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水工程的文化意蕴与价值分析

  • 投稿狂奔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53次
  • 评分4
  • 73
  • 0

刘春田1,马运军2

(1.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98;2.南京市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工程是现代水利发展之本,文化是现代水利发展之魂,水工程是水文化的重要载体。都江堰、灵渠、三峡工程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凝聚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知识、智慧和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时代精神价值和先进文化理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水工程;水文化;文化意蕴;价值

中图分类号:TV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134—02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简介:刘春田(1974— ),男,山东枣庄人。河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

马运军(1974— ),女,山东滕州人。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伦理学。

一、顺应自然规律

对人水关系的认识是治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华夏民族早在古代就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种理念贯穿于历代的治水实践。“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去利用自然,使之符合人类的需要。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将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融规律性与目的性于一体,向人类演绎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以李冰父子为代表的治水先贤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参天地之造化”,因地制水,遵循天地大道的运行法则,完成了都江堰的设计与建造。李冰结合地形与水势特征,提出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思想,“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治水方案,“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深淘滩、低作堰”的治堰准则,“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的设置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地势、河流弯道和水流趋势,达到了引水灌溉、分洪减灾、排沙放淤的综合功效。

二、体现求实作风

水工程对数据的精度要求高,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所采集的每一个数据、所提出的每一个方案都要建立在认真调查、精确测量的基础上。禹的父亲鲧在治理洪灾时,没有经过深入调查和系统规划,继续沿用先人共工氏的治水方法,以堵为主,取土石,筑围堤,意图通过单纯的防御抵抗洪水。但是,由于洪水水量大,冲击力强,堤坝屡被冲毁。尽管鲧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财力,洪水却依然肆虐,老百姓依然饱受灾难。后来,大禹手持测量工具,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测度地形,规划水道,经过13年的治理,终于消除了洪水泛滥的灾祸,完成了父亲的未竟之业。王景治理黄河时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表里结合,标本兼治,最终治河成功。王景的治河办法和经验也为历代治河者所推崇和效法。

三、展示创造智慧

每一项水工程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的灵渠,充分展示了人类的创造智慧。灵渠南渠河道的一些地段滩陡、流急、水浅,船只航行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史禄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建设陡门,从而把渠道划分为若干段。为便于船只航行,在陡门上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过往船只便能顺利航行。灵渠最多时有陡门36座,因此,又有“陡河”之称。灵渠上的陡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惊世之作,对世界水利航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灵渠北渠虽然不长,选线定位却颇具科学性。如果利用湘江故道直接开挖,则船只会因为坡降太大无法行驶,而且还会影响到铧嘴的分水效果,于是,史禄等人故意将北渠挖得蜿蜒曲折,在原来仅两千米长的地段上挖出了4千米的渠道,这样水流变缓,水位上升,船只就可以自由通行了。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四、传承治水精神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但历史上的黄河却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对黄河的治理。从大禹开始,治理黄河、防止黄河泛滥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加固黄河堤岸,逐渐形成治理黄河的制度。在汉代,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汉景帝、汉武帝还曾亲临黄河,督促治理。唐朝时,曾有铸造铁牛镇“水妖”,以保黄河平安之事。到了明朝,黄河也曾多次决口泛滥,潘季驯在历时12年治理黄河的过程之中,提出了“束水攻沙”理论,一改过去传统的疏浚方法,以水治沙,充分利用水流自身的巨大冲击力来冲刷积沙,这不仅在当时的治河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也为后世治理黄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清朝时期,康熙多次详细考察黄河和运河,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治水工作的开展。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专门负责黄河重点枢纽及两岸堤防河道的管理、维修、加固,编制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现了黄河安澜。

五、展现水利科技

水工程是科技成果的展示。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项科技含量极高的工程。在三峡工程勘测、规划、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科技发挥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适应长江河段地质与水文条件的需要,在吸收了葛洲坝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河流辩证法的原则,以泄洪设施为主体,将电站和通航设计为“一体两翼”。由于面临施工过程水流控制技术复杂、保证施工期安全通航等一系列难题,在施工导流方面,三峡工程精心制订了“三期导流、明渠通航、围堰挡水发电”的施工方案。低于4万m3/s的流量通过导流明渠安全通行;超过4万m3/s的流量则改由临时船闸通过,成功地实现了施工期长江航运的畅通。为防止地震等灾难性破坏,三峡工程的坝址选择在地质稳定区,采取了高标准的抗震设计,即使遭遇最恶劣的情况,也不会受到严重破坏。同时,还建设了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该系统已确定108个专业监测点,1689个群测群防点,能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地质灾害并制订应急预案。监测表明,三峡工程蓄水以来,库岸稳定状况总体良好。

六、凸显管理文明

工程建设离不开管理,重大水工程的成功建设凸显着管理文明。在小浪底工程建设过程中,小浪底人在施工和管理中认真学习外国同行的优点,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精神境界。小浪底人按照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规定,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管人、管事;实行量化考核,完善分配机制,激发员工的敬业心、责任感;实施动态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层和作风优良的作业层队伍,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内容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做到精、严、细、实,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小浪底人的管理理念和精神风貌赢得了外方人员的尊重和敬佩。小浪底人以自己的行为和精神树立了中国水利人的良好形象,也为中国水利树立了现代化施工和管理的样板。

七、彰显文化品位

水工程是水文化的载体。现代水利建设尤其注重挖掘水工程中的历史内涵和风格特色,提升水工程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形成了水工程、水文化、水环境的和谐统一。南京的三汊河口闸采用“双孔护镜门”的造型设计,首创亚洲“双孔护镜门”方案,造型独特,视觉丰富,是水利工程设计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成功地将水利功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体现了城市水利建设的新理念。黄河水利委员会把水文化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之中,在黄河堤防建设中揉进了黄河工程修建的历史、抗洪抢险的壮举以及英雄模范的事迹等文化要素,以特有的人文景观向人们展示了黄河文化。江都水利枢纽、泰州引江河水利枢纽、淮安水利枢纽等都以水工程建设为载体,以水文化发展为动力,在彰显水利人精神、挖掘水工程内涵、提升水文化品位等方面成效显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宗新,靳怀堾,尉天骄.中华水文化概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2]尉天骄.当代中国水利事业中的文化精神[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

[3]顾学明,李宗新.试论水文化的主要功能[J].水利发展研究,2010(2).

[4]肖帆,阳本富,彭述明.造化与传承——都江堰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因[J].中国水利,2004(18).

[5]江滔.三峡工程中的水文化[N].人民长江报,200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