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结构视角下的大学学风研究报告

  • 投稿南瓜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60次
  • 评分4
  • 98
  • 0

李奇 王林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大课题“我国高等学校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09AC-3。

收稿日期:2014-03-30

作者简介:李奇(1962- ),男,安徽合肥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治理、本科教学评估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王林(1982- ),女,四川广元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摘要:结构视角下的学风研究的主要发现显示,明日之星大学的学风现状可以大致归因于六大主题,包括其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学生评教,学习环境,学术诚信以及它对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的诠释方式。每个主题的分析与讨论都涉及到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各个主题的分析与讨论都是以明日之星大学的结构控制系统为基础,主要包括它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而不是它的社会控制系统,如信念、态度、传统和价值观等隐性要素。在此基础上,研究报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学风;风气;教学;大学制度;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3-0096-07

学风研究是组织风气研究的一种,主要理论来源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1]。因此,大学的学风研究一般是以大学组织成员对其学术环境的共同感受为基础,即对大学的学术性政策、实践、过程和行为的共同感受和认识为基础[2][3][4][5],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即通过感知视角进行研究,本研究也是如此。考虑到问卷调查的结果大多反映的是学风的现状,背后的原因知之甚少,本研究报告以问卷调查的主要发现为起点,通过结构视角来深度阐释学风问题背后的结构性的制度问题。

一、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所谓的结构视角,就是把大学组织及其社会关系放在组织结构中进行研究[6]。结构视角的主要理论来源于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按此理论,大学内部活动受到两种控制系统的调节:结构控制系统和社会控制系统[7]。结构控制系统是纵向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组织的结构和规章制度;社会控制系统是横向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共同的信念、态度、传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要素。结构视角下的学风研究,就是以结构控制系统为抓手,把学风与组织制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根据结构组织的理论,大学和工厂一样,它通过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来提高绩效,实现目标,追寻卓越这一组织伦理,因而需要规则、角色、目标、政策、技术和适宜的环境;如果结构失灵,大学就会出现问题,而组织重构则可以解决问题。在结构视角下,大学领导的任务就是使大学的组织结构与任务、技术和环境协调起来[8]。

在上述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本研究报告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为起点,通过结构视角深度地阐释明日之星大学(化名,系华北地区一所市属重点大学,以下简称“明大”)的学风现状,通过焦点访谈、实物分析和非参与式观察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访谈分为关键人物焦点访谈,对象包括分管大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个人访谈,对象包括一线的师生;小组焦点访谈,对象包括各学院的团支部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所有的访谈对象都是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而挑选的。实物分析涉及明大的校内规章制度、统计数据和文书档案,观察点包括课堂和校园。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数据进行了声像和文字转换,随后进行编码和主题分析,并通过差异评估法[9]对比和分析了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差距,深度阐释了学风问题背后的结构性的制度问题,继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明大的学风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明大的生源质量总体上是不错的,但学生对明大和自己所在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学生的课业学习投入不足;学生在各类科研活动中的参与度很低;学生参与娱乐、体育活动的比例很高,但参与志愿服务、勤工助学以及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的比例都偏低;师生互动交流的频率很低;学生与辅导员的互动交流频率也偏低,学生倾向于同辈互动;学生在课业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入学后,学生认为自己的外语和写作能力明显下降,认为自己发展最慢或者不升反降的三项能力是身体素质、职业规划和领导能力;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尚可,但对学风和住宿管理的现状满意度较低。基于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本研究报告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明大学风现状背后的的结构性的制度成因是什么?第二、明大可以采取哪些预防和应对之策?

