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办学理念的再思考

  • 投稿织锦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46次
  • 评分4
  • 24
  • 0

寇尚乾

[摘要]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给省属地方高校带来一定冲击,也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在转型背景下如何实现办学理念的优先转型,是省属地方高校把握战略机遇的关键环节。受耗散结构理论启示,省属地方高校应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而开放的必然结果是融合,产教融合成为转型发展的基础。开放办学、产教融合使高校成为诸多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只有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治理模式,树立治理理念,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转型发展省属地方高校办学理念

[作者简介]寇尚乾(1968-),男,山东新泰人,攀枝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川 攀枝花617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四川省新建院校改革和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四川省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规划研究”(项目编号:XJYX2 014814)和201 3年攀枝花学院创新团队项目“省属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研究——攀枝花学院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理性思考”(项目编号:SKL2013TD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21-03

省属地方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这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简单照搬和盲目模仿老牌大学的办学模式,在办学实践中出现了目标错位、模式单一、办学雷同、特色缺失等弊端。从表面上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这类高校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但从深层次分析,则是办学理念的问题,省属地方高校办学理念的不先进、不准确、不深刻,是制约这类高校发展的根本原因。转型发展,首先是办学理念的转型。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应该确立怎样的办学理念,是这类高校高起点继承,高起点创新,实现向应用技术大学成功转型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应构建“开放”的办学理念、“融合”的办学理念、“治理”的办学理念。

一、开放

凡是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信息,经过加工改造,向外界输出物质、能量、信息的系统,都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加以合理解释,耗散结构理论作为揭示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运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概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同时也适用于解释社会现象,对于高校内部结构的运行与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引领作用。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是所有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系统,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信息,是一个“耗”的过程,产生新的物质、能量、信息,则是“散”的过程,系统正是在这个“耗”与“散”的过程得到发展。

高校作为一个系统的组织体系,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进行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高校首先需要面向社会招生,按照社会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实现毕业生成功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与社会的互动与融合,需要与外界交换信息与能量;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来看,高校首先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内容,立足学科专业开展科学研究,产生创新性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与引领社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需要与社会深入融合,实现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从高校这个自组织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它是一个在与社会全方位开放的情况下实现自身发展的,不断在无序和有序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它具备耗散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既然高校这个自组织具有耗散结构的特点,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它应该按照耗散结构的特点与规律进行运行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耗散结构最大的特点是“开放”,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应该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在与社会、市场、企事业单位“开放”的状态下自主办学,才能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和不断创新。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更应该打破相对封闭的状况,走开放办学之路。转型发展,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所谓应用技术大学,相对普通大学来说,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从科研和技术改进的角度来看,这类大学更多扮演的是知识、技术、信息传播的角色,主要面向产业、行业培养从事生产、管理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培养这类专业技术人员,学校需要与产业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高校只有了解产业生产状况和产业一线对技术人才的真实需要,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由此看来,高校需要面向市场开放办学,因为只有开放,才能打破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用人需求割裂的局面,形成“高校按产业需要培养人才、产业部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产教融合机制,也才能使高校与产业之间不断进行信息、资金、科技、人才的交换与流动,共同培养符合产业真实需求的技术人才,形成产业真实需要的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省属地方高校多数建在地级城市,其办学宗旨在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其基本特质应至少包括两点:地方性、应用性。地方性是指此类高校具有“地方举办、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应用性是指这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实践导向和职业导向,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不能脱离地方性、应用性的特点,而应在遵循地方性、应用性特点的基础上实现由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实现这一变革,根本突破点在于“开放”,在于高校与地方产业的全面开放办学。首先,要树立开放的意识,形成面向本土的办学思路。省属地方高校要面向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开放,与区域内的单位、组织、市场、科技开放合作,“零距离”接触,充分了解地方需求,按地方需求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发挥地方“智库”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要提高开放的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瞄准地方支柱产业和由此形成的产业链,整合办学资源,实现与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等方面形成互动与参与机制,高校教师到产业部门学习、进修或调研,产业部门参与高校办学与管理。最后,要提升开放水平,借鉴同类院校的先进经验。要开阔视野,克服本土局限,学习借鉴省内、国内甚至全球同类高校的先进办学经验,疏通信息化、国际化壁垒,将同类院校的先进做法进行合理“迁移”,提高自身水平,不断创新发展。

