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班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路径探析

  • 投稿鹿壹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220次
  • 评分4
  • 35
  • 0

胡成霞

[摘要]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生源扩招之后的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大学出现大四毕业生无心向学的所谓大四“空巢”现象。文章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深入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在毕业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寻毕业班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找寻一剂既能适应当下就业形势又能满足毕业生需要的科学而又灵活的大四课程改革良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班课程设置改革

[作者简介]胡成霞(1979-),女,山东日照人,四川文理学院文新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四川 达州 63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大四空巢现象调查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JYX201481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4-3985(2015)22-0106-03

国家在促成高校实施扩招生源的同时也革新了相关就业政策,由国家统一分配转为毕业生自谋出路、自行找工作。高校在校生人数剧增,毕业后的出路与就业难的问题浮出水面。就业工作因牵涉社会稳定、家庭收入,且与高校生源挂钩,于是成为社会关注、家长关心、学生揪心的焦点问题。面对学习与就业的两难选择,学生为了毕业后的生计考虑,不得已只能屈从就业,请长假、常请假甚至逃课去找工作的现象在各大高校都普遍存在。毕业班的学生出勤率低,毕业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随处可见,也就是所谓的大四“空巢”现象。这种牺牲上课课时而将就就业现象的出现,从学生个人角度看是为了将来生计考虑的无奈之举,但高校和社会不能放任其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手段,特别是在毕业班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科学而全面的革新,以满足大四毕业生的多方需求,满足就业与学习的双面需求。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新建本科院校大量建成,这些院校将为地方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建校目标,将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要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办学模式升格到本科后,第一位的任务就是重新对办学目标进行准确界定。在摸索前进的本科办学实践过程中,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定位不准的误区:个别学校无视学校本身的综合条件、资源设施和自身能力,在办学定位方面一味追随老牌重点学术型院校,课程内容过于注重学术性和专业型的高深理论知识;或者,过分偏重实用型课程.没有脱离原有的高职或专科办学模式的窠臼,使本科课程严重职业化。这两种误区都易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难以完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在找工作时优势不强,就业率相对较低。

一、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班课程设置存在的普遍问题

课程设置是“根据国家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具体培养方案的重要工作,在符合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同时,学校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需要相应地做出一定调整”。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班课程设置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表述模糊,课程内容缺乏特色,课程开设不能因地因校制宜,课程实施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

1.课程目标模糊、厘定不清。课程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所在,是高校教学的心脏,是人才培养的中介。课程的发展水平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相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目标的完成上。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目标以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上层依据与来源,办学方向为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确立了大的方向,首先确定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据此制定相应的具体课程目标。和老牌学术型院校的多学科、学术性、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发展历程及各项综合条件,全面权衡多方因素,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依据办学定位明确课程发展目标,使其具有科学的来源依据。当前造成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课程目标厘定不清、表述模糊,在教学中不能起到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课程目标制定方面过于追求学术性,总体呈现“高、大、空”的特点,与新建院校的发展实际不切合,难以彰显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不能有效发挥出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作用,从而导致学校育人的水平欠佳。

2.课程设置多趋同、缺特色。本科办学模式与专科办学模式相比,其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方式都有本质差别。本科办学模式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没有任何相关本科办学实践经验,加之规模小、起步晚,一定程度上存在急于做大、做强,向老牌名校看齐的冒进心理。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一定程度上存在直接照搬老牌院校的问题,课程科目开设也多参考名校,容易形成多校课程相近或同一的现象。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内容选择时一味追求向名校学习,缺乏对学校本身发展条件及地方性发展需求的综合考虑,在特色课程开发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

3.课程管理偏死板、少灵活。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由于体系不健全和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在学科规划和课程设置方面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亟须建立健全而又灵活的课程管理机制。作为教学的重心,课程设置历来是大学管理中的重头戏,课程管理水平和课程设置标准能集中体现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准。新建本科院校起步晚,课程自主权较小,办学经费相对较少,可支配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体现在课程管理方面,就是课程种类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所占份额偏少;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知识,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在课程实施方面,缺乏因地因时制宜的机动性,很大程度上坚守传统的囿于教室空间范围内的教师主讲为主的讲课模式。