三、结构视角下的主题分析与讨论

结构视角下的学风研究的主要发现显示,明大的学风现状可以大致归因于以下六大主题,包括明大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学生评教、学习环境、学术诚信和明大对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的诠释方式。各个主题的具体分析与讨论表述如下。

(一)办学理念:办学制度的内涵

明大位于华北地区,是以电子信息等学科为特色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生总数在10500人左右。和其他大学一样,明大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有校训、新大学精神、学校的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有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制度,形成了系列性的校内政策文本。这些政策传递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挥了规范性的作用。实物分析的结果显示,在陈述性、关系性和态度性的内容方面[10],这套规章制度至少传递了下列涵义。

李奇王林:结构视角下的大学学风研究报告第一,陈述性内容,指事实性的内容。在此方面,明大形成了一套规章制度,它传递了学校的期望和要求,即师生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顶层设计的属性使它具有权威性。但由于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活动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奉献精神的影响,这套规章制度的有效性还有待证明。另外,由于这套制度缺失人才培养的一些核心内容,包括明大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什么,本科生的学习和发展的结果预期是什么,怎样评判预期的完成情况,资源是如何与人才培养的实践配套的等陈述性内容,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显得不足。

第二,关系性内容,指能表达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受者的相对地位、说明双方权责关系的内容。在此方面,明大的规章制度凸显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模式,具有管理本位的特征。以《明日之星大学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为例,它在第二条中规定:“教师有义务服从学校及所在单位的教学安排,接受并认真执行各项教学任务”,既然规范说明了义务,为什么对相应的权利不予说明呢?同样,第三条规定:“根据教学需要,教务处或教师所在教学单位组织检查或抽查教师教案(或讲稿)时,教师要积极配合。”其中的关系性内容可以解读如下:教务处和教学单位拥有管理权,有合理怀疑的权力,教师必须认可并服从。换句话说,在管理权面前,教师的专业权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关系性内容在规章制度中比比皆是。

第三,态度性内容,指传递情感和态度的内容。在此方面,贯彻和落实教育部的要求成为明大制定规章制度的一个初衷,以《明日之星大学(筹)本科课程考试管理规定》为例,它在第一条中写道: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部“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的精神和原则,进一步规范考试管理,保证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考试成绩的可靠、可信,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定。”这一特点隐含的是以任务为导向的态度性内容,与“以人为本”和“以学习为中心”的应然原则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二)教学范式:学习范式的一面镜子

教学范式和学习范式是本科教学的两种模式,二者各有特点。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10],在教学范式中,教学的使命是传授知识;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师生的质量、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教学结构呈现的是独立的专业和院系、结构化的课程等特点;知识是客观的,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等待知识注入的容器;高校采用科层治理模式。在学习范式中,教学的使命是创建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并建构知识;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学习结果预期的完成情况等因素;教学组织呈现跨专业和跨院系的特点;知识是由学习者发现和建构的、受个人经验的影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高校采用共同治理的模式,教师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

基于教学范式和学习范式的系统特征,明大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大多是教学范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学使命和目的方面,明大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更像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中,学校在接受教学任务、备课、授课、辅导、答疑、作业、课程设计和考核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对教材、考务以及学生评教等事宜也做了详细规定。诚然,规范是必要的,但考虑到教学只是促成学习和发展的手段,学校更需大力营造包容性的学习环境,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在此方面,学校的教学服务是不够的,且产生了不良的结果。例如,在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毕业的625人中,结业率高达7.68%,即有48人修完了所有课程,但却没有达到学业标准,这和学习环境的支持力度不能说没有关系。

其二,教学理念方面,明大主要还是以教学为中心。学生大多是听众,多数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互动。根据学生处期中教学检查的结果,在139节课中,有28%的课堂学生群体一次也没有回答过老师的提问。另外,在一节课里,学生群体回答老师的问题平均为4次,大多数课堂是2次,仅9%的课堂达到10次以上。另外,在35%的课堂中,没有学生单独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学督导工作简报》在2010年第2期和2011年第1期指出,部分教师还没有形成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互动、启发学生思维的意识,在授课中不关注学生的反映。教务处期中教学检查结果显示,70.9%的教师偶尔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19.8%的教师从未安排过学生分组讨论。同时,学校主要是通过学科竞赛、科技竞赛、课外科技节等活动形式来促进探究式的学习,参与者主要是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意味着多数学生无缘于这样的学习机会。

