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办学模式及经验启示

  • 投稿二涵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01次
  • 评分4
  • 36
  • 0

叶磊

[摘要]高等专门学校是2 0世纪60年代由日本政府出资创办的以培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具有办学主体国家化、学科设置工学化、专业教育标准化、课程教育实践化、产学协作共同教育、多元衔接贯通培养等办学特点。半个多世纪以来,高等专门学校通过以质立校、多元衔接以及推进法人化改革等措施不断提高其办学活力和运营效率。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对于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战后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办学模式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叶磊(1982-),男,浙江衢州人,盐城工学院人事处,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日中比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江苏盐城224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日本工业化背景下的现代工程教育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SWC-115)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109-03

战后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迎来了根本性的高等教育改革,《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1947)的颁布明确了日本民主主义教育改革的方向,改复线型学制为“六三三四”单线型学制,实现了所谓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民主化教育理念。但是,单一的学校制度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对于工业人才的需求,以致出现了应用型人才短缺、断层、类型单一等社会性问题。在此背景下,一种顺应高等教育多样化战略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高等专门学校于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五十余年来,高等专门学校为日本的产业社会培养了大批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战后日本经济振兴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高等专门学校已凭借其极高的就业率和办学特色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立足于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历史与现状,深入分析其办学模式与成功经验,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高等专门学校制度概述

自1955年起,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来实现的,而重化工业相比轻工业而言对于设备及技术水准的要求更高,因此当时日本社会对具有一定能力素质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据日本劳动省预测,整个60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期间)至少需要新增各类科学技术人员17万人。但从当时日本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这一目标。于是,日本政府在实施“理工扩大政策”的同时也创造性地设立了以培养工学技术人才为目的的高等专门学校,依靠理工科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来共同弥补17万科技人才的培养缺口。由此可见,经济高速增长是推动高等专门学校制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从内容来看,60年代的高等专门学校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办学,体现出日本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取向,即产业社会需要而教育市场又不能充分供给的教育,由政府以公共财政兴办并维持;二是坚持“教授高深专门学艺,培养职业所必要的能力”的教育目的,强调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观;三是采取学科设置限制,要求只能设置与工业相关的学科,以适应当时日本发展重化工业战略转移的需要;四是实行不同于学分制的学年制,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

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制度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教育教学模式开始从单纯重视教育教学转向教育教学与研究并重;二是学科设置趋于多样化,机械工学等传统学科在高等专门学校学科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三是构建了与更高层次大学的有效衔接,从而使原有的“五年一贯制”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实现为“高专·本科-硕博一贯制”;四是实现了国立高等专门学校的法人化,鼓励高专之间合理的内部竞争。

可以说,高等专门学校的创立打破了战后日本“大学一体化”的教育制度,开启了现代日本序列性技术教育的新时代。尽管高等专门学校制度本身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出来的正面、积极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正如OECD高等教育政策视察团的评价所述:“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教育肩负着特定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其教育效果十分显著,教育水平令人钦佩。”

二、高等专门学校办学模式的特点

(一)办学主体国家化

如前所述,由于高等专门学校的办学主体主要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因此公立学校所占比例高。从总体发展过程来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举办的高等专门学校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学校数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办学主体国家化所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由于是政府出资办学,因此学校的教学硬件,特别是先进实验设备的配置得到了有效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办学经费充足,所以高等专门学校的学费极低,大致只有一般国立大学的二分之一、私立大学的三分之一左右,低廉的学费无疑有助于高等专门学校更好地吸引优质生源。

(二)学科设置工学化

由于高等专门学校最初是为培养工业发展所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而设立,因此学校所开设的学科均与工业相关,如机械工学科、土木工学科、电气工学科等,这些学科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高等专门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所在。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等专门学校的学科类型逐步拓宽。1967年通过修改学校教育法,高等专门学校开始设置商船学科;1991年大学审议会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前后,高等专门学校的学科设置更是趋于多样化,经营信息、交流信息、国际流通等新学科、专业不断涌现。尽管以机械工学为代表的传统学科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传统工学学科仍然占据着主导。我们认为,学科设置的工学化有助于高等专门学校形成独特的学科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彰显其工学教育的特色。

(三)专业教育标准化

21世纪以来,高等专门学校抓住以工学为中心的学科领域类似性、学科组织机动性的特点,积极以工学专业教育的标准化为目标,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判断日本一所高校的工学专业教育是否实现标准化,主要是看该校的工学专业是否通过日本技术人员教育认定机构(JABEE)的评价认定。日本技术人员教育认定机构是日本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权威评价认证机构,主要以大学本科阶段的工学专业为评价认证对象。因此,高等专门学校的工学专业如果想通过认定,就必须使高专第四、第五年级以及“专攻科”(技术本科)的教育水平保持与大学层次工学教育同等的水平。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高等专门学校自觉改进教学管理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已有47所高等专门学校(占高专总数的73%)的65个专业通过了认定,充分显示出高等专门学校以质立校的态度和决心。

