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医学论文范文,中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医导引术对医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8-14
  • 阅读量106次
  • 评分0

  摘要:身心一体观是中医思想的基本观点,通过“修身修心”和“修心修身”到达人体的和谐平衡,其理念与具身认知基本一致,从中医视角探索心理适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价值。中医导引术根植于中医一体观思维,是修身修心的方便法门。本文系统整合中医论述心理适应的理论和机制,并诠释中医导引术对提升医学生心理适应的作用机制。整合中医视角,开展心理适应研究可丰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促进研究的本土化。

  关键词:身心一体观 医学生 心理适应 中医导引术


  适应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我身心状态,使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从而达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发展自我的目的。医学生的心理适应不仅影响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其成人成材的关键,也是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契机,更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心理适应着重于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潘彦谷等[1]认为心理适应的维度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择业等方面,其影响因素可从内部因素(人格特质、防御机制、情绪智力、内外型等)和外部因素(家庭、社会支持、网络适应等)两个方面探索。艾婷等[2]认为医学生的心理适应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择业、校园生活等方面,当前医学生适应现状存在学习方式单一、人际关系紧张、择业效能不高、不能用积极方式应对不良情绪、不良心理状况发生率高等问题。面对大学生的适应困境,学者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探索,采取的适应性训练包括新生理想信念教育、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与情绪控制[3]。但目前的心理适应训练多为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团体活动及思政教育等模式,形式缺乏创新,与医学生本身的专业性结合度不高,需要从新的角度切入心理适应研究。

  中医是中国的特色文化,对心理探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可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预防结合、点线面统一的心理治疗观。中医特色情绪疗法即情志相胜疗法,对改善和发展正性情绪有着积极意义;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制定不同的调养、治疗方针,以实现心理干预的本土化效果[4]。中医早在《黄帝内经》就倡导形神合一观及气的整体思想,其与具身认知的理念不谋而合,故从中医角度探索心理适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到医学生群体,中医既是其专业背景知识,也是其树立专业自信、文化自信的途径,从中医视角开展心理适应训练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医学生的专业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专业化培养进程。中医导引术是中医一种养生术和治疗术,亦称为“道引”,其中“导”指“导气令和”,“引”指“引体令柔”。导引通过肢体动作、呼吸吐纳达到强身健体、疏通经络、调摄精神的目的。深入挖掘和实践中医导引术的心理育人机制尚缺少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将从中医视角切入医学生的心理适应,以中医心理适应的理论架构和中医导引术的心理适应调节机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 中医心理适应的理论架构

  1.1 中医论心理适应的内涵

  中医心理适应观是整体的适应观,是身心合一的适应,是关注人在天地生灵中的适应。《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不是孤立的生物,而是与环境万物和谐共生,顺应自然,通达万物就是适应。不单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本身也是统一的,即身心合一。《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与神俱”就是对形与神和谐统一的高度概括,指出身心高度和谐平衡的状态。身心相互影响,心理的适应可从外显的身体变化中察觉,适应不良多以“气滞”为突出表现,《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机紊乱是人在面对环境适应不良时的身体应激反应,可将其概括为虚、实两个类型,早期多以实证为主,后期多损伤脏腑导致瘀血、痰湿等虚实结合。

  1.2 心理适应和周遭环境的相关性

  中医关注的心理适应不仅是个体内部的和谐发展,更与自然、社会的变化紧密相连。《素问·疏五过论》言:“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守,身心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社会环境骤变会给人们带来适应的危机,人在面对社会环境刺激时处理不妥会引起适应不良,造成身心改变。《类经·论治类》言:“离者失其亲爱,绝者断其所怀,菀谓思虑抑郁,结谓深情难解。”表明亲人、朋友之间的感情断裂和联系丧失都会对其心理适应造成巨大冲击。寒来暑往也会影响人体的适应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春在志为怒,夏在志为喜,长夏在志为思,秋在志为忧,冬在志为恐。”适应更是要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四时变化调整自身饮食起居、坐卧力行,从而达到顺乎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

  1.3 心理适应的前瞻性

  中医的心理适应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表现为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适应的平衡又是相对的,无时无刻不在被打破,从而构成了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中医关注心理适应的调适,以积极的行为进行先期预防诊治,《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静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心理适应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如果提前做准备,以“治未病”的心态提前整合心理资源,顺应自然,顺应生活的发展需求并积极展开行动,从而能获得良好的适应。

  2 中医导引术的心理适应作用机制

  中医不单对心理适应有整体的理论架构,更是有关于身心修养的方便法门,植根于中医心理适应的气滞观、整体观、防治观及身心合一观。自古以来就有多种心理适应的训练途径。《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中医导引术是通过肢体运动、呼吸、行气等方式达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效果,其中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演化,以五禽戏、八段锦最为代表。中医导引术是植根于中医思维和中医实践的优秀成果,其继承了中医对心理适应的整体架构,创造性地应用于心理适应的调节,契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作用于心理适应的主要方面。中医导引术调节心理适应的作用机制如下。

