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265次
  • 评分4
  • 43
  • 0

全丽莉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摘要: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本文论述了微课程的基本内涵、微课程应用于职业院校的优势,并结合“出血的处理”的制作实例,进一步总结出基于ADDIE模型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流程,为高职教师设计优质微课程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课程;高职院校;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69-04

近年来,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以开发和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在国外,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翻转教室”、密歇根大峡谷大学数学教师“颠倒的教室”,到可汗学院的出现,从最初单一的教学视频开发,到应用微视频和相应的一整套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微课程已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体系,可汗学院被比尔盖茨赞誉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反战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与此同时,受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终生学习观念的影响,国内微课程资源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组织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选活动,2012年中国教师报举办了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与此同时,“翻转课堂”、“电子书包”、“1∶1数字化学习”、“混合学习”等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模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阐释微课程的理念和应用前景,对于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的培养为根本目的,职业教育课程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以工作岗位技能为准则进行开发,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本文旨在论述微课程概念,梳理国内微课程的三种基本类型,进一步阐述微课程应用于职业院校的优势。文中结合高职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印前技术”中“出血的处理”的制作实例,进一步总结概括出基于ADDIE微课程的设计模型,以期为高职教师制作出优质的微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微课程的基本内涵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勒罗伊(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ture)。“微型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专题式课程或者模块课程,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小容量的学习单元(学习专题)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英文说法为“Mini Course”和“Mini Lesson”。目前,国内对于微课程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界定或统一的说法。百度百科中对于微课程是这样解释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黎加厚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二)国内微课程的主要类型

在网络上进行搜索,会发现关于“微课程”的网站有很多,但是这些网站关于微课程的理解和展示的微课程样例相差很大。通过比较分析,目前国内网站上所搜索到的微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李玉平的微课程,有的是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有的是针对日常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教学研究,启迪学生的思考,有的是教师教育和培训的课程内容,时间通常都不超过5分钟,关注教学中的小现象,并开发小策略,利用PPT或视频的方式制作成为精彩的数字故事或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利用这种类型的微课程进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和班级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2)教育部及佛山市举办的微课比赛网站上的微课程。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微课的概念,这一类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3)可汗学院的微课程,是一个美国非赢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视频课程,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目前已累积上线了2 000多个教学视频,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这类视频的教学特点是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用的是一种电子白板系统,讲授者在一块触控面板上面讲解知识点,整个演算过程通过点选不一样颜色的彩笔,一边画,一边录音,电脑软件会帮他将他所画的东西全部录下来,最后再将这一则录下的影片上传到网络。

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优势

高职院校的微课程应符合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特色。虽然上述三种微课呈现的方式不同,但作为基于移动学习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具有以下三个优势:

第一,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微课程”以碎片化、移动化、互动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高职学生课外的时间较多,利用微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而且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微课程,这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解析、实战案例、flash演示、情景模拟等各种素材,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第二,微课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博士指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上更加自由,下一代的远程学习将是移动学习。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通过调查得知,90%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拥有一至两种移动终端设备,这为移动学习提供了设备基础。另外,微课程是移动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学生可以在笔记本、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观看微课程,登陆移动学习平台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这在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形成自主学习资源库。微课程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教师需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微课程以知识点为核心,课程资源中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

微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应用探索与实践

(一)利用ADDIE模型进行微课程的设计

ADDIE模型是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是用于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的模型之一,ADDIE模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要学什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学习策略的应用)、如何去判断学习者已达到学习效果(学习考评实施)。ADDIE模型就是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执行(Implement)评估(Evaluate)的整个过程。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ADDIE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微课程的特点,利用ADDIE模型设计具体的微课程的开发流程,确保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零距离”对接。为此,笔者设计了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流程,如图1所示。

分析 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和课程内容分析,其中课程内容分析就是对微课程的选题,如果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看懂的内容,就不需要制作成为微课程,只有教学当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才有必要制作成微课程,给学生一个有效的学习支架。

