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破解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瓶颈的策略与机制研究

  • 投稿不想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944次
  • 评分4
  • 47
  • 0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吴 彬 李 伟 鲁 艳

【摘 要】工科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上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因自身专业特点,企业和院校利益取向不同,还没有找到长期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存在一些瓶颈。财经类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四方出发,形成相应策略,构建自己特有的校企合作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财经类;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瓶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23-02

作者简介:吴彬,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李伟,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鲁艳,女,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经验也告诉我们,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的关键一环。

一、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背景

财经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岗位群,特点为岗位群广且复杂,如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不仅面向服务业,还涉及制造业及其他行业中的相应服务岗位。财经类院校实行校企合作,能够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财经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与经营相结合,双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

1.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很多企业的财经类相关岗位都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而通过校企合作,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使学生企业实习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所需的工作经验,顺利实现企业到社会的“零过度”, 帮助其顺利就业。

2.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通过参与工作实践,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真正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地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都无法完成的,使学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大大提高了财经类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3.节省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成本。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财经类职业院校订向培养企业需要的岗位人才,如会计、出纳、销售业务员等,企业接纳相应学生进入岗位实习实训,企业可以节省人员再培训的成本,能够大大企业缩短财富创造的时间。

二、财经类高职院校企合作中的瓶颈

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多样化的需求,财经类岗位业务对象是复杂的人而非简单的物,财经类高职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更难持久,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难度更大,主要存在如下瓶颈,具体表现为:

1.校企合作制度缺失。几乎每一所财经类高职院校都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但是口号层面上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实际操作层面,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合作机制。在我国一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法规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和职能进行约束,校企合作常常被认为是政府行为和职责之外的事情。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还停留在宏观管理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必要的法律、政策制度保障,缺乏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参与检查和监督。因此,政府行为和职能的缺失成为制约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瓶颈。

2.校企合作动力失衡。企业和财经类高职院校各自合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利益上的差异,在校企合作中时时表现出来,造成校企合作推进的困难。一方面,财经类高职院校积极主动谋求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企业提供岗位要求综合素质比较高,企业顾虑较大。财经类高职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一般面向财会、金融、税务、营销、物流等岗位,专业性强,对从业者的资格、工作经验、沟通技巧等有较高的要求,工作内容又往往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和重要决策,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的新人难以胜任,接受学生实习只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负担,不会创造多少经济利益,有时实习学生甚至会“帮倒忙”,有些企业即使接受,也可能安排基层岗位填补企业用工荒,并不切实安排实践技能的辅导与教学,学生难以深入。可见,企业和院校之间存在校企合作需求的失衡状态,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接纳学生心存疑虑。

3.校企合作空间有限。目前,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组建有行业专家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二是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聘请行业专家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给学生授课、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三是合作办学、合作建立研发中心,院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大多数校企合作停留在一、二层次,企业的热情和介入程度不高,校企合作关系受企业人事变动的影响较大,合作关系不稳定。

4.校企合作岗位少且匹配度低。校企合作中,企业能提供的财经类顶岗实习岗位数量较少,学校必须与多个单位合作才能满足一个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增加了校企合作实施的难度。二是用人权力有限,有些行业企业校企合作深入难度比较大,比如银行,必须是省一级机构才有权力接受实习生或者招聘人才,支行等基层机构无任何用人权力。

工科专业有相对明确的生产岗位与之对应,财经类专业中很多一般没有非常直接对应的工作岗位,学生实习常常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甚至沦为廉价劳动力。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到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实习,交易会很专业,可是实习学生的岗位是物品寄存处;再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每到春节就非常抢手,各大型超市会主动与财经类院校联络,因为春节是销售旺季,雇佣学生是最安全、经济的选择。这些实习实训内容的安排与专业不对口,降低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

三、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相应策略与机制构建

分析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出现的瓶颈,既有一般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四方出发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策略,构建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特有的机制:

1.逐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并制定相关法规给予合作企业在税收减免、行业改进、产品更新、政府奖励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扶持。出台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办法,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省、市等各级政府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行业特点,制定相关的实施条例或细则,强化相关法律的实用性有用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环境形成支撑高职教育发展的法律体系,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2.建立财经类职业教育集团。无论是研究国外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还是从我国职业教育本身面临的问题来看,集团化的发展道路都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职业教育集团可以促进企业创新,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可以为企业培训员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教师可以到企业兼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行业、企业和财经类高职院校共建财经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除落实中央、地方关于鼓励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应享受的优惠政策外,还出台相应产业规划、就业优惠、激励政策等相关措施,为企业提供优良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促进企业与财经类院校紧密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履行合作章程,统筹利资源,“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通过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继续教育、师资培养、相关成果优先转让利用、资源共享和输送人才等,实现职业教育集团为行业、企业服务。政府与行业企参加财经类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校企合作双方可实现联合攻关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难题、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学生就业等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和感情利益共同体。

3.院校积极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财经类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不能寄望于企业牺牲本身利益来满足高职院校需求。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自身定位、优势,明确能够为企业做些什么,提升服务企业能力,满足企业的经营、人才需求。

财经类职业学院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他们拥有丰富的财经类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能为企业提供会计核算、营销策划、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财经类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这种需求,在内部分配制度上向有服务企业能力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从而保证学校始终能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财经类服务。

4.积极推进细化“订单式”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比喻为“万金油”,适应面宽针对性差。如:市场营销类毕业生,可以做销售、秘书、外贸企业营销、策划、主持等,但在具体工作中,他必须补充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因为如此,无论从企业用人的客观需求上讲还是从财经类专业学生实实在在的就业需要上看,财经类高职院校更加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订单式”培养,瞄准具体行业企业的岗位,在同一专业下设立不同的培养方向,将专业课细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实训课程都以专业方向来设定。实习实训时,所安排岗位与所学专业方向对应,做到无缝对接,学以致用。否则培养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与市场无缝链接等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5.培植与社会经济相交融的校园文化。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校企合作的深入也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搭建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平台,开展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企业文化熏陶的活动,如设立“企业文化走廊”、“优秀校友风采展”、“企业专家进校园”等,以身边的事例为学生说法,让学生拥有了解社会、体验企业文化的窗口。通过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培育和积淀促进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孵化基地的建设。院校也可以在第二课堂实施创新、创业教学任务,邀请校企合作企业进校园与学生社团联手举办“会计技能大赛”、“市场调查分析与营销策划大赛”、“物流企业单证制作比赛”、“校园商品展销会或产品推介会”等活动,进行职业知识和素养的演练,尽早完成职业定位,为学生与企业提供活动平台,为学生实现角色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共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

总之,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政府需要发挥政策的引导功能,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参与人才的培养,企业和院校要改变固有的思想观点,财经类高职院校要有更大的开放度,和企业的联合度要更高,双方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储备和培养人才的工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2/c_1111255199.htm.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2/c_1111255199.htm.

[3]丁金昌.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和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15,(1).

[4]李德方.职业教育研究探微:内涵、价值与问题[J].职教论坛,2014,(4).

[5]应智国. 财经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战略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6]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08,(8).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