其三,角色定位方面,校内的个人和组织通常是各司其职,其职责边界一般是固化的。教师担当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他们一般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其进行甄别。在接受我们访谈的14位教师中,有教师说“现在(上课)还是满堂灌,学生不爱听”。班主任和辅导员通常担当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在我们召开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焦点座谈会上,一个频繁重复的主题是:“我们都认为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适合到大学学习。”校领导担当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固化的边界为创建一体化的学习环境增添了困难。

(三)质量保障: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差距

教学质量保障方面,明大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学校在课程、教学和教材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包括《明大本科课程评估方案》、《明大本科教材质量评估办法》、《明大实习教学质量标准》、《明大实验教学质量标准》、《明大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测标准》等标准。同时,学校还施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可以说,干部听课制度和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有助于各级领导了解教学一线的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学生评教制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的心田播下教育民主精神的种子,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教学督导制度将教学检查、监督、评价、指导、激励机制引入教学管理活动,在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学校的几个职能部门开始积极配合。在以往的期中教学检查中,教务处往往是组织和参与监控活动的唯一的职能处室,但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处也积极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学生处和教务处的积极合作,为建构一体化的学习环境,综合治理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发挥了协同的作用。

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一种方法,学生评教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根据明大《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第六条的规定,教师职务聘任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其中,“学生评教效果较差、按学校规定的程序核查报经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情况属实的教师,不得聘任教师职务。”根据我们焦点访谈的结果,教师和辅导员对此不太认同。访谈中,有教师说:当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学时,就去评教,有什么意义啊?!有辅导员说:学生评教已经使得很多老师不敢管学生。还有辅导员反映说,有些教师坚决不同意让没去上课的学生参与评教。与此相反,一位校级主管领导对“一票否决制”非常认同,他在访谈中说:我们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敢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恰恰是水平高的老师,他们是不怕学生评教的,而害怕被评的,往往是教学质量还有这样那样问题的教师。可以说,学生评教和其他校内质量保障的做法基本上体现了科层管理模式的特点。

(四)学习环境:失衡的挑战与支持

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优良的学风,是大学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追求的目标。为此,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大所在城市的教委制定了《转发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等文件的通知》。在此基础上,明大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包括《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本科课程考试管理规定》(修订),《学生考试须知》,《违规行为认定的规定》,《学生缓考规定》,《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课表管理规定》,《班主任工作规范(试行)》,《辅导员工作规范(试行)》等规范学习环境的规章制度,展示了高度负责的态度。

尽管如此,明大的考风仍然不尽人意,考试作弊和考场违纪的现象屡禁不止。2010-2011年,57名学生因考试作弊或违纪而受到处分。根据《学生处学生违纪情况统计表》的数据,全校学生中因为考试作弊或考场违纪而受到处分的比例大多不超过0.2%,但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承认“经常”和“偶尔”考试作弊或违纪的样本学生各占1.8%和7.8%。考虑到自我报告的比例一般都低于实际的比例,明大的实际人数可能更多。这也表明,在以管理带动考风建设的环境中,下发红头文件确实可以彰显学校和政府的态度和决心,但对解决学风问题效果有限。要切实解决问题,大学必须了解学习环境中的具体问题,找出背后的原因。结构视角下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明大学生考试作弊和考场违纪行为的背后,下列原因是主要的推手。

其一,随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增长,部分新生的学业准备度有所下降。根据理学院的一份调研报告,“理学院有些专业学生基础差、二本贴线进校,特别是数理基础较差。”计算机学院也是如此,学生高考成绩仅400多分,数学、外语不及格的不在少数。一位接受我们访谈的教师说:“我们把这样的学生招进来,这是现实问题,但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我们高校的教育体系仍然拒绝改变”。另一位老师说:“(学生)先天基础不足。我上课时就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少讲理论。”一位辅导员说:“我们都认为有些学生不适合到大学来学习,大学需要非常自主的学习,我觉得他们不适合大学的环境,或者说咱们高校还没有完全和学生接轨,学生发生了变化,咱们还是原来的样子,老师该上课就上课,上完课就走了,结果学生听不懂。”因而,如何帮助学生补缺补差,鼓励他们迎头赶上,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其二,在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型过程中,有些学生不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在学生违纪的档案中,一位在补考中作弊的学生反省道:“由于‘工程制图’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我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其他课程有明显的不同。……经过半年的时间,我还是没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至于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不及格。”另外,在作弊学生的检讨中,有6位学生表示:大一、大二学习松懈,到大二、大三认识到学业的重要性、希望好好学习的时候,但因前期学习基础没打牢,学习倍感吃力,跟不上了,最终选择考试作弊。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成功转型,使他们顺利进入大学的学习状态,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二。

