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多元媒介背景下的课堂阅读教学如何培养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阅读技能

  • 投稿种草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510次
  • 评分4
  • 34
  • 0

王东亮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培养提升学生汉语阅读技能是民族学生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多元媒介背景,提出了汉语课堂教学培养提升民族生汉语阅读技能的原则和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阅读教学;阅读技能;少数民族大学生

1培养提升民族学生汉语阅读技能的原则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有效地培养阅读技能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差异,阅读和阅读教学都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汉语教学能力,还必须具有在教学中遵循与阅读教学有关的教学原则,才能得心应手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1阅读的兴趣性原则

学习者对阅读是否能生产浓厚的兴趣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可通过各种有趣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兴趣,使他们不仅要学会阅读,还要乐于阅读,从被动到主动。兴趣大的学生往往非常主动,掌握阅读技能快得多。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尽量减少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当发觉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应注意内容和形式的适当变换或穿插其他活动,使阅读教学经常保持新鲜的感觉。教师还应经常鼓励和表扬学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愿为取得阅读学习的好成绩而继续努力。

1.2阅读训练的心理准备原则

任何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都要求学生从知识,能力,生理及心理上作好准备。阅读教师应了解传授每项阅读技能的最佳时间。过早,所学技能会超过学生潜力,使其难于接受,太迟,会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并影响学生的进取心。两者都不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影响阅读准备的因素同影响于都过程的因素一样错综复杂。除了第二篇中提到的智力水平,生理心理条件,经济文化背景,兴趣,性格,语言基础外,学生的感知能力也极为重要,因为它是阅读过程的第一步。语言符号本身没有意义,学生对词的反应取决于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数量和质量,重新建立和组织这些知识,经验的能力及其生活环境。感觉器官是感知的心理基础,知识,经验,文化背景是决定学生理解水平的关键。所以阅读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感知,在传授每项阅读技能前确保学生做好感知能力上的准备。

1.3阅读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

个人差异是指学生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受后天影响而形式的个人心理特点之间的不同,表现在身体,情感,气质,智力和兴趣等诸多因素上。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很自然的现象,它一方面给教学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又使教学趣味无穷。阅读学习是一项终身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各种阅读技能。他们的词汇知识,理解能力,阅读速度,专业阅读技能及阅读兴趣和习惯,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由于存在着个别差异而有所不同。教师应注意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特殊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相应的发展阅读技能。学生的特殊需要大体表现在高才学生和落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不同特点上。

1.4阅读速度调节原则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理解,所以阅读速度为理解速度。理解是重要的,一味加快速度而不理解是没有意义的。而提高阅读速度也就是要提高理解速度。一般学生阅读时,阅读速度低于其理解能力所允许的限度,应有的效率未能充分发挥。这种情况远不能满足多元媒介背景下信息传递的要求。许多人逐渐意识到提高阅读速度的重要。这里我们就阅读理解与速度的关系,阅读速度的灵活性等方面说明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月理解速度问题。

(1)阅读理解与阅读速度的关系。学生在开始学习阅读时,总要放慢速度进行理解。随着词汇量的扩大,句法知识的增加,语感的增强和阅读技能的提高,阅读速度逐渐同理解速度同步发展,读得越好,理解也越快。总的来说,学生在理解能力差而阅读速度慢时,应加强语言基础知识和一般阅读技能训练,不宜迫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快而理解率低的学生然;只有那些理解率高而速度慢的学生,才应着重阅读速度的训练,充分挖掘潜力,提高阅读效率。抵于自己速度力的慢速阅读往往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不利于抓关键句群,从而难于做到尽快尽好地回答老师读前布置的阅读任务。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理解能力范围尽量提高阅读速度。

(2)阅读速度的灵活可变性。阅读的任务并不仅仅在于提高阅读速度,重要的是应根据要求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阅读。速度慢并不一定意味着阅读水平低,因为慢速阅读有时也可能是一种需要,正如旅游者不时停下来领略绮丽风光一样,阅读者对于某些材料,如诗歌,合同,理论等尽知其大意远远不够,还应细细地读,深入地分析领会,认识思考,品味,评价,批评和欣赏。这种细嚼慢咽呤味,与前面提到的快速阅读并不矛盾。好的阅读者,有如一辆有变速功能的汽车,可以根据材料性质和任务要求调节阅读速度,可快可慢。阅读速度的这种灵活可变性是区别不同水平阅读者的重要标志,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理解为目的,自动变化速度;而差者则一味逐词逐句进行阅读,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理解似乎只是阅读过程的副产品,并非阅读的主要目标。遗憾的是,许多外语阅读者在速度变化上显得迟钝不灵活。他们往往坚持一种典型的阅读方法,如精度,对各种材料及各种阅读方法采取一种一成不变的速度,这种缺乏适当训练的结果,因为速度是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

2培养民族学生的汉语阅读技能的途径

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最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它既是认识语言的过程,同时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那么如何去提高阅读技能呢?

2.1多方面、多角度地使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要使学生改变语文只要死记或临场发挥的错误认识,做到勤于动脑、动手进行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要求学生对一篇文章通过认识阅读,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哪怕是不够正确的认识,然后再通过课堂讲解,以达到共识,有时对某些问题也可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讲授每一篇课文时,总是先要求学生结合课注释,课前的预习揭示自己阅读然后再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思考题。然后再组织学讨论或由老师总结性的讲解。

2.2营造阅读气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是语文教学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我们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由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表情下的范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讲课文所表现的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始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替移默化中提高阅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教师根据教学需(下转第17页)(上接第28页)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产强烈的阅读欲望,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只把学生引进了门蓝,指导学生阅读从而科学的阅读中获取大量新知识,从而内心生产的喜悦,为些兴趣使学生由一时的激情变为稳定的精神动力。

2.3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配合教学要求,选用恰当的阅读形式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训练学生阅读的方式有:(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在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时,通过朗读磁带和教师正确的语调,富的感情节奏的仰扬顿坐,速度的快慢,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2)领读: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阅读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也去掉了鱼肚文言文的恐惧心里。(3)个别朗读:学生的个别朗读,可以检测学生阅读情况。反映一定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4)齐读:一般短小的课文,较强的段落,句子让学生齐读,这样可以学生互相带动,因而它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4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物。(1)结合范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并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学生介绍相关的作品,提高课外知识,在学习中指导学生阅读。(2)结合课文内容引进体载相似的课外精品进行比较阅读,这种比较体现了由课内到课外延伸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它侧重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头脑活跃起来,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3)读贴近自己生活的文章教师之余,注意搜集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文章,指导学生阅读。(4)读同次,同龄人的文章,因为同龄人比较贴近,容易感语,从心里上讲他们最富有竟意识,我们认为学生多读文章。不论在命题立意,选材,情感或是在语言结果等方面都会有好处。

总之,多元媒介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收集信息,发展智力,培养品德,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识和理解自我和社会生活,加强指导,强化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1:220.

[2]程汉杰.实用快速阅读法[M].漓江出版社,1992:163.

[3]沈韦舀.阅读教学论[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134.

[4]潘意敏.快速阅读分析技巧[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8:11.

[5]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出版社,200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