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以兰州地区高校为例

  • 投稿葡萄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741次
  • 评分4
  • 56
  • 0

卫中亮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在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事关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文章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以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2-03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维度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进行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不仅是其作为未来合格媒介公民的公共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的刺激作用之下,受者所产生的有关媒介的各种心理变化及其结果,其实就是个体如何处理与媒介的关系,表现为个体对媒介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

就大学生某一时点的媒介素养来看,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维度:一是接触媒介,表现为对媒介的选择和接触倾向,以及选择、接触的能力;二是认识理解媒介,表现为对媒介及其信息的知晓、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媒介知识;三是评估媒介,表现为对媒介提出质疑和批判,以及与受者原有的需要、态度相比较产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新的媒介态度或巩固旧的媒介态度,最终凝结为价值观、道德观等个性心理;四是使用媒介,表现为对媒介的应用能力(包括创造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能力等)和媒介习惯,以及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反馈能力和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媒介意志。这四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本文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兰州地区的6所高校(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治学院和兰州商学院)的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20份,有效问卷683份,有效回收率为94.9%。

二、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接触情况

从表1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或手机)的接触率非常高,几乎是100%。大学生接触短信、飞信的比例是99%,接触网络(QQ)的比例也是99%。二是大学生对新媒体D1接触存在一些差异,接触性最高的是手机短信、飞信(99%)和网络QQ等即时交流工具(99%),处于中等接触性的是门户网站和微博,比例分别是65%和66%,接触较少的是电子邮件、BBS和网络电影电视,接触最少的是网络报告或手机报(经常接触率仅为11%)。三是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社交需要处于优势地位,通过短信、飞信、QQ等即时交流工具、微博等新媒体达到与他人交往目的的人数都接近或超过三分之二。

从接触的新媒体信息内容来看,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信息内容依次集中在:人际交流(54%)、休闲娱乐(52%)、关注社会(39%)、生活健康(35%)、时政新闻(21%)、专业学习(19%)。可见,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为满足专业学习需要的媒体选择较少,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任务不一致。

(二)对新媒体的认识理解情况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新媒体是现实生活中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89%),承担着社会舆论监督的功能(76%),同时具有娱乐功能(52%)和文化传承(49%)功能。可见,大学生对新媒体认识和理解比较全面、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就其负面影响来看,大学生除了认识到新媒体的“虚假信息”会带来不利影响(72%)之外,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对新媒体的过渡依赖会影响到专业学习(4%)和人际交往(7%),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发展(2%)。特别是,对新媒体的技术知识了解的人非常少,仅占3%,如果将计算机或网络专业学生排除在外的话,这个比例就更低了,说明大学生对新媒体本身的认识比较肤浅,知识相对贫乏。

(三)对新媒体评估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八个媒介中,除门户网站的信任人数没有达到一半之外,其他媒介信息的内容真实性几乎不受大学生的怀疑,信任的人数均达到2/3以上。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的对媒介批判、质疑的精神较差,很少去考虑信息是否真实,而是一味地接收,甚至是接受,几乎对媒介信息不进行过滤。即使有的大学生会考虑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但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想想而已,不会深究。他们往往会天真地认为,媒介中的任何信息都是经过“把关人”严格筛选。就对新媒体信息内容的信任情况来看,他们认为最真实的是时政新闻(91%),其他依次为:社会事件报道(87%)、生活健康知识(85%)、专业知识(76%)、教育培训与广告(23%)。可见,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事件、民生问题等高度关注,而且深信不疑,这与大学生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调查还发现,几乎全部的大学生对新媒体持肯定态度,表示出极度的喜欢(98%)。受这种积极的感情支配,他们更加积极地接触新媒体,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反复的循环运作,使大学生形成了稳定的对新媒体的观念,包括价值观、世界观等。

(四)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媒介的使用层次包括应用能力和应用习惯两个主要方面。应用能力是指大学生应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应用习惯是指应用能力的发挥成为一种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有51%的大学生发表过微博,转载过信息,发表过评论。有65%的大学生利用BBS发表过信息或至少浏览过信息,有5%的大学生给新媒体提过意见或建议,仅有13%的大学生从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媒介活动。这说明,大学生在浅层次的新媒体使用方面比较积极,也具有相应的能力。但是,在建设性或创造性地使用新媒体方面,能力不足,而且也没有形成习惯性。调查发现,仅有1%的大学生思考过或建立过网站,成为网站管理员的也只有2%;有18%的大学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然而仅有4%的大学生会搜集身边的信息并发表在微博、BBS等新媒体上。

三、讨论与建议

第一,大学生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网络或手机,特别是即时性、交互性强、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的手机,更是他们的“宠儿”。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说明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情况具体普遍的相同性。不但反映出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与兴趣,而且也反映出他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的愿望非常迫切。然而,在网络或手机的具体媒介接触的频率和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迅捷、方便的手机短信、飞信和QQ等交流工具受热捧,而网络报刊和手机报等很少被使用。一方面,这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参照群体有关,也与他们接触媒介的动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媒介及其信息的接触是否付费有关。

第二,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将媒介接触与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仍然比较单一,缺乏从新媒体获取知识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还不够积极,应付的思想依然存在,这不利于大学生的终身学习。

第三,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社会功能有清晰的认识,但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批判与质疑,不能正确、准确地理解新媒体本身。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了不加批判地接受知识的习惯,这种心理定势也会迁移到他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上。当然,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不足,缺乏质疑的勇气,甚至是能力。

第四,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对新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对媒介信息的价值、意义缺乏客观评价。评估是一个主观过程,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评价事物。就新媒体而言,大学生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娱乐和社交方面,所以,难免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媒介的价值与意义。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决不应该是一个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的一代。

第五,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多数情况下处于较浅层次,深层的创造性应用和建设性应用较少,而且能力不足,也未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大学生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媒体打交道也会是家常便饭,因此,必须很好地正确使用媒体,发挥其对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

为此,高校必须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立足现有基础,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以媒介素养的提升为重点,恰当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彻因材施教的策略,有计划地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遵从内因、外因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与责任人,科学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袁宏刚.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46.

〔2〕陈娟.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2011,(4):110.

〔3〕张娓娓,王韦达,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探析[J].新闻传播,2012,(8):131.

〔4〕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9.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