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全结肠型及远端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 投稿Wall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546次
  • 评分4
  • 37
  • 0

易 玲

湖南省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PUC)与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DUC)临床特点与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PUC及DUC患者各80例的临床、内镜资料。结果 两组各种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存在明显区别,DUC大便次数(4.15±2.42)次/d、血便程度(0.29±0.11)分、红细胞沉降率(21.9±5.83)mm/h、临床活动指数(168.1±32.62、血红蛋白(112.1±16.5)g/L、白蛋白(35.1±4.57)g/L;PUC大便次数(6.63±4.45)次/d、血便程度(0.67±0.15)分、红细胞沉降率(38.5±8.17)mm/H、临床活动指数(216.7±28.26)、血红蛋白(96.7±11.2)g/L、白蛋白(30.7±3.12)g/L。与DUC比较,PUC大便次数、血便程度、红细胞沉降率、临床活动指数明显增高,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UC组轻、中、重度分别占17.5%、45%、37.5%,DUC组轻、中、重度分别占12.5%、77.5%、10%。PUC组中度患者所占比重明显少于DUC组,而重度患者明显多于DUC组,P < 0. 05;但轻度患者所占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UC在临床特点方面与DUC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02-02

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可能与遗传、感染、 自身免疫、 精神症状等因素有关,临床及内镜下表现复杂多样[1-2]。研究表明,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与整个病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临床症状轻重及预后都有关系[3-4]。因此,为探讨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与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特点的区别,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PUC及DUC患者各80例的临床资料,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就诊的PUC及DUC患者各80例,所有患者无糖尿病、甲亢等基础疾病。其中PUC组男36例,女44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1.2±12.8)岁;DUC组男38例,女42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0.5±13.2)岁。两组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5],根据内镜所见定义降结肠以远为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所有大肠粘膜均有病变者为全结肠型。

1.2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严重度分级

①轻度:腹泻4 次/d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快或贫血,红细胞沉降率正常。②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③重度:腹泻6 次/d以上,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 ℃以上,脉搏90次/min以上,血红蛋白<100 g/L,红细胞沉降率>30 mm/h。

1.3 临床活动指数

根据Seo等设计方法计算临床活动指数(AI):AI=60X1+13X2+0.5X3-1.5X4-0.4X5+200;其中X1为血便程度,X2为大便次数,X3为红细胞沉降率,X4为白蛋白水平,X5为血红蛋白水平。定义血便轻或无为0分,血便明显者为1分;定义每日大便次数<5次/d为1分,大便5~7次/d为2分,大便次数>7次/d为3分。

1.4 方法

详细统计两组患者腹泻次数、便血情况、体温、脉搏、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评价患者临床严重度分级及临床活动指数,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UC与DUC临床特点与区别。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与DUC比较,PUC大便次数、血便程度、红细胞沉降率、临床活动指数明显增高,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比较

PUC组轻、中、重度分别占17.5%、45%、37.5%,DUC组轻、中、重度分别占12.5%、77.5%、10%。PUC以中、重度为主,DUC以轻、中度为主;PUC组中度患者所占比重明显少于DUC组,而重度患者明显多于DUC组,P < 0.05;但轻度患者所占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结肠与直肠的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学术界认为可能由多因素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而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异常是主要原因[5-6]。目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逐年增长,人们对其认识也逐渐加深。2008年1月—2014年1月该研究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了160例患者,根据内镜所见定义降结肠以远为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所有大肠粘膜均有病变者为全结肠型。

该研究发现,相对与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大便次数增加、血便程度加重、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临床活动指数增高,而血红蛋白水平及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以中、重度为主,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以轻、中度为主,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组中度占45%,明显少于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组所占77.5%;而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组重度患者占37.5%,明显多于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组的10%,但轻度患者所占比重无明显差异。这证实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异常与病变范围大小存在紧密联系,病变范围大者临床症状总体水平要更为严重。

岳文杰等[7]以半定量PCR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组织中的细胞因子IL-4、IL-17的表达水平,发现IL-4、IL-17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二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他们认为IL-4、IL-17的蛋白表达水平亦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们的研究:在溃疡性结肠炎病程中,重度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应答机制及免疫应答强度可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学者做了随访研究,发现很少(2%~10%)有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发展至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若向近端结肠发展则常在发生在病程早期,也即难以排除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误判可能[8-9]。以上研究与该研究对照分析并不矛盾,反而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可试认为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和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在发病机制上相近但有着一定差异,临床特点相同但程度不同,可能为可能为不同的机制产生的相同或相近的临床特点,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曦,田耀洲,夏军权.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293-296.

[2] 廖信茜.中西医结合治疗近段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655.

[3] 徐燕,何树泉,李洪亮.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黏膜免疫细胞研究进展[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1) :156-158.

[4] 艾永华,陈嘉雯.小剂量巯唑嘌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7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志,2014,12(2) :236.

[5] 梁洁,周林,沙素梅,等.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溃疡性结肠炎诊断部分解读[J].胃肠病学,2012,17(12):763-781.

[6] 鲁兵,余万桂,吴国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6) :102-105.

[7] 岳文杰,刘懿,徐薇等.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中IL-2、IL-4、IL-17和IL-10的表达特点及其疾病活动度的关系[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2,39( 5) :454-459.

[8] 张月凡,李楠,张林,等.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及复方血竭灌肠疗效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5):470-472.

[9] 钟英强,黄花荣,朱兆华,等.全结肠型与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特点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41) :232-235.

(收稿日期:2014-03-15)

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

论文若系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作者应附证书或文件复印件,并按期编号保存),或者曾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可在题名页标注脚注(左下角)。曾在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的论文一般不必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