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 投稿杜行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263次
  • 评分4
  • 13
  • 0

李 慧 徐纪平

(同济大学 医学院,上海200092)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先进文明和思想的创造群体,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众多新的特点和难点。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的新形势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剖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并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和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2014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547.7万人。莘莘青年学子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具有极端的重要性。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2015年1月,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与安排。在此背景下,结合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及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探讨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当代大学生行为和心理新特点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因此,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目前,在国内各大高校中,“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力群体。受国内外新形势以及大学生自身成长背景等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呈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特点,这些新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观察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维方式和需求,从而提出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1.1思想信仰呈现多样化特征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时期,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与前几代相比,已得到较大改善,物质满足程度和物质水平整体较高;另一方面,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国内外各种思潮和信仰的影响,同时也接受着各种不同思想的熏陶。

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多种信息、思潮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善于思考,追求自主,主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对许多国家大事以及国际事务往往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一方面体现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忧国忧民的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政治信仰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受某些国外思潮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1],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理解不深刻,不清楚、片面、甚至误解,在标榜个性化、自由民主的同时容易被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所影响。

1.2个性化特征和自我实现意识突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进入深度调整和变革阶段,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逐渐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在个性化特征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不再是盲目的顺从,而敢于对传统观念或权威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倾向于通过亲身实践或辩论碰撞进行探索,敢于打破常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大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有其成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特点[2]。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多种信息、思潮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善于思考,追求自主,主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表现出较强的个体性,自我意识和个性化特征增强。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过于追求个性化,结果导致纯粹以自我为中心,过多重视个人利益,未能有效尊重集体和他人利益。这些特征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和挑战。

1.3网络利用率和依赖性较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表现出较强的网络依赖性。网络化的交友、娱乐、消费甚至学习等均表明网络已经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网络的依赖和网络操作的熟练性一方面增强了当代大学生对信息、咨询和各类知识的吸收能力,拓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但另一方面,过度沉溺于网络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实际社交能力下降,对亲情和友情的淡漠和疏离感增强;另外,网络中充斥的各类信息往往使得等众多大学生难以正确分辨真伪,从而产生较多的网络负面效应。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和对各类咨询信息的掌握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1.4综合素质高但抗压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尊重知识,注重从社会实践和市场需求出发,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个人才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发展多种才艺,力图成为复合型人才,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面对各种竞技比赛,能够勇敢自信地展现自我。但同时,高校快速扩招所引致的某种程度上的学历贬值以及其它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就业难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的竞争压力,使之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一方面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未来的竞争和挑战;但另一方面,由于所受的挫折较少,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失败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影响,丧失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较弱。

1.5积极进取性和惰性并存

当代大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对未来有较为明确的目标,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自身素养使得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以实现预期目标。但与其同时,在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一种惰性心理,许多大学生存在学习惰性,对学习没兴趣,学习时间较短,逃课旷课现象比较严重。曾文等(2013)[3]的研究表明76.8%的当代大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学习惰性。一是存在依赖惰性,在学生和生活上,对老师和家长存在一种依赖惰性,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往往能寄希望于老师和家长;二是存在空想惰性,许多大学生往往设置较高的雄伟目标,然而为目标和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却较为有限,不能将理想付诸行动,从而使许多理想变为虚幻的空想[4]。

2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新环境、新形势,这些新形势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并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1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同时,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地缘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很大。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依然存在,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思想文化渗透等手段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基。一些高校学生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极易导致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动摇,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近年来大学生出国人数不断增加,“一出国,就爱国”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心声。我国国际地位的凸显和国民自豪感的增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条件。

2.2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当前,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我国已经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国家。近年来,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等竞相登场,更有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共同的发展主题和对现代化的追求,将人类纳入一个同质发展的轨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日益淡化[5]。各种社会思潮已经影响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而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社会经验和思辨能力不足,很容易被不良言论和宣传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3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些转变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如道德观、文化观和价值观的转向,犯罪行为和腐败行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能源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6]。社会热点增多、社会矛盾多发正成为新常态,这给一些不良情绪发酵提供了土壤,并通过网络迅速扩散,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矛盾。大学生极容易收到此类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形成偏激看法,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因此,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采用单向传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极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2.4互联网成为民众获取信息主渠道

近年来,机遇互联网、基础的新媒体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获取资讯的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5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7]。根据2015年2月零点调查对中学生、大学生、白领群体等六个群体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查显示,96.4%的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互联网,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6小时,69.5%的大学生在移动终端上最主要的活动是“获取资讯和学习工作”。同时,微信和微博作为强势兴起的社交平台,也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网络信息来源。在最喜欢浏览的微信内容中,大学生将“新闻资讯”排在第二位。)大学生群体(66%)和县城民众(61.9%)中最喜欢“新闻资讯”的比例也都超过了六成[8]。此外,大数据研究和大规模在线教育“慕课”的快速兴起,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着全球教育格局,也对师生思想行为带来深刻影响。因此,一方面,随着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广泛渗透和影响,一些不健康内容以及带有一定政治诱导性的内容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为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了便捷的传播渠道,同时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难得机遇。

3对策建议

3.1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

统筹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等方面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

3.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彰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根据每一门课程的学理性分布,有针对性地突出某一价值问题的讲授。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形成积极的示范效应、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育人效果,引导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依托校内外优势资源,坚持组织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双向互动,创建全新的教育模式,重点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文化育人基地、德育创新示范基地,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高地。

3.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

增强将信息网络化建设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将信息网络化建设融入高校党建的工作体系。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建立健全舆情搜集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等,切实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能力。借力新媒体新平台,主动融入师生关注度高、使用频繁的网络社区。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和无限时空的有利条件,搭建信息化平台,通过设立新媒体工作办公室,着力办好新媒体平台,大力鼓励院系、部门逐步建立本单位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矩阵功能。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联动与聚合传播,大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影响力。

3.4对学生实行包容性的疏导和沟通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亲情化的疏导和沟通。通过设立各类工作站、帮扶基金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其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和鼓励。还有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化特征,尤其要充分理解学生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各类叛逆行为和言论,通过包容性的疏导解决问题,而不能一味以说教和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既要体现教育的因材施教,更要注重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逄锦聚,李毅.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3):57-62.

[2]陈彩彦.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诉求[J].科技信息,2013(13):166-167.

[3]曾文,张洵,杜明伟,等.大学生理想与惰性表现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16):242-243.

[4]伍勇,王翠婷.论当代大学生的惰性心理及其控制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168-169.

[5]任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六大挑战[J].党建,2012(07):22-23.

[6]燕丽丽.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1):120-124.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8]中国青年报.超九成大学生及白领群体靠互联网获取信息[R].2015(06).

[作者简介]李慧(1982-),女,河北沧县人,博士研究生,同济大学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徐纪平(1973-),男,江苏靖江人,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