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思考

  • 投稿王陶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679次
  • 评分4
  • 25
  • 0

范孟男,冯明智,胡 煜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摘 要:科技创新竞赛一直是各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常用途径,高校在开展创新竞赛时是否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一直困扰着高校创新工作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调研等方式,对不同年级、性别、年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剖析,深入的了解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并在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水平、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群体趋向是否有明显的规律性等方面,解析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认知差异的原因,并对此进行策略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新竞赛;创新能力;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62-02

1 科技创新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谈到青少年科技创新时提到,提高中华民族创新水平,将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强国,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涌现,希望在于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发展,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尤其要发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坚实的后备力量.近年来,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幅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水平饱受批评与质疑.资料显示,有68%的大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后,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或者“较差”,只有9%的导师和高校任课教师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为“优”[2].在数据面前能够很直观的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

科技创新竞赛的不断推广和引入使高等院校似乎掌握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学方法,但是究竟科技创新竞赛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多少平台支持,为了使科技创新竞赛成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一种有效途径,对科技创新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研究意义十分突出.

2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现状

2.1 大学生对参加创新知识竞赛积极性较高

本次调查采用正态分布的方法,对本科及研究生共六个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在“你对科技创新竞赛是否感兴趣”的调查中,所有年级选择“感兴趣”一项的比例均超过了90%,甚至大三的学生100%对科技创新竞赛感兴趣,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热度”较高,而且随着专业领域知识的不断积累会在就业前到达一个峰值,可见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渴望还是很高的,也间接证实了科技创新竞赛平台在解决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上是可行的.

2.2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参与度不高

大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是在另一项调查中发现了与高积极性相悖的调查数据.在本次学生调查中,对“你是否参加过学校与学院组织的创新竞赛”的问题调查,大一有45.6%的学生参与过,大二、大三的参与比例分别是47.1%与43.8%,这显然于高积极性的数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尤其大三年级在100%希望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中,只有43.8%的学生真正的投身到了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这里有个人因素、学校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

2.3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整体认知度较低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平台的搭建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大学生的专业领域,在创新竞赛的过程中全面的提高以创新力为核心的专业科研竞争力,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认为科技创新竞赛对锻炼创新能力有明显效果的只占总数的58.7%,从数据中能够看出,有近40%的学生并不认为创新竞赛对创新能力有帮助.对这40%学生的二次问卷调研中可以看到,他们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动机占比最大的两项为“新鲜感较强”、“完成创新任务”.从这一系列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在参加创新竞赛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只停留在了完成任务和获取学分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创新竞赛对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分析,加上从未参加过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有将近7成的大学生并没有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得到锻炼.

3 产生认知差异的成因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是有着明显诧异的,因此,竞赛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只有所有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有一个全面的、深层的认识,成为一个惠及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创新竞赛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产生认知差异进行成因分析,发现主要由社会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组成.

3.1 社会家庭因素

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在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识上更加的全面,也更乐于组织团队参加创新类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所处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是构成社会总和的一分子,一方面,社会离不开人的组成,没有了人就失去了主体,也就没有了社会的概念;另一方面,人同样离不开社会的存在,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存并实现社会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看出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的将社会关系模式嵌入到自我发展的模式中,这种具有多样性的个性激发,更有利于他们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认识程度.

人处于社会的网络之中,社会网络的最小组合便是家庭,在科技创新竞赛的调查中发现,家庭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竞赛的认识度.一般情况下,在家庭中选择比较受尊重的大学生,以及家长对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较为突出的学生,更愿意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并且创新竞赛的目标及为自我带来的长远影响有着清楚的认识.

3.2 学校因素

高校是科技创新竞赛的主体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学生出现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度差异的情况,学校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甚至是主导因素.在针对“你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认知度不高的原因有哪些”的调查中,选择与课程脱节的学生占43.6%、选择缺乏教师指导的占16.2%、选择缺少组织机构的占15.7%.从调查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课程、导师还是组织机构都是高校可以协调和解决的问题,高校要利用好专业、科研、创新的优势,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竞赛的胜势,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度.

3.3 个人因素

“在不同的情况下,个体所面临的境遇可能不同,不同个体面对同样的境遇下,其行为可能也有差异.”[3]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程度的个体因素与其家庭氛围、受教育模式、家庭经济情况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性别的个体差异也会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度有着影响,比如对调研学生进行性别分组,男性对科技创新竞赛的感兴趣程度要远远高于女性,对科技创新竞赛能力上的认识也要比女性相对较强,而且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所以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认知度是由各种不同因素造成的,通过对各种因素的了解,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规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的差异.

4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认知程度的策略分析

4.1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竞赛的组织管理能力

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认知程度,高校在竞赛组织过程中的管理的变革非常有必要,将科学的管理与有力的宣传相结合,加强科技创新竞赛的宣传力度,宣传过程不仅仅是赛事介绍的过程,适当的时候可以采用宣讲的方式,通过展播历届优秀作品和团队的宣传片引起学生的共鸣,突出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就业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认知程度.高校应适时扩大科技创新竞赛的参赛途径和比赛类别,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分类别竞赛或者一年多赛的情况,让更多希望参加到比赛中的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参与.充分利用辅导员在科技创新竞赛中的组织作用,发动教学名师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分层次分团队进行指导,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团队核心带动作用,鼓励学生组队参赛.

4.2 加强教师在科技创新竞赛过程中的指导

加强教师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非常必要.对本科生而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有时并不能为其团队的创意提供有效的专业技术保障,如果长时间不能突破技术壁垒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团队的创意搁浅,针对于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将青年教师充实到学生创新竞赛的团队中,进行方向的把握和技术上的指导,达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作用,在竞赛准备的过程中,青年教师还能够从科研道德、教学技巧方面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全方位的影响.

4.3 加强科技创新竞赛与课程的关联程度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认为科技创新竞赛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课程脱节选项比例高达43.6%,对研究生的分项调查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0%.高校课程的安排与科技创新竞赛的关联度较低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学科的培养为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科技创新引导方面的课程占比较少,甚至一些高校根本没有创新性课程的设置,这对大学生提高对科技创新竞赛认知度是很不利的,高校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传授学生参与和进行科技创新竞赛的技巧,对科技创新竞赛可能出现的优势加以宣传,有利于科技创新竞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

4.4 完善科技创新竞赛的奖励制度

完善科技创新竞赛的奖励制度,要建立起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奖励模式,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发现具有比较开阔前景的团队项目要进行经济上的支持,设置合理的竞赛奖励制度,包括奖金的分配,对获奖团队的表彰,将前景较好的科技创新项目选择性的运用到专业科研当中,将科技创新竞赛的成绩作为其他奖励、荣誉评比的依据,逐渐完善科技创新竞赛的奖励制度,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比赛,锻炼创新能力.

4.5 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科技创新交流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发挥自我创新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创造社会生产力,增加校企合作使科技创新竞赛更贴近生产要求实际,与企业合作可以使科技创新竞赛更具有针对性,企业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发现研亮点充实到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中,达到双赢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杜侦,曹慧丽,魏琳华,李聪.依托科技创新竞赛 培养应用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3(9):153-159.

〔2〕谭俊华.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2):125-126.

〔3〕田剑,王丽伟,刘德文.国外创新竞赛机制设置研究评述[J].技术经济,2011(12):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