过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当代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社会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出生伊始就置身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转型、体制转型、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相互冲击和碰撞的社会历史中,树立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多元化的价值标准。此外,市场经济的效益性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功利化的道德取向,加上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在追赶时代浪潮的同时,也在渴求对自我的肯定。所以,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历史轨迹必然在他们身上得到生动的体现和反映,集中表现为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彰显性、道德取向的功利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途径。而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将马列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不会自主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只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和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灌输和教育,才能为大学生在激荡的社会转型期,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思潮的冲击下,筑起正确的价值标准的理论基础。这是客观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学生主观思想形成和巩固的必然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贯彻灌输理论

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进行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论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灌输和教育,帮助他们科学地认识世界,进而科学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克服人发展的非科学性和片面性,促进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克服片面的“道德人”、“经纪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两个中心范畴的相互作用、影响教育,通过灌输与引导、言教和身教、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教育和管理,促使受教育者将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外化为外在的实践活动,从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的“内化于心”及“外化于行”的实现,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殊矛盾的最终落脚点;就是通过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灌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立足点和基础是对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和理解、言教和身教等一系列的实践,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和创新灌输理论的路径

(一)坚持和贯彻灌输理论

由于对于灌输理论产生的历史及其本质的片面性理解,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灌输理论只有在阶级斗争激烈存在的对立阶级和社会中,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合作和协作进一步加强,各国的发展都融入进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相当一部分人过分夸大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全球化发展中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而忽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性。持这部分观点的人认为灌输在现代社会已经过时了,没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此外,还有些人认为灌输是脱离实际的空洞的说教,用生搬硬套的方式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是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灌输是无用的、不科学的。

无论是持灌输“过时论”还是“无用论”的人都是片面和形而上学地理解和看待灌输理论,都没有科学地、辩证地、发展地理解灌输理论。虽然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化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性并没有随着双方的合作和紧密联系而削弱、消失;相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激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就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和渗透,企图凭借着他们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上的优势,采取全方位、宽领域、高科技的手段,通过经济、人权、文化、宗教等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的主题和方式,大肆宣传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甚至企图把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上升为全人类的价值观,提出超越国家、民族、宗教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他们妄图通过和平演变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动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动摇人民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甚至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思想领域和文化领域也遇到了历史性的现实挑战: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文化发展和思想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我们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国人提供跟随时代发展步伐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具有利益驱使性,重视对效益的追求,往往使得人们只注重有形的、具体的、眼前的、可量化的、直接的经济利益。

在国际和国内意识形态复杂而激烈的斗争形势下,我们更需要始终保持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更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导地位。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激烈斗争有力地证明,灌输是不会过时的。我们要吸取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要吸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执政党放松和忽视了对党员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灌输教育,导致党员干部的信仰缺失,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泛滥,造成了党员群众的思想混乱和共产主义信仰危机,从而动摇了社会主义的根基。

江泽民曾经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证明,我们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在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当代中国,灌输理论的存在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我们要坚持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使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坚持和贯彻灌输理论的过程中,坚持灌输的理论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灌输不是空洞的、脱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冰冷的说教,而是将理论的宣传、灌输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灌输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实践的辩证批判,用“内化于心”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

(二)丰富和扩展灌输领域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而不是僵化的教条。恩格斯在1886年、1887年两次写信给弗·凯利—威士涅茨基夫人,在信中他谈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持灌输马列经典理论的同时,着重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同时,将这些成果输送到人民群众中去,用来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即灌输内容要紧密结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导致的社会转型的国内形势,紧密结合社会转型中人们的工作、生活等社会实践以及思想发展的动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当前,特别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所以,我们要在坚持和贯彻灌输理论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和扩展灌输内容,将灌输内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结合起来;要把理论灌输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夯实灌输的现实基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吸引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而思想政治发展的基础是理论之维的发展,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其理论之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以相关的社会理论为依托,从中吸取发展的理论动力和能力。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也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开发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维的发展必然回应着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基于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同向性发展,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包括向宏观领域、未来领域、社会生活领域以及微观领域的发展。这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灌输理论,不仅是发展内容的灌输,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学科的灌输和教育。

丰富和扩展灌输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基于社会发展的趋势,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坚持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促进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和创新灌输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信息化高度发展、多元文化和多元思潮冲击、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灌输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创新。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理论素质,还包括教学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现代化社会中,除了要夯实教育者的理论素质外,还要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增强教育者的教学实践发展能力。

此外,教育者要理性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多元文化和多元思潮依托互联网得到了飞速的传播,互联网在促进了人的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例如,海量的信息和多元文化多元思潮的冲击,使人们产生信息选择困难,甚至信息异化,而网络的虚拟性和诱惑性容易使人丧失主体性,甚至反现实性。而另一方面,随着“人的解放”的口号和实践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彰显,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道德取向的功利化的原因。这些都清楚地表明,无论是灌输的外部环境,还是灌输的客体对象,都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时期的历史环境、灌输客体对象有着巨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应清醒地意识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排斥灌输理论,反而要强化灌输理论,而且,要促进灌输方式方法与途径的与时俱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灌输理论,除了坚持灌输的主导性外,还要改进灌输过程中生搬硬套的方式方法,将主导性与多样性、理论灌输与实践、单一灌输与多载体灌输、显性灌输与隐性灌输结合起来。我们要清晰地看到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是网民中的生力军,他们每天活跃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资讯,进行各种交往和社会活动。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传统领域外,还要开辟互联网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另一重要阵地和领域,掌握互联网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同时,要在灌输方法和途径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性、生动性、跨地域时空性等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促进灌输主客体的互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灌输理论是由其本质决定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我们要坚持灌输理论,拓宽灌输领域,创新灌输途径,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郑永廷,李小鲁主编.开放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借鉴与批判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王文.灌输理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运用[J].学术论坛,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