二、融合

开放的结果必然是融合。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产教融合,因此,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应在“产学研合作”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树立“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融合,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相吻合,办学思路(发展规划)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协调,办学实践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最终达到学校办学与区域产业发展协调一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地方产业支持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融合的目的和手段是合作。省属地方高校树立“融合”的办学理念,应注重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产业核心部门构建合作机制,突破产、学、研、用各自为政的壁垒,融通各方利益关系,建立基于利益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多方合作体系。

1.建立互惠共赢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协调职能,设立专门的产学研用合作协调机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组织、协调和规范高校与社会的合作行为。要加强高校、产业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互动交流,实现人才、设备、学科等资源共享,建立合作战略联盟,形成相互合作、相生相长的产学研用合作生态链。通过协议约定的形式,将各方合作的工作要求、工作制度、工作规范、激励机制、风险分担等内在因素固定下来,并及时加以检查、督促、评估。合作各方要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平台,以市场机制驱动实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互聘等方面的互惠互利,实现合作各方的利益共赢,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统筹协调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产学研用各方要建立“项目主导”的创新团队体系,要主动规划设置制约本部门、产业、行业创新发展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管理创新的项目,搭建开展应用研究的横向平台,各方联合研发,按照合作各方人才的学科优势和技术专长组建创新团队,实现学科对接与协调,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致力于形成具有创新性、使用性的高水平成果。合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才的实际情况、学术技术专长和性格特质,充分考虑激励因素和激励机制的构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3.建立高效互动的实践基地共建机制。高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离不开规范有效的专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不仅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平台,也是高校学科集群与产业生产集群对接的平台,校地相融,就是要建立“政策驱动、产学投入、研学互补、学用结合”的实践基地共享机制。要充分利用国家关于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优惠政策,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具有激励效应的本土政策,促进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产业和高校要改变发展思路,舍得在专业实践基地加大投入,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产业升级的长远利益出发,逐步增加对实践基地的经费投入,确保实践基地建设逐步完善。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专业实践基地的资源开展科技研发,带动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经过学习、研发、生产、使用的闭环系统训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建立成果共享的科研共赢合作机制。首先要确立“需求驱动”的科研立项导向,根据合作各方的实际需要,确定科研项目,由立项部门牵头组织团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供合作各方共享。其次要建立合作各方共同投入的科研实施过程,在人才资源、设备使用、经费投入上建立分担机制,促进科研开发顺利开展。最后要建立“联合攻关,风险共担”的科研适时调控,组建科研团队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合作各方应开放科技研发资源平台,在研发过程中如出现不可避免的失败,合作各方应按投入比例分担风险。

在开放的基础上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办学之路,就是要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机制,促进与实现知识结构的应用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科技研发产业化,最终实现高校与地方融合、专业与产业协调、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匹配、产教融合的办学目标。

三、治理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空前扩大,结构日趋复杂,高校招生与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办学模式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下,高校与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组织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办学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而且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传统的内部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办学实践的需要,由“管理”到“治理”成为高校办学的内在需要。从“治理”的内涵看,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是如此界定的: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安排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认同的、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权益的多样化和民主诉求的不断增加,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各利益相关方在共同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既需要“正式”的制度安排,也需要“非正式”的制度设计。因此,高校要树立“治理”的理念,不断构建与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相衔接,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的现代化。

省属地方高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在管理经验还不丰富的情况下,赶上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涉及与地方、政府、企业、产业、市场等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密切,只有进行治理体系的改革,才能实现成功转型、科学转型。就外部而言,要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为此,地方政府在工作理念上要实现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主要为高校提供经费支持和宏观规划,不干涉高校的内部事务和用人权、财务权和维持高校日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必要权力。地方政府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向综合运用法律、规划、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积极引导,为高校发展创造宽松、自主的外部环境。就内部而言,高校要构建依法治校的治理模式,要在“外接内治”的过程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外接”就是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来制定学校章程,作为学校自主办学和依法管理的根本依据;“内治”就是要完善内部治理,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高校管理体制,理顺党委和行政的职责关系,完善学术组织体系,赋予学术组织应有的学术权力,健全以“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教授治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理顺学校和二级单位的权利义务关系,扩大教学单位的自主权,鼓励教学单位的办学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学、科研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完善权利救济机制,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体系和机制,并引入有效的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