设计 内容包括课程的内容结构、表述方式和视觉设计。内容结构指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的一个总体思考,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序。具体涉及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分配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使整个微课程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开发 内容包括微课程的制作方式、现场录制和后期加工等。微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制作方式,可以用录像机拍摄将整个教学过程拍摄下来,或者根据选定的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成PPT,利用录屏软件教师一边演示一遍讲解。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制作,都要保证微视频的质量,字幕大小合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风貌。

执行 具体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等。微课程的实施和开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微视频应用于课前预习,微练习、微反思以及微点评等一系列配套及拓展的微教学资源需要提供完备,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发挥更大的学习效益。

评价 内容包括微视频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微视频是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视频是否简明扼要的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语言文字表述是否清晰有条理,易于学生理解,画面是否合理布局等都是微视频评价的标准。对于微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会涉及是否恰当运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流畅顺利的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实例——“出血的处理”

课程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 “数字印前技术”是高职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介绍印前处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印前系统的组成结构、印前图文处理的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出血的处理”虽然是印前图文处理部分的一个“微”问题,但是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与“出血”相关的实际问题,但在传统的教材中,通常是对“出血”的基本概念进行文字介绍,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印刷图文专业的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印前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图文信息的输入和图像处理,掌握了常见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但是对印刷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学生要掌握好“出血”的使用范围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选择“出血的处理”内容来做微课程。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环节设计 在“出血的处理”这个案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分别明确本节的知识目标为了解“出血”的概念,理解“出血”的使用范围,掌握“出血”的标准;技能目标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给设计的稿件设置“出血线”;情感目标为通过“出血线”的学习规范印前检查的流程,在设计制作作品之初养成设置“出血线”的习惯。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情景引入、背景知识介绍、构建新知、实践操作、任务小结、布置作业等六个小环节构成。

制作方式和后期加工 微课程前面三个小环节采用教师出镜的方式,利用便携式录像机将教师授课的教学过程拍摄下来。教师教学应语言规范、清晰,富有感染力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在实践操作环节,同时打开视频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教学PPT和设置出血的编辑软件Coreldraw开始录制,教师一边演示一遍讲解,还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多媒体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利用后期编辑软件Premiere进行必要的声音和字幕的处理和美化。

课前预习和课中辅导 将制作好的微视频上传到学习辅助平台或QQ班级群,上课之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完成后学生记录下自己预习所遇到的难题,到课堂上可以展示自己自学的内容,也可以就自己没有弄懂的内容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如果学生仍然存在不懂的地方,微视频可以重复进行课中辅导和课后总结。

教学评价 微视频的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习辅助平台提供的查看订阅人数、点击数和信息回复等功能来实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则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和学生访谈的方式反馈学生的个人学习效果和实际掌握的技能,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反馈,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

(三)微课程实践的成果

通过对武汉城市职业学院2012级印刷图文专业的学生进行微课程实践教学,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视频资源的视觉效果较好,教学视频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结构清晰,长度适中便于观看,同时也提出视频的互动性评价还有待于加强。

结语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高校的应用已经初见成效。通过微课程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但从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角度来说,需要进一步重视评价环节的设计和学习支持系统的提供。相信在未来,随着以微课程为代表的新兴教学资源的不断推行,微课程将纳入正式学习、终身学习的体系,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对接,让学习真正做到无处不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2]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2):9-21.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http://www.edu.cn/zong_

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shtml.

[4]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5]张民选.模块课程:现代课程中的新概念、新形态[J].比较教育研究,1993(6):11-13.

[6]罗丹.微型课程的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7]刘素琴.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8]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9]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

[10]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11]刘永和.“未来教育”与“未来的教师”[J].班主任,2013(11):29:31.

[12]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1(4):1-6.

[13]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胡铁生.微课建设的误区与发展建议[J].教育信息技术,2014(5):33-34.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