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英语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特征

  • 投稿老猪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637次
  • 评分4
  • 24
  • 0

王素颖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语言顺应理论的提出者是Verschueren,他在《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了这个全新的语用学研究理论。语码转换指的是说话者根据实际语境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有三种: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以及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本文探讨了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特征,指出教师话语和语境的顺应可以使语言输入更加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顺应理论;语码转换;高校英语课堂教学;顺应性模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3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68—02

收稿日期:2014—10—19

作者简介:王素颖(1990— ),女,山东潍坊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这一术语自从20世纪50年代首次被使用以来,日益成为各个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社会语言学家用语码来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我们可以从顺应理论的视角对语码转换进行很好的阐释。Verschueren于1999年指出语言具有两种特性:综观性和顺应性。首先,综观性是顺应论的总的指导思想,它在宏观上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了综合性观照,在微观上又对语言的选择和顺应进行了全面性考察。其次,顺应性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即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地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很多语言使用现象都可以从顺应理论中找到满意的解释。英语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转换,教师为了调整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常常在课堂上选择和转换不同的语码,使用中英混杂的语言。本文详细分析了英语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特征,进一步解释了基于顺应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一、顺应论

Verschueren在其《语义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了顺应理论,这一理论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从顺应的视角出发,语言使用被看作是发话人与受话人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选择既在语言结构层面发生,也在策略层面上展开,即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顺应。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一)变异性。是指语言选择的范围是变动的,它体现为语言具有动态性特征,蕴含着语言使用的不确定性,为顺应提供了可能。

(二)商讨性。是指语言的所有选择都不是机械地做出的,不是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完成的。

(三)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从一系列不确定的可能性中选择可协商的语言和策略,灵活变通,以达到交际所需要的目的。

这三个特征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和整个语用学对象有密切关联的特征。但这三个概念并不处于同一层次上,因为语言只有具备了变异性和商讨性,其顺应性才成为可能。所以,选择是出发点,变异是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商讨是手段与策略,顺应则是目的和归宿。正是因为有这三个特征,人类才可以不断地进行语言的选择。为了使交际达到更好的效果,英语教师在不同语码中进行选择和转换,以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特征

(一)顺应语言现实。语言现实是指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的特征。由于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当某个概念是某种文化的产物,只存在于这种语言中,而用另一种语言很难解释清楚时,往往就会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例如,教师在讲解“On the New Year’s eve,most Chinese people put the 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happiness’ upside down and paste it on walls and doors of the furniture to mean ‘happiness has come’”这个句子时,学生很可能会一头雾水。因为英语很难表达清楚汉语中特有的谐音文化,如“倒”和“到”,这时教师往往会明智地进行语码转换,即用汉语来表达:“在除夕之夜,多数中国家庭会把‘福’字倒贴在墙上和家具的门上,意思是‘福到了’。”

再比如,当教师讲解“She is a dragon”时,学生肯定会理解为“她是女中豪杰”。因为中国人素以“龙的传人”自称,把“龙”比喻为“才能优异的人”。类似的成语还有卧虎藏龙、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所以,教师在这时候一定要进行语码转换,用汉语进行讲解:“在西方,dragon是罪恶、邪恶的象征,比如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说这个女人很凶狠,令人讨厌。”这样的语码转换避免了用英语表达信息时可能产生的歧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

(二)顺应社会规约。社会规约是指某个社会中被绝大多数成员认为是符合常规的、能够被接受的行为和思想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社会属性,我们的语言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文化、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是文明的象征,教师的言语行为更应当符合社会规约。

当教师在讲解社会禁忌语时,往往都会采取语码转换的策略。例如,在中国,受五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性”是一个绝对禁忌的话题,所以,在课堂中讲解该词时,教师总是习惯用英语“make love”来表达。这样的语码转换既避免了中国人提到“性”时的羞涩感,也可以在相应的教学语境下对学生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回答。这样做既顺应了社会规约,避免了尴尬,又达到了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目的。再比如,教师课间看到小明同学去上厕所了,但上课铃响起的时候,小明还没有坐到教室里,教师就会问他同桌:“小明还在WC吗?”WC,即Water Closet(厕所)。为了不出现社会性尴尬,教师在公开场合下常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比较隐晦,容易令人接受。

(三)顺应教师与学生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想通过巧妙的谈话策略构建既权威又平等的身份地位,一方面,教师要突显自己的教师身份和权威地位,赢得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表现出自己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而语码转换就可以有效地满足教师与学生亲近的心理需求。

网络流行语中就有很多中英文混合的语码转换现象,而学生都特别追逐时尚个性的网络流行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你们out了!”“你们今天一定要hold住!”“祝你们假期玩得high一点!”“今天下课后记得call我!”“I服了you!”“你在睡觉ing?”“你们和前后桌PK一下。”“你们再不努力学习,我就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这些流行语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疲劳,激起学生的愉悦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交际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加大外语输入,但也不必追求形式上的全英授课,应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正确对待语码。课堂中的语码转换是教师顺应教学语境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因此,语码转换应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认知和交际策略而得到重视,教师应该增强语码转换意识,顺应课堂交际的实际需要,适时、动态地使用英汉两种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语码转换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J.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New York,Sydney,and Auckland:Arnold,1999.

[2]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

[3]刘永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码转换功能的个案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0).

[4]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5]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