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儿科医学论文范文,儿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研究

  • 投稿赵乾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635次
  • 评分4
  • 16
  • 0

何 凯 廖翠芳

广东省河源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 目的 讨论研究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川崎病的方法,为降低疾病误诊率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该院儿科20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分为A组与同期进行治疗的2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B组进行对比。对两组患儿进行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其实验室检查指标与典型川崎病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性川崎病体温高热持续时间一般为7~16 d;不完全性川崎病体温高热持续时间为3~1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皮疹、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及手足硬肿与完全性患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病率较高与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易造成误诊漏诊。经检查发现卡疤红斑及白细胞指数改变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相比有显著差异。早期进行完善的实验室各项检查可为诊断疾病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可将疾病误诊率降到最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早期诊断;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172-02

[作者简介] 何凯(1979.6-),男,湖北黄梅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小儿内科。

目前,川崎病患病人数较往年显著增加,成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病主要是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1]。该病多见于长时间高热,一般可达2周左右,体温在39度以上;全身出现斑疹、丘疹等皮疹;继而引发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损伤。该病患儿年龄多在5岁以下,患者中以男孩为主。该病对冠状动脉损伤较大,是引发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主要以急性期控制急性炎症、减轻冠状动脉损伤,缓解期抗凝、恢复各项检查指标为主。目前由于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人数显著增加,其早期症状及其他特征并未完全符合诊断为川崎病的临床标准,易造成误诊漏诊耽误患儿治疗。因此,对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早期临床特征及表现等进行观察分析能够显著降低疾病误诊率,提高患儿疾病治疗效率。该实验为研究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与典型川崎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等指标方面的差异,特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4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患儿40例,年龄2~4岁,平均年龄(3.3±1.4)岁。根据疾病分型将患儿分为A、B组。A组20例患儿为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男16例,女4例;年龄2~4岁,平均年龄(3.1±1.2)岁。B组20例患儿为典型川崎病患儿,男17例,女3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2±1.5岁)。两组患儿入院时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判断标准

根据2004年美国心脏协会公布的川崎病诊断指南[2]。内容包括:发热超过5 d;双侧眼球结膜充血;均有不同程度口腔及咽部充血、杨梅舌及口唇皴裂;早期发病时见四肢硬肿、红斑,恢复期间见四肢肢端膜状脱皮;全身可见多形性斑疹皮疹,但未见水疱或结痂;颈部淋巴结未化脓肿大。以上标准中满足4项即可诊断为典型性川崎病[3];满足2~3项可诊断为不完全性川崎病。

1.3 检查方法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病史询问并进行相关指标检查。对两组检查指标结果进行对比。检查内容包括是否有体温升高,皮疹及指趾端、肛门周围脱屑;颈部淋巴结触诊是否肿大;球结膜及口腔是否充血、口唇是否发生皴裂,四肢是否出现肿硬症状。相关检测包括血常规检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其实验室检查指标与典型川崎病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类临床症状人数比较

典型性川崎病体温高热持续时间一般为7~16 d,平均发热时间为(12±3.14)d;不完全性川崎病体温高热持续时间为3~11 d,均发热时间为(6±2.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04;P<0.05);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皮疹、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及手足硬肿与完全性患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5;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小儿川崎病患者人数较往年显著增加。由该病引发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病率已远超于风湿性心脏病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4-6]。有研究指出,目前不完全性川崎病患病人数占所有川崎病总人数约14%[7]。由于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因此在疾病早期较难做出诊断。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其症状不明显且无准确的判断指标,在临床诊断时极易出现误诊漏诊导致延误治疗。因此,全面把握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早期临床症状及特征并结合各项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共同对疾病进行判断是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的关键。

有研究指出[8],尽管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性川崎病患儿在发病年龄上无显著差异,但年龄较小患儿尤其以一岁以下患儿为主,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病率较典型性川崎病发病率明显较高。另外,该试验结果显示在临床症状方面,典型性川崎病患者在皮疹、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手足硬肿等方面人数均显著多于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在卡疤红斑人数上显著多于典型性患儿。另外,在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在2004年,AHA基于临床专家的一致意见,综合考虑川崎病及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存在一致的病理生理改变,提出一个把外周血WBC、CRP、PLT、ESR、Hb、ALT、ALB及尿WBC等八项相关实验室指标纳入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诊断程序中的临床诊断指南。但由于这些实验室指标均为非特异性,该指南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及应用。但此8项指标均为临床检验中常做项目,因此该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该研究观察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进而为降低疾病误诊率提供依据。其结果显示: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其实验室检查指标与典型川崎病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性川崎病体温高热持续时间一般为7~16 d;不完全性川崎病体温高热持续时间为3~1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皮疹、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及手足硬肿与完全性患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病率较高与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易造成误诊漏诊。经检查发现卡疤红斑及白细胞指数改变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进行完善的实验室各项检查可为诊断疾病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相一致[9]。结果中显示,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其各类炎性指标较完全性患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与川崎病相同,影响气早期诊断的主要原因是临床表现为完全出现。发病早期不能满足传统的、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AHA提出的不完全性川崎病诊断程序,可把以上8项实验室指标纳入不完全性川崎病诊断参考依据中来,有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另外,由于目前临床对于该病诊断尚无确切依据,一般多依靠疾病特征及过往经验进行判断且由于存在与该病症状相似的其他疾病,因此都对正确诊断疾病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未有明确原因导致的发热天数超过7 d患儿,则需考虑为不完全性川崎病可能[10]。由于年龄较小患儿尤其是婴幼儿临床症状不明显,对该类患儿应尽早完善各类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进行确诊。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该研究病例数不足,关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问题,还需更多循证医学研究进行共同探讨。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及治疗川崎病患儿过程中,需对疾病特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全面分析。早期完善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能够对诊断疾病提供科学、全面的依据,有助于降低疾病误诊率及漏诊率,对提高疾病治疗效率,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雅媛,钱小青,李娟,等.不完全川崎病53例临床分析[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11):1035-1037.

[2] 韩冬,杨作成.川崎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1(9):1367-1369.

[3] 吕亚清,宋绍雄,宋文奇,等.婴幼儿川崎病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3):308-310.

[4] 罗莉娜.小儿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8):1111-1112.

[5] 付培培,杜忠东,潘岳松,等.2002-2010 年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9):661-664.

[6] 肖吉群.不完全川崎病56例误诊分析及预防[J].临床误诊误治,2010, 23(2):34-39.

[7] 陈书琴,袁丹,陈玲玲,等.泸州市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99-100.

[8] 李永柏.不完全川崎病诊治进展[J].广东医学,2010,31(1):22-23.

[9] 刘玉玲,付四毛,李小琳,等.儿童川崎病100例临床特征及随访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11(6):446-449.

[10] 刘芳.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1(3):1617-1618.

(收稿日期: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