(四)课程教育实践化

根据日本《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的要求,高等专门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以专业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因此,高等专门学校把相当的教学时间用于一般大学教育几乎不实施的制图、实验、实习等“实学”之上,以突出高专的实践教育特色。例如,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五年学制内的实践性课程学分比为2:5:10:8.5:11,总计学分数36.5,占必修课总学分的51.1%,实验、实习、课题研究等有利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占据一半以上的比重;再如,金泽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创作设计课程同样体现出实践性与创造性的特征,该课程依托现实性课题,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体验到行业一线的生产实感和创作成就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该课程开设至今已15年有余,实施效果显著,同行及社会评价极高。

(五)产学协作共同教育

高等专门学校强调“涵养通过以科学性知识为背景的知的技能和体验用身体记忆的知识(身体知)”,而产学协作的共同教育就是这种训练的手段。产学协作的共同教育包括学生的企业实习、教师的企业实训、校企合作研究项目、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等多种形式。其中,学生的企业实习是“共同教育”中最具核心价值的教育内容。从长野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产学协作办学实际来看,学生企业实习不仅学时充足(14—15周),而且还依托于技术课题实现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研究。这种长期实务操作与课题制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生产一线的适应能力。

(六)多元衔接贯通培养

随着人才高学历化日益明显,以及大学、短期大学、专门学校等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多,高等专门学校通过不断改革构建了与更高层次大学的有效衔接,从而极大地满足了高专毕业生的升学需求。在操作上,高专毕业生在完成五年制教育后,可以直接编人大学工学部或技术科学大学的三年级学习,实行连接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的一贯制教育。除了与大学衔接外,高等专门学校还于1992年起在内部设置了“专攻科”,将“五年一贯制”上升为“七年一贯制”,开始培养“具有相当于工学学士学位水平的实践型技术人才”。由此可见,高专学生在完成五年制教育后不仅可以升入本校“专攻科”学习,也可以编人普通本科大学或技术科学大学学习,从而获得学士学位。当然,“专攻科”毕业生既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继续深造,最终可获得博士学位。所以,从某种程度来看,高等专门学校已基本建成了“专本硕博一贯制”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专办学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一)以质立校,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等专门学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产业部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塑造和培养合格人才,高等专门学校自创建之初便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关,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的专业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产学协作共同培养人才。高等专门学校的产学协作形式多样,其中长期实务操作与课题制的有机结合开创了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协作的新范式。三是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管理,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通过申请JABEE评价认证来督促自身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日本高等专门学校上述三个方面的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引入第三方评价的做法更是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认为,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无疑可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自我评价体系与改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促使其形成自我改进的能力。目前,我国国内从事教育质量评价认证的机构数量不少,但是真正面向高职高专的评价认证机构却并不多见。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应当是建立起国际认可度高的,并且直接面向高等职业院校的权威性评价认证机构,从而帮助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提高其质量监察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二)多元衔接,构建“专本硕博”纵横贯通的“立交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曾一度面临生源危机。但值得注意的是,志愿报考高等专门学校的人数并没有明显下降。日本学子之所以愿意报考高等专门学校,除学费低廉等原因以外,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高专能够满足广大求学者的升学意愿。正如前文所述,高等专门学校通过设置“专攻科”,通过与技术科学大学、普通大学的本科乃至研究生院的衔接,打通了学生进入更高教育层次学习的通道。由此可见,高等专门学校不仅实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内部的上下衔接,更使之与系统外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交融一体,从而成功构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专本硕博”纵横贯通的“立交桥”。就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工业职业技术院校而言,亦可借鉴日本模式,尝试在部分有条件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设置技术本科,或是打通与普通本科院校的衔接,从而拓宽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构建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相连贯的“立交桥”。

(三)追求效率,借助改革实现高专“个性化”“活性化”“高度化”发展

为了增强办学活力,高等专门学校自21世纪以来展开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其中的法人化改革最具影响力。高等专门学校法人化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扩大决策权来实现学校办学的个性化、活性化和高度化。“个性化”即实现高专在组织、人事、预算等方面的独立自主;“活性化”即引进“民间思维的经营手法”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高度化”即通过高专之间的合理竞争以及第三方评价来进行学校资源的“战略性”配置,从而达到淘汰缺乏竞争力的高专教员乃至学校的目的。通过法人化改革,高专的运营开支逐年减少,其办学活力和运营效率不断提高。日本高专的法人化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一种职业教育都不可能永葆青春,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来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适应产业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而日本高专基于“市场原理和竞争原理是改变僵化学校教育的最大杠杆”这一认识所实施的法人化改革无疑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