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作用对比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8-05
  • 阅读量85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对比传统钻孔引流手术与新型微创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新型微创术;对照组实施传统钻孔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新型微创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更好,可减少创伤与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安全可靠。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术 微创术 疗效 并发症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指的是硬脑膜、蛛网膜间隙之间的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血肿疾病,占颅内血肿发生的1/3。结合其血肿的形成时间,一般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选择手术治疗,本文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0例,对比新型微创术与传统钻孔引流术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30~88岁,按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均无明显急性创伤史,追问8例两周前有轻微创伤;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减退、尿失禁、一侧肢体不灵、肌力减退或偏瘫、瞳孔不等大等。慢性疾病:伴随高血压10例,糖尿病2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经过影像学证实,均为慢性硬膜下血肿;(2)血肿量在30 m L以上,血肿厚度在5.0 mm以上。
排除标准:(1)颅内血管畸形或伴随着肿瘤;(2)合并严重脏器疾病;(3)心功能衰竭。
研究方式: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提供常规治疗,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完善相关检查。(1)对照组实施传统钻孔引流术:常规消毒铺巾,全麻,术前结合CT影像学、磁共振影像学定位血肿量集中区域,将头皮、肌肉切开,充分暴露颅骨,钻孔颅骨。行“+”字切口,放置两根引流管,并固定,促使血肿缓慢的流出。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外接引流袋,分层缝合。密闭引流2~4 d,症状好转后行头部CT复查,若恢复,将引流管拔除。(2)观察组行新型微创术:结合术前CT,选择最大血肿量层面,行高低各一穿刺点。局麻,常规消毒铺巾,麻醉期间,要注意逐层进入,并将麻醉药物注入少许到骨膜内。使用尖刀片,刺入到颅骨内,电钻将颅骨、硬脑膜钻透,使用一次性穿刺针,型号为YL-1,缓慢刺入到硬脑膜下腔。将针芯退出,若见到血性液体的溢出,则表明穿刺成功。使用5.0 m L的空针,缓慢的抽吸,注射0.9%氯化钠溶液5 m L,反复冲洗,直到冲洗液清亮。若发现冲洗液内有血凝块,则使用尿激酶冲洗,冲洗1~2次即可。微创针留置接抗反流的引流袋,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反复闭式冲洗。术后结合患者的CT情况,调整穿刺针的位置,调整2~4 d后,患者的症状好转,复查头部CT,可见脑室形态基本恢复,无明显的中线移位,则将穿刺针拔出。
评价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水平,主要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2)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脑组织损伤、伤口感染、硬膜下(外)出血、颅内积气。(3)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后无不良反应,术后恢复良好,住院时间低于5 d,表示显效;患者术后存在临床病症,经医护干预后得到缓解,经健康教育和综合医护活动后,均痊愈,住院时间为5~13 d。表示有效;患者术后存在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急诊,住院时间大于14天d,表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发生颅内积气2例,硬膜下血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发生颅内积气8例,硬膜下血肿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5,P<0.0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讨论

硬膜下血肿根据其发病时间,可划分为慢性、急性与亚急性,急性指的是创伤3 d后出现了血肿,或者是受到减速性的头颅创伤,导致冲伤位置皮质动脉分支、皮质静脉分支部位出现的破裂,血液聚集在脑硬膜内,或者是蛛网膜与脑硬膜之间[3]。蛛网膜为无张力,血肿会随着大脑的凹面扩展,形成血肿[4]。血肿可将整个大脑半球掩盖,但是血肿的厚度比较薄,形状为新月形状或者是带状,常伴随着严重的脑挫裂伤或者是其他颅内损伤[5]。
目前就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未能明确,一般临床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血肿产生、颅内血肿增加有密切的关系,或者是颅内皮质小血管增加、桥静脉损伤、颅内压增加及蛛网膜颗粒等因素影响。也可能是颅内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血肿内的包膜毛细血管渗漏等原因导致[6]。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将硬膜下残余的积血全部清除,将脑组织的压力解除,以此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加速血小板的凝聚,避免慢性出血情况的发生,并减少疾病的复发率[7]。
硬膜下血肿多选择手术治疗,就临床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或者是血肿量较大的患者,中线移位在10 mm以上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最佳[8]。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性较大,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疾病致死率较高,基本已经不再使用[9]。
传统钻孔引流术与新型微创术属于首选治疗方案,但术后均会发生并发症。钻孔引流主要是将硬脑膜切开,便于清除血肿,引流更加彻底,干净,且术后引流管的留置时间较短[10]。但是,手术需要全麻的支持,基层医院很难开展,且整个手术对操作人员与仪器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应用受限。
微创穿刺术本身属于微创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减少全麻对患者机体的刺激,降低成本,可降低手术的难度。操作过程不需要将头皮切开,借助头皮钻穿刺针刺入到血肿部位,可减少创伤。操作期间,不会损伤患者脑组织。手术时间较短,属于密闭穿刺,术后可减少颅内积气发生率。国内学者黄新等[11]的研究中选择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新型封闭式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显示,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且术后除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外,其余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效果满意。
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苏志辉等[12]研究报道一致。提示微创术本身创伤较小,患者术后可尽快恢复,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手术操作便捷,可减少麻醉使用,接受度较高。
综上所述,就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传统钻孔引流、新型微创穿刺均是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后者的创伤更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曾涛,高亮,崔大明,等.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0,36(8):791-795.
[2]余跃,李国强,张祎年.置管位置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0,36(8):862-864.
[3]王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轻微头部外伤老年患者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4):727-728.
[4]景猛,谢天,王乙,等.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6):3393-3395.
[5]许兴,徐义昌,钱进,等.单孔、单引流管、免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20,52(4):263-265.
[6]肖羽.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血肿残留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20,21(8):1207-1208.
[7]景猛,王乙,侯成智,等.椎管内合并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吉林医学,2020,41(8):2045-2047.
[8]张国庆,何玲,何立建,等.高压氧治疗对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脑复张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3):114-116.
[9]黄新,龚凯,徐伟东,等.一种新型封闭式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初步观察[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20,6(4):233-236.
[10]苏志辉,冯才政,赵慧.神经内镜辅助下钻双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效果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20,34(4):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