其三,学生有好好学习的愿望,但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位接受我们访谈的班主任说:“昨天我班学生给我发短信说:你说的我全明白,我也知道我应该好好学习,我将来的责任很大,男孩子嘛要养家,但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我就是想玩游戏,就是克制不住。”一位参与访谈的学生说:“我讨厌自己这种(状态)。大一上学期考试的时候就想着,下学期别这样(懒散了)。想了白想,下学期还这样。大二上学期也是想着这学期好好学。(现在)还是这样。稍微有点改变,上课听讲,上自习去,但坚持一段时间又不行了。”因而,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三。

总之,面对学习环境的变化,明大的学习支持力度并没有与时俱进。具体来说,针对学生的学业准备度有所下降的现状,明大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部门,以便系统地组织、协调和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一些教师虽然调整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但给人的印象是变相的降低标准,结果是一些学生仍然听不懂。另外,现有的校内规章没有具体要求教师预留办公时间,定期与学生互动。在认知、行为管理和时间管理等能力的发展方面,一些学生显然还没有完成阶段发展任务。

(五)学术诚信:管理问题还是专业问题

根据明大“学生处学生违纪情况统计表”的记录,学生因考试作弊和考场违纪而受到处分的比例大多不超过0.2%(详见表1)。相关的文书档案显示,在2010-2011年,57名学生因考试作弊和考场违纪而受到处分,其中25件的形式是夹带,10件是没有清理干净桌面和抽屉及座位周围的物件。2010-2011年学生处的一项期中教学检查结果显示,61.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作业中存在抄袭现象,2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实验报告“套用抄袭情况较多”。

实物分析以及访谈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明大部分学生考试作弊和考场违纪主要有下列几个原因。

其一,监考不严。2010-2011年,17位因考试作弊和考场违规而受到处分的学生在检讨中写道:自己是抱着侥幸心理上考场的。他们认为老师监考不严,自己作弊不会被抓。事实上,辅导员们也认为,很多老师监考不严。在辅导员的座谈会上,一位辅导员说:“(考试)明明有学生在作弊、在交头接耳,但监考老师不管,……(因为)责任太重,一旦(学生被)认定作弊之后,(处理)手续特别繁琐,监考老师要承担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尤其遇到学生较真的话,如果老师的证据没有保留好,就会扯皮,甚至打官司,这就造成监考老师普遍的畏惧心理。期末考试中很多老师就不敢管”。还有两位辅导员表示,他们一旦发现学生作弊就直接没收试卷,让学生离开考场,事后再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做其思想政治工作。但他们很担心这样的处理方式被学生举报。部分监考教师要么不敢管,要么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作弊的学生。

其二,旷课和不认真学习。2010-2011年学生违纪档案显示,11位因考试作弊受到处分的学生在检讨中写道:平时不学习,上课不学习,下课不复习,这是考试作弊的主要原因。他们因为不认真学习而难以完成作业,又因为必须完成作业而不得不抄袭。而对待作业中的抄袭现象,教师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访谈中,有5名教师这样说,老师不要跟学生较劲,老师改变不了学生。一位教师说:“我的期望就是(学生)上课能听讲,睡觉别说话,课堂相对还比较安静,有几个人听你讲,我就已经知足了。我没什么高要求。” 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也表现为容忍学生旷课。由于旷课,有学生甚至不知道教师已经在课上宣布考卷后附有公式表,结果因考试作弊而受到处分。

