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

  • 投稿少女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215次
  • 评分4
  • 27
  • 0

陈韦吉

(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随着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进入高速化发展阶段,如何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实现培养效益最大化,从而达到建设一流实习实训基地的目的,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的一大课题。软环境建设是以提高公共实训基地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的原则,从教育培训理念、基地制度和管理模式、技能和技术文化以及基地培训特色等四个角度对软环境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29-04

作者简介:陈韦吉(1987—),女,浙江湖州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问题的提出

自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验和训练基地”的要求后,伴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国已相继建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实训基地80多个,以院校为基础的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1 000多个。

公共实训基地的普及,一方面,加速了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技工荒”的同时,也满足了普通民众对于继续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渴求,符合和谐社会的奋斗宗旨;另一方面,必须承认基地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甚至人力资源,显然其发展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必然要立足长远。但公共实训基地在教育培训环境、培训生就业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让公共实训基地的发展从比较单一的外在规模增长方式过渡到依靠软环境建设走可持续之路,建设高水平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的一大课题。

软环境的内涵

随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共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即所谓的硬环境建设日趋走向完善,软环境建设却只在学校视域下被提及。当然,也有少量学者对此有一定的关注。胡重庆就曾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提到实训基地的“软件”建设被忽略的事实,但其关注的“软件”相比于软环境的内涵显得有所缺乏,同时也没对这种事实提出合适的对策。陈希球的《加强实训中心软环境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一文明确提出了从实训中心的管理、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科学道德素质三个要素出发构建实训场所的软环境。

所谓“软环境”是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引起我国学界关注的,最初是一个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对于软环境的概念定义,主要集中在三点:首先,软环境一般是相对于硬环境(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而言的;其次,是以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环境因素;再次,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相联系的上层建筑的内容。因此,一般来说,软环境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和交往中所创造并反映出的体制和精神上的境况总和,它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硬件而言,与经济生活、生产力、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上层建筑范畴的内容”。时间上的间隔性、对象上的多变性以及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使公共实训基地的职业教育与培养软环境的建设拥有更为复杂和丰富的内涵,具体可分成四个方面的内容:独特的教育与培训理念;合理的基地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厚重的技能、技术文化氛围;自成一格的基地培训特色。

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指标体系建设的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公共实训基地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是基于政府、区域、企业以及学校等多方角色建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场所。从组织框架来看,公共实训基地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助力本地区经济发展而建立的一个跨行业的整合型实训平台。从培养对象来看,公共实训基地不仅有未曾就业的学校学生,也有希望获得职业能力升级的企业在职员工,还有需要通过技能培养掌握谋生能力的一般劳动者。由于基地指标体系建设的涉及面较广,在其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守综合性原则。一则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内含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内含多个元素,属于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组织结构。只有遵循综合性原则,才能将各要素以指标形式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符合实际的指标体系。二则公共实训基地具有公共性属性,本质上其软环境建设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操作过程和运行程序只有按照综合性原则,才能保障所列指标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二)科学性原则

公共实训基地注重软环境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保证软环境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合理性。首先,要求指标体系的要素设置力求严谨科学,以更好地覆盖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所触及的每一个维度,这才能达到对软环境微观以及宏观双重考察的目的。具体方法就是选取软环境建设的指标时一定要做到考虑全面、归纳严谨。其次,要求指标体系的要素设置力求具备合理性,即在不影响整体构建意图的基础上,大的指标体系不宜囊括太多、总量不可过大,大指标内容下辖的具体指标分列也不宜过细。还要兼顾具体实施、维护过程中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等问题。

(三)独特性原则

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建立公共实训基地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后来兼具了技能、技术培训以及鉴定功能。可以这么说,实训基地培养的是一种“操作知识、技能、技术文化”,与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是一种实践文化,后者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文化。因此,基地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应以此为基准,突出基地建设指标体系的特殊性。第二,由培训层次来看,公共实训基地以当地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新技能实训为主,而其他实训基地一般以基础能力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因此,相较于一般的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的软环境指标体系就更存在着独特性。与此同时,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学校教育形式的补充,与学校教育又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有差异性,但又存在着共通性。只有相互补充、有机整合,才能构成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实训体系。因此,公共实训基地存在着其独有的特点。要实现独特性原则,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必须考虑基地功能的发挥。

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分析

根据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指标体系建设的原则,笔者拟从独特的教育与培训理念,合理的基地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厚重的技能、技术文化氛围,自成一格的基地培训特色等方面探讨构建四项一级指标以及十项二级指标的途径。

(一)教育与培训理念是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对基地软环境的形成、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将理念列为该体系的一级指标,同时包含了教育培训思路、教学培训定位、价值共识以及社会声誉等四个二级指标。

教育培训思路 教育培训思路是一家公共实训基地求长远发展的首要战略。它生发于基地建设的最初,立足于受训者基础、现有资源以及区域经济现状,放眼未来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因此,它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状与未来问题。教育培训思路既能体现基地的教育培训理念,又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技能技术变革的趋势。因此,公共实训基地的教育培训思路必须紧随时代步伐动态性地变化和不断深化。

教学培训定位 由于公共实训基地的教学培训任务以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技能实训为主,教育培训定位上有其针对性和指向性。既要立足当地经济、服务当地经济,同时又必须思考超越现状、探索创新性和发展性。这就要求公共实训基地的教学培训定位一则应切实把握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进程,结合已有资源,深入高新技能、技术的创新,整合出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软环境;二则必须超越局部视野,对公共实训基地的长远发展做出合理、清楚的定位与规划;与此同时,公共实训基地教学培训的定位必须满足教育培训的科学性。