  2.1 中医导引术的修身修心观

  专业特性影响着医学生对身体的觉知,从所学的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都倾向于将人体分门别类地介绍为细胞、器官、组织、系统,尤其在认识人体时多通过图片、影像、标本,通过借助外物认知而不是直接感知身体;对身体的认知更多地从印证疾病的角度,引发学生对人体零散、冰冷、恐惧的认知,更严重者甚至患有躯体症状障碍或疾病焦虑障碍[2]。中医导引术强调修身即修心,修心即修身,身体的感知和形象影响着心理的平衡和谐。具身认知也强调身体与认知是一体的,身体的状态塑造认知,身体提供了认知的内容,身体、认知、环境是一体的。身体不单塑造认知,也对情绪有着重要影响,Strack的实验中,被试被告知是一个工效学实验,让被试保持两种姿态,一种是正常的工作姿态,腰背挺直,抬头挺胸等;一种是人类环境改造姿势:低头、耸肩等。被试根据实验者的要求完成一项复杂任务,任务完成后,被试被告知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要求被试简述听到好消息后的自豪程度。结果表明,正常工作姿势的被试较后者更能够体会更多的自豪感[5]。身体的姿态步法会影响人们对事件评价的好坏,进而形成不同的情绪体验,影响其适应情况。

  2.2 中医导引术的身体调节功能

  2.2.1改善身体状况:

  医学生长期面临学业压力,课程多、程度深、掌握困难等实际学业困惑;久坐不动也导致学生出现体虚、畏寒、劳神等表现;寝室集体生活容易引发个体适应不良,不少同学在临床诊断上表现出疑病、敏感等身体症状。中医导引术重视呼吸吐纳,运用动静结合的运动方式从身体层面带来放松和释放。相关研究表明,中医导引术可以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对失眠也有一定疗效,尤其在高血压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长期的中医导引术训练使身体得以舒展,有益于提高肺与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增强体质、延年益年[6]

  2.2.2塑造新的身体观:

  通过练习分享传播中医导引术,医学生身体力行的印证中医智慧,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指导下再次认识身体。身体首先是自己的身体,在一呼一吸、动静步法之间都可以全方位的体知身体,身体是温暖的、可感知的、鲜活的,这与西方正念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7]。身体不再是一个外在的、冰冷的认知容器,身体就是人们的认知,或者身体即自身,身体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照顾好身体就是照顾好自身。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具有知觉,身体不可被当作可被还原的客体。”此外身体可以与环境、他人进行交流,在练习中医导引术时修正自己的身体姿态,与他人进行沟通联系,通过导气吐纳,从而与自然和谐共生。

  2.3 中医导引术对学业适应的调节功能

  2.3.1巩固专业思想:

  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少专业整体思维和大局眼光,同时课程多、任务重、节奏紧、竞争大,容易造成不良的学习体验,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适应。中医导引术是养生体术,更是中医传统文化的结晶,对培养专业自信进而树立文化自信有着较强的意义。《景岳全书》曰:“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练习中医导引术可以有效舒缓医学生的身心,身心体验更加积极后,反向作用于专业教育,增强自身专业的优越感。其次,中医导引术的练习从文化自信层面增强医学生的专业信心。中医导引术历史悠久,其中五禽戏是东汉末年华佗所创,历经千年的洗涤愈加灿烂辉煌,医学生通过了解导引术进而领悟中医文化,体会中医人千年的探索历程,深度挖掘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医术不单是理法方药,更多的是文化传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言:“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乃仁术,拓宽专业的深度不单将医学当作专业而是仁医仁术,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在亲身实践中医智慧的过程中建立中医文化自信,在推动中医养生养心的文化进程中重塑专业责任感。

  2.3.2树立实践意识:

  医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临床锻炼机会少,造成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缺乏实践机会,不能深入体会中医魅力。中医导引术的练习和推广活动,让学生成为中医药事业的实践者和推广者,让其在实践中真切领悟中医智慧。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体会普通人的生、老、病、患,加深对专业的深度认同,同时树立临床实践思维,只有在广阔的社会医药实践中才能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短板,查找自身理论和技术的不足,树立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深刻认知中医的观念,打通学校和社会的壁垒,逐步建立起社会认知、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使自己能学习善实践,勤钻研重临床。

  2.4 中医导引术的社交调节功能

  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适应情况与诸多因素有关。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医学生心理适应前2位的因素是学习和人际关系。医学生从高中迈入大学群居生活,面临着众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寝室的空间资源有限,学生间存在着作息不协调的情况,同时学生之间还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面临的学业压力重负担大,渴望同伴的支持和理解,但现实情况是同伴的支持水平和支持效果不佳。研究表明,医学生人际关系轻度困扰者占调查人数的37.7%,而寝室人际关系冲突和矛盾日益严重,不良事件时有发生[8]