其三,反刍性的考试。在2010-2011年57件学生考试违纪档案中,25件考试作弊的形式是夹带,10件是没有清理干净桌面、抽屉及座位周围的物件。一位作弊的学生在检讨中写道:“我这次作弊的原因是,考试有四十分的题都在书上……”,另一位学生写道:“考试有原文默写这一题项,……自己将以前在课上的默写练习纸条带进了考场。”也就是说,考试作弊与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反刍性的考试客观上增强了考试作弊的诱惑性。

其四,学术规范教育的不足。从课程的结构来看,明大的学术诚信课程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够的。根据明大《2010级本科培养计划》,在全校的课程设置中,仅有2个专业开设了与学术规范有关的专业必修课;2011-2012年第一学期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只开设了三门相关的课程。考虑到明大是一所以电子信息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了解和遵守学术规范对它的人才培养应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术诚信既是管理问题,也是专业问题。就前者而言,明大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展现了高度负责的管理态度。就后者而言,明大的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作弊行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一些教师习惯于“知识搬运工”的角色,一些教师在课堂管理和学习评价方面忽视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现象说明,在角色意识、角色素养以及专业认同等方面,上述教师面临着专业发展的任务,这是明大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六)精英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升级换代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升级换代的问题。作为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明大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一方面,它需要加强精英教育,以实现办学目标,即全国同类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另一方面,它也必须直面大众化阶段的环境现状,直面部分新生的学业准备度有所下降的现实。

总的来说,明大的精英教育取向是明显的。学校制定了《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鼓励各个学院主办或承办各类竞赛活动,建立了国家级、市级、校级、院级四级学科竞赛体系;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并明确规定,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同时还建立了市、校两级的创新计划项目;制定了《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基金管理办法》,为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为了有效地开展各项竞赛和创新活动,学校建立了指导教师和本科生导师制度以及指导教师奖励制度,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另外,学校还制定了获奖学生奖励制度以及创新与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在组织结构方面,学校成立了校领导牵头的本科生基金顾问委员会和学科竞赛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大学生创新计划”校级领导小组和院系工作小组。为了保障学生创新计划的落实,学校要求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各实验教学中心、本科教学实验室以及图书馆要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一些科研创新活动不仅获得了国家级、世界级比赛的大奖,而且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对比之下,明大的大众教育的基础结构显得薄弱。面对部分新生学业准备度有所下降的趋势,学校并没有一个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专职部门。尽管有些院系提供了诸如“一帮一”、“党员小课堂”等形式的服务,但这些服务往往缺乏常规性的特点,而且不是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得到。同样,教师也面临如何获得亟需的教学支持问题。由于缺少支持,不少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期望值都比较低,有辅导员很悲观地说:“我观察了很多年,发现很多学生(经过)大学四年后没有变化,到底通过我们的教育能改变多少呢?我觉得极少极少。”

四、结论与建议

结构视角下的学风研究的结果显示,明大的学风现状可以大致归因于六大主题,即明大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学生评教、学习环境、学术诚信以及明大对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的诠释。

办学理念方面,明大的结构控制系统至少传递了三层涵义:陈述性内容传递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期望和要求,但缺失人才培养的一些核心内容,还缺失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奉献的陈述性内容。关系性内容方面,面对各级行政管理权,教师的专业权威还处于从属的位置,凸显了管理本位的特点。态度性内容彰显了任务导向的价值取向,与“以人为本”以及“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形成了较大反差。毋庸讳言,上述内容特点与现代大学制度的通行做法形成了反差。因此,如何更新上述内容,使之符合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以达到改进学风的目的,这是明大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教学范式仍然处于主导的位置。教学更像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听众,师生之间很少进行互动。虽然明大的教学环境也有学习范式的某些特征,包括导师制、帮扶活动、科研竞赛和创新活动,但由于这些活动大多采用的是竞争性的选拔机制,受益者主要是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因此,学校的当务之急是了解师生们的期望和需要,特别是学习成绩相对滞后的那部分学生的期望和需要,找出差距进行弥合,激发师生们的参与热情,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特点的强大的学习环境,达到不断改进学风的目的。