价值共识 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甚至漫长的历史过程,越是深刻的价值观表现出来的历史人文积淀越是厚重,过程越是漫长。在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中,价值共识居于核心地位,是基地师资与受训者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层面的整体面貌,是学校精神风貌的拓展与衍生,同时也是该地区经济、生产文化的一个缩影,体现着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地方服务系统的本质内涵。公共实训基地价值共识主要从群体意识、心理素质、从业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受训者进行相关引导和培养。

社会声誉 伴随着公共实训基地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社会声誉对于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力。社会大众的认可与否,是评判公共实训基地工作的有效回馈之一。所谓“社会声誉”是公共实训基地自建立以来所积累的一系列社会评价,是基地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体现。社会声誉所涉及的面较广,主要包括:受训生素质,如是否符合企业需求、是否拥有相关职业素养;受训生就业及转型能力;基地技能、技术培训效率及相关文化氛围等等。越来越多的公共实训基地应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注重自身社会声誉的建立以及声誉的良性发展,从而整合各方有利的资源,达到机构内外部全面优化。

(二)公共实训基地制度和管理模式是基地落实教育与培训理念的制度保证,在整个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指标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公共实训基地的制度以及管理模式这一指标,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制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等三个二级指标。

宏观和微观制度 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从宏观入手,考察基地制度也是如此。宏观层面的基地制度是对公共实训基地运作一整套模式的整体把握,不仅有基地主体,还有政府、企业与学校等三个层面的主体介入。具体有:政府的宏观管理,如政策上的积极倡导,基地立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批;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如企业以及学校的多方融资,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设施配置。而微观层面的基地制度则将视域转向了基地内部。当前,我国的公共实训基地由于投入资金、建设规模以及后期可持续运作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所以一直以来只能依靠多方合作,才能避免因人力及物力资源的不足而导致难以为继的情况。这种多领域合作的基地建设模式,必然会因不同对象的加入而出现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优化基地的软环境建设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有效考察微观层面的基地制度,主要涉及基地内部建设制度、运作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的一致性问题。

管理队伍 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有时候代表的是管理队伍的长远发展。在基地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的今天,基地发展的前景越来越有赖于人为因素的不断介入。一支素质过硬、理念一致、和谐共生的管理队伍是基地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基地运作能够有条不紊进行、基地效益能得到最大彰显的关键所在。管理队伍是制度执行的中介。公共实训基地的管理队伍主要涵盖队伍的管理理念以及队伍组成两个因素。前者在于队伍里的人员思想观念是否一致,理念是否符合复杂的现实状况并且能够力求统一;后者着重分析管理队伍成员的组成,例如,由于很多公共实训基地是在合作基础上建立的,因此管理层人员有不同的文化、职业背景。

质量控制 在管理队伍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只有做到有效的质量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优势,保障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的顺利建设。基地制度运行中的质量控制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必须清楚质量控制的前提,就是基地必须致力于使质量控制成为基地制度中一个长期坚持并且使之常规化的内容。其次,大的规章制度之下必须罗列小的细化的规章制度,并对这些大小制度的建设以及执行情况进行通盘考察。再次,需要特别关注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就培训管理、技能鉴定等领域的关键环节制定适宜的、严谨科学的质量标准。

(三)技能、技术文化氛围是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的本质内涵,它是基地的一种特质,更是基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文化对外辐射的根本所在

一般而言,包括以下三个二级指标:教学培训基本设施设备、文化环境的制度建设以及基地所处的社会环境。

教学培训的基本设施设备 设施设备是公共实训基地技能、技术文化的硬件,属于显性文化的基础。基本设施设备除了要满足日常教学培训所需外,也是区域技能、技术文化的特色体现。设施设备的每一个载体以及载体之间的联接无不反映出对该项培训技能、技术文化的重视与关注。而设施设备每一个细节的日常运作与后期维护无不体现着基地教学培训的风格。这种风格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对受训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环境的制度建设 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构建。目前,公共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关乎两方面的内容:师资与受训者。首先,“双师型”教师是对公共实训基地教师队伍提出的特定要求,是符合高技能人才教学实际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共实训基地教师的特色所在。所以,必须健全教师选聘制度和柔性引才机制,争取做到高技能人才互通有无。这样的师资选择也反映了基地开放性办学原则以及技术文化的包容性。其次,受训者是基地文化的真实反映,因此,在关注受训者技能、技术习得的同时,也应关注受训者在技能、技术文化与精神方面的提高。

基地的社会环境 基地发展基于当地区域经济背景,因此,社会环境主要指向所在区域的技能、技术观念是否积极,技能、技术文化底蕴是否深厚,社会发展是否和谐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基地技能、技术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四)相对于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构建而言,基地的培训特色占有很大的指标比重

“培训特色”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方法的特色,主要是指在培训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如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有很多项目就采用了培训包的形式。二是指培训项目的独特性。虽然基地建立主要是服务于区域经济,但也不能重复设置一些小型实训基地以及职业院校已有的培训项目,否则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另外,培训项目也应发挥自主创新和技术文化传承的能力。

结语

公共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向人民大众推广技能、消除贫困等一系列光荣使命,因此,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要想谋得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其软环境建设必须提上议程。但公共实训基地软环境构建又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分析是其建设成功的前提条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峰.浅谈新时期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232.

[2]陈希球.加强实训中心软环境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1-72.

[3]胡重庆.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6):233-236.

[4]魏潾.关于经济软环境的基本理论研究[J].学术交流,2004(9):69-73.

[5]王家庭,赵亮.非政府组织(NGO)与天津滨海新区软环境建设研究[J].城市,2008(1):15-19.

[6]李秀芸.论推动经济发展的和谐软环境建设[J].商业时代,2007(34):6-7.

[7]吴晓天.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凌瑛.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3-60.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