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 投稿Syua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261次
  • 评分4
  • 96
  • 0

王娟(广东工业大学)

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形成一个与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设计等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1]。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呼唤高素质、跨学科、复合型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一 现行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千余家高校设置了艺术设计专业,分布在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美术院校、职业学院及民办学院里,其中大部分院校都成立了视觉传达设计系(或教研室)。然而,在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扩招和现行的本科考试制度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不少考生是因为文化不行才开始学绘画考艺术院校。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适应于时代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目前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本科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二维平面设计和单向信息传达阶段,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存在明显缺陷。三是重封闭式课程或课题教学,轻开放式社会实践。视觉传达设计研究生教学资源匮乏,大部分院校只解决了必不可少的计算机问题,专业的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四是师资结构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是学平面设计出身,教育背景单一,忽视各学科以及各团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五是现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制约因素。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高校相继对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例如构建基于“平台+ 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但培养平台相对局限,学校教育与科研、企业脱节现象严重。高校普遍缺乏大型的交叉学科的项目组,即使有也没有充分利用,交叉学科的培养平台尚未形成。

二 协同创新为现有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指导思想和培养体系

协同创新思想来源于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创新研究领域出现的协同学理论以及90 年代以来出现的创新网络理论、创新系统理论、创新集群及创新环境理论[2]。协同创新指在创新系统内对创新各个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在系统内无障碍流动。它不仅强调创新,还强调创新活动中的协同意识、角色定位能力和协同沟通能力,旨在通过团队合作相互启发实现集体创新[3]。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师生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4]。

当前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缺乏跨界意识和协同创新,导致本科生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力较弱,协同沟通能力较差,就业领域单一等问题。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体系。

三 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以协同创新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搭建包含多学科交叉课堂培养、多层次设计创新竞赛、多方向专业教师指导、多平台研发合作实践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5]。

1 多学科交叉课程培养体系

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调整专业布局,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课堂培养体系。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为四大板块,即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及专业设计,并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增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市场营销、设计管理、消费者行为学、设计心理学、文案写作、材料学、信息图表设计、UI 设计、交互设计、可持续设计等课程,并在课程中强调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市场调查和信息的搜集。改变长期以来注重平面设计和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做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

2 多层次设计创新竞赛体系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进一步推广项目教学、课题教学、假期课堂、参与设计竞赛等强化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构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多层次设计创新竞赛体系。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申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参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权威竞赛项目,例如“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创意金牍奖大赛”“靳埭强设计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之星”“中南之星”等比赛。通过参与多层次的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展示能力等综合素质。

3 多学科专业教师指导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方面大力整合师资,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加强院与系间的交流与合作,与数字媒体技术系、动画系、工业设计系、工商管理学院互派老师上课。一方面大力实施导师制,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主动承担导师任务,以导师为带头人成立项目团队,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教学研究,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思想融于专业的科学研究之中,以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引导与培养。同时引进国内外业界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通过专业课、工作坊或讲座的形式,开拓学生眼界,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多平台研发合作实践体系

一方面依托校内实验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知识整合、设计创新和项目管理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与各级政府、高校、企业及国外高校开展密切的“产学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实现学校和企业在资源人才等方面的紧密对接,为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条件。如将部分学生直接输送到企业基地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和论文都来源于企业实际课题,论文的写作要求围绕设计展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指导制。

例如广东工业大学与越秀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广东工业大学创意产业研究院(越秀区创意产业研究院),地点设在艺术设计学院所在的校区。广东工业大学和东莞市人民政府于2006 年11 月在东莞松山湖投资共建成立的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目前已为400 余家企业成功进行了产品设计、包装设计、新产品开发500 余项,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十佳设计机构”“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广东工业大学与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了广东华南设计创新院,是依托广东工业大学的工业技术和设计创新资源,整合国内、国际优质资源,面向广东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和培养战略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平台。该平台集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应用、设计产品展示、设计人才培训与技术交流于一体,是强大的设计创意产业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6]。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均可进入以上三个平台进行毕业设计、实习或工作,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围绕具体项目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在联合研发平台中培养出跨界人才。

总之,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对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高校对于视觉传达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进行清晰明确的定位,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在现代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科学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研这一创新平台对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使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协同创新的设计实践中来,提升科研转化能力,有助于培养更多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和智力支持,最终促进国家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何洁.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J].装饰,2002(33):4.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81.

[3]王海建.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3):111-114.

[4]李忠云,邓秀新.内外兼治破解高校协同创新困境[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5]程晓红,徐娟,张利,罗轶超.基于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110-112.[6]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EB/OL]. http://yssjxy.gdut.edu.cn/chinese/cooperationplatform/dongguanhuananshejiyua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