教学质量保障方面,明大的各级领导展现了强烈的质量意识,校内几个职能部门之间正在形成合力。与此同时,在学生评教的目的方面,校领导和普通教师之间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和辅导员并没有否定学生评教的必要性,他们对“一票否决制”表达了质疑和不太认同的态度,即完全以学生评教的结果来决定教师晋升的机会和教学质量的优劣是不足取的;而校内政策和校级领导的态度则比较严厉,校领导认为好教师是不怕学生评价的。显然,“一票否决制”说明学校重视教学质量的保障,也说明校领导的管理权明显大于教师和辅导员的专业权威。但如果“一票否决制”与同行评价结合起来,与改进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评估联动起来,它就可能达到保障和改进的双重功效,而改进教学质量也应该是校内教学评价的终极目的。

学习环境方面,明大缺乏一定的支持性和包容性。支持性指的是明大应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补缺补差,鼓励他们迎头赶上;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和态度,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开展大学生发展活动,增强学生在时间管理、行为管理和情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供一体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包容性意味着明大应该正视、容忍和公平地对待差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一线的教师和辅导员不应该通过降低期望和标准来体现包容性,而应该通过创建挑战和支持相平衡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成功地迎接挑战。过度的挑战会造成焦虑和防卫心理,过度的支持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11],鼓励师生之间的接触,鼓励主体性的学习,鼓励及时的信息反馈,鼓励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12],这些最佳的教学实践原则应该用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和改进。目前,明大可以优先建立本科生的学习和发展中心,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生发展活动,鼓励学生的参与,达到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学术诚信方面,明大部分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教师监考不严,学生学习懈怠,反刍式的考试和学术规范教育的不足,但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以教师监考不严为例,由于部分学生的学业准备度确实不够,其中有的学生就把考试作弊视为一条出路,对他们来说,补偿式或发展式的教育就应该是亟需的学习支持,是标本兼治的良方。其次,面对作业中的抄袭现象,一些教师采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此状况下,改变教师的专业态度显然是必要的。再次,由于处理考试作弊的手续特别繁琐,且个人责任重大,一些教师不愿严格监考,面对这一困境,简化管理手续、减轻教师的个人责任应该是管理者的选项。

大众化阶段的教育实践方面,明大高度重视精英教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导师、资金、奖励、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得到了有力支持,有的学生在国际大赛中还获得了大奖。对比之下,学业准备度欠佳的学生获得的学习支持还是不够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本地的生源,是扩招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按照明大所在城市的教育发展战略,明大本地生源的比例还将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说,学生对学习支持的需求在未来可能继续增长。因此,明大需要系统地整合资源,把招办、迎新办、学术指导办公室、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大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心和学术院系等部门纳入全校的学习支持系统,创建强大的一体化的学习环境,丰富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的内涵,实现明大的办学使命和目标。

参考文献

[1]Peterson, M.W. & Spencer, M.G. Understanding Academic Culture and Climate [J].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1990, 17(4): 3-18.

[2]Ostroff, C., et a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Climate [M]// Borman, W.C.et al.(ed.) Handbook of Psychology: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2003: 565-593.

[3]Schneider, B.& Reichers, A.E. On the Etiology of Climates[J]. Personnel Psychology, 1983, 36(1):19-39.

[4]Schneider, B., et al.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ulture [M]// Zedeck, S. (ed.) APA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 1.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the Organization. Washington, DC: Am. Psychol. Assoc., 2011: 373-414.

[5]Schneider, B., et al.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ulture [J]. Annu. Rev. Psychol. 2013(64):361–388.

[6]Pfeffer, J.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Structural Perspectives o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4): 789-803.

[7]Birnbaum, R. How Colleges Work: The Cybernetic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8: 182.

[8]Bolman, L.G. & Deal, T.E. Reframing Organizations: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M].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7.

[9]Worthen, B.R., et al. 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M]. 2nd ed.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1997.

[10]Feinberg, W.& Soltis, J.F. School and Society[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4.

[11]Evans, N.J.et al.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8.

[12]Chickering, A.W. & Gamson, Z.F.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 AAHE Bulletin, 1987, 39(7): 3-7.

(责任编辑 张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