4.课程实施重讲授、乏实践。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班课程设置同其他年级一样,课程实施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说讲为主,讲授内容注重专业基础的全面性与知识的内在逻辑性,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科的逻辑性的同时,易造成课程内容难以兼顾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时代发展不同步。演讲式授课方式是教师控制型的课程实施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难以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动性,更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很难搭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易造成学非所用、学无所用,致使学用分离,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所以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面对就业与上课的两难选择,学生倾向于选择就业,也是正常现象。

二、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班课程设置的指导性原则

1.多样性。高校课程本质上是为学生专业素养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服务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多产业的空前繁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大学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上述多方面要求,高校毕业班课程改革首要的考量因素就是加快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菜单。多样化的课程具体体现为“高等学校课程门类的多样化、高等学校课程性质的多样化、高等学校课程目标的多样化、高等学校课程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培养目标的多样性”。课程目标厘定时,既要重视知识的逻辑性,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情感的陶冶,选取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增加跟职业能力养成相关的成分比例,将职业素养的训练作为选择课程知识的标准之一。课程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各种变量,课程时间安排、授课方式和授课地点都可以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需求及行业需要灵活安排,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地方的宗旨。

2.特色化。新建本科院校地理位置大多远离中心城市,属性多以省市财政共同支持为主,在办学历史、经费投入、教学资源、生源质量及办学自主权等方面,均不能和老牌名校抗衡,名牌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也不适合新建本科院校。为了促进新建院校长远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只能探索特色化的发展路子。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宗旨就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育人,以地方文化特色和周边经济发展现状为根基。地方院校可以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在此基础上,提炼学校发展特色。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多方结合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充分汲取地方文化的精髓与“地气”,开发特色化课程,培育特色学科专业,将课程特色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生存的必要条件。

3.服务型。由于和重点高校在整体实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新建本科院校在确立办学定位时应摒弃学术至上和建设综合型“高、大、上”大学的发展方向,转而以教学与服务型双重目标为主,将服务周边社区社会文化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综合分析所处区域的行业发展特点及需求,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建立以市场引导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时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结构和当地人文文化传统,使课程设置的需求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步伐。

三、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班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

课程改革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具体专业科目的学科属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程实施的限定条件等多方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考量新建本科院校校情以及毕业生就业现状,针对当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对毕业班课程进行改革。

1.制定教学服务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cur-ricular objectives)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方向标,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目标的实现上。要改革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班课程,须先行对课程目标进行改革。强调办学方向注重教学和服务双重功能,其课程目标的确立也要以此办学定位为依据,将开放型、应用型、多样性和区域性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特性,将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服务地方文化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2.强调特色化课程设置。课程特色是高校教学管理特色的集中表现。新建本科院校为地方输送优质毕业生、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其办学特色的提炼和课程特色的追求要依托地方社区的文化特色,适应地方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地方行业发展,走特色化办学的路子,争取在激烈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竞争中凭借特色课程和特色人才取胜。在学校课程设置时,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并依托周边教育资源,将其与原有的课程有机整合或者单独开发成独立的特色课程,将其提炼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实用型课程,使其既具有鲜亮的特色,又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良性双赢。

3.提倡弹性制课程管理。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所面向服务的行业结构需求,采取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科属性、学生需求选择适宜的课程实施方案。(1)灵活组织课程内容,关注学科最新前沿动态,增加职业生涯指导、面试技巧及交际英语等和毕业生密切相关的实用课程。(2)实行弹性上课制。如采取毕业班课程上课时间段集中安排,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课余时间应付、参加面试。授课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以“节”为基本单位的组织形式,尝试以专题讲座或者专场报告的形式进行。(3)增设选修课比例。注重遴选具有深厚专业修养的高职称老师或者聘请企事业相关人员到学校教授选修课,丰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

4.注重多样化课程实施。以服务地方为切人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由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转为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教师主讲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课堂为中心转变为课堂和产学研基地双管齐下。广泛建立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使课程实施与服务地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深化理论学习,促进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及综合职业素养。(1)强调互动。打破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重视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将课堂学习转变为主动构建新知、自觉探索未知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检验学习成果。(2)凸显实践。根据专业特质和课程性质确立课时比例中实践教学的份额,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课程实施方式注重理论讲授与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类型教学形式结合。(3)产学研结合。教学与实训并重,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进入广大实训基地,获取丰富的就业技能训练,在实际岗位中锻炼能力,并通过实训实践检验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辨识与选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