  在练习中医导引术的进程中,构建医学生特有的人际交互模式,重塑人际关系。通过师承引导、小组分享、推广活动让学生体知彼此的情绪情感,在互助合作中收获成长和支持。同时中医导引术开启“心理安全区”,在彼此重叠交往的空间中放松和舒缓身体,带来彼此关系的亲近和熟悉。根据具身认知的视角,身、心、环境有机统一,情绪体验是在身体和环境互动中影响建构,整个过程离不开身体的参与和感知。大量学者证实了以身体属性为基础的感知运动、情绪和意志行为的具身效应。身体的基本感知运动经验会改变个体认知的结果,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而身体的触觉经验会改变个体对他人的喜爱度,引发并增加个体的顺从行为。身体接触会提高被接触者对接触者的喜爱度,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9]

  在导引术的实践推广中,身体的相互配合、模仿、接触会打破平时的刻板影响,破除人际坚冰,在互动中体验正性情绪,形成对他人的积极评价,为建立积极互动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环境,形成对同伴的安全印象,也创造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空间,同学们可在其中及时化解生活中的摩擦,积极沟通,形成良性的人际互动。

  2.5 中医导引术的认知治疗功能

  医学生在心理适应层面临着众多压力和困难,其心理适应现状尤其堪忧。研究表明,医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社会退缩6个维度的症状水平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而女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4个维度症状水平高于男生[10],尤其在躯体化层面和医学生的专业性相关,中医导引术正是通过身体调适而引发认知的改变。认知疗法认为,心理问题根本是认知问题,尤其是在疾病焦虑障碍等方面,理性情绪疗法关注的是事件—评价—行为后果,但医学生的强迫、疑病思维却是植根于身体的症状和其对身体的敏感性。陈嵘等[11]指出中医认知疗法既包括语言疏导四步法,即擒、纵、切入、突破;也有行为疗法,如迂回佯攻行为开导法,既有对其错误认知进行归因,也有语之以其善、顺势利导的方法。

  《灵枢·本神》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中医强调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行,心理问题与气血不畅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中医导引术之五禽戏是对五种动物的模仿,其不单是身形步法的模仿,更多是对其状态的体会体知。具身认知强调认知由身体属性决定,认知的内容也由身体提供,认知、身体、环境是统一的整体。身体是认知的延展,即没有蝙蝠的身体就难以有对蝙蝠的认知,身体是人们感知世界的触角和边界[12]。心理适应不良者常局限于自己的身体,过分感知身体的变化,进而影响心理适应。中医导引术的练习使身体不再单单是自己的身体或人的身体,以动物的形态行走和呼吸,使自身的身体能够撑出一个空间,能以动物的形态关照自己的身体,从而改善不合理的认知。

  3 小结与展望

  中医关于心理适应有系统的理论架构和方法导引,本文诠释和整合中医心理育人理论和机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医导引术对医学生心理适应的整体设计和架构,全面阐析中医导引术的作用机制和原理,对沟通中医和心理适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桥梁。中医心理适应的“气滞观”“周遭性”“前瞻性”与其所倡导的“体知”“体用”深度切合具身认知的思维。“体知”这一名词早在汉代就已提出,《后汉书·律历志上·律准》曰:“光等不知,归阅旧藏,乃得其器,形制如房书,犹不能定其弦缓急,音不可书以晓人,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故史官能辨清浊者遂绝。”由体知到体用,再从体用到体知,古代中国智慧的心理观及适应观离不开对身体的关照和通达,而实践中的中医导引术对当代医学生的心理适应更有着显着的临床价值和实践价值。

  未来心理适应的中医研究需从实证层面进一步验证。席居哲等[13]认为心理韧性的探索路径为以人为中心模型、以变量为中心模型、时间路径模型和因素-过程模型。中医导引术对心理适应的作用机制、作用方式、作用人群也有待研究,同时其对心理适应的中介和调节变量、实现的路径和方法都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彦谷,张大均,刘广增,.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来自心理学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5):108-113+191.

  [2] 艾婷,肖泽梅,曹莹,.医学生适应的现状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6,23(2):26-30.

  [3] 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3.

  [4] 仲茂凤,黄雪强,魏燕燕,.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对心理健康干预的可行性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7,37(5):392-395.

  [5] Effron D A,Niedenthal P M,Gil S,et al.Embodied temporal perception of emotion.[J].Emotion,2006,6(1):1-9.

  [6] 彭越,邢若星,徐文艳,.“中医导引术”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5):443-444.

  [7] 石林,李睿.正念疗法:东西方心理健康实践的相遇和融合[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566-568+565.

  [8] 张云,刘宏娟.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46(4):335-338.

  [9] 薛灿灿.具身认知理论的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0] 赵瑛.医学院校大学新生角色适应和人际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4.

  [11] 陈嵘,秦竹,毕云,.中西医认知疗法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2007,25(7):1379-1382.

  [12]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13] 席居哲,左志宏,WU Wei.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26-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