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教师职业嬗变探析

  • 投稿终结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84次
  • 评分4
  • 49
  • 0

方明英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678400)

摘要:当前,人们对学校教学变革的大讨论集中反映了社会方方面面对学校教学变革的热切需求和期盼。作为教学变革的直接能动主体之一,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对教学变革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正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在探讨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变革、变什么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如何变的问题,以期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进一步关注,并使其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教学变革实践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教师教学变革;新媒体;教育信息化;教师职业嬗变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4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090—03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Y574)。

收稿日期:2015—01—25

作者简介:方明英(1975— ),女,四川乐山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在我国,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旋风正在刮遍高等教育领域,部分全国重点院校的前期课程已经上线为广大学子提供服务,而许多地方普通高校也不甘落后,正积极筹划开辟自己的MOOC领地。与此同时,涵盖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全国范围、省级范围以及学校内部的各种微课比赛此起彼伏。不管是MOOC还是微课,其实质都是教师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的教学变革,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教师在这场教学变革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变”是现实世界对教师的客观要求

(一)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师要“善变”

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1]社会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是评价教育活动的根本指标。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是螺旋式前进的,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1]从而使教育培养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正是在这种相互变革中,教育实现了社会生产对人才需要的动态满足。由于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因此,教育的本质达成是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变革的首要任务在于教师变革,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工具等方面的变革。

(二)当前的教育环境需要教师“善变”

当前,教育信息化成为世界各国的聚焦点,教育变革呈现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BYOD(自带设备)、翻转课堂、教育云、电子书包等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也根据世界教育变革趋势积极布局,对学校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目的是“借助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同年9月,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使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3]此外,还有近年来教育部启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不断加大力度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均从不同的侧面推动着教师的教学变革。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师自我变革与提升的内在因素,具有隐性的一般性,那么,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以及当前的教育变革趋势则是外部推动力,具有显性的具体性。可以说,不管是基于教育的职业操守也好,还是为了落实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与教育世界的变革趋势同步,教师都到了必须“变”的时候了。

总之,“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教学变革不仅切实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还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一个一成不变、落后于时代的教师必定不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一个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变化创新、不断调适自己来实现高效工作的教师必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将变革的理念与行动根植于学生的心底,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呈现出的一定是新时代公民的风貌,这正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工具技术的全面嬗变

(一)更新学科专业知识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这也是学校越来越重视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的原因。新技术、新方法应不断运用到科学研究领域,使得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生变化,今天的教师是在培养明天的社会生产者和创造者,他们对工作的适应速度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掌握了最新学科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关注学科新动向、更新学科专业知识,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老旧与片面。

(二)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心理学、脑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学习的研究与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应运而生。与学生的“学”相对应,为了更有效地“教”,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此,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向学生提供帮助。同时,知识在信息时代呈爆炸性增长,且分布于不同节点上,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所需的所有知识,唯一明智的做法是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其学会学习。从这点上看,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尤其如此。今天的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个性化、协作性、互动性,而这些只有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实现。

(三)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

技术对教学变革的巨大促进作用获得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通道的新媒体技术正激烈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也必将使学校教学经历一次复兴。实践证明,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变革几乎都需要信息技术来搭建和呈现。可以说,在教学变革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本”,当代信息技术是“标”,各种先进技术本身并不能主动赋权给教师,只有“以本为中心,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变革教师的教学。考虑到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及其迅速、便捷的特点,如果在教学变革中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则能丰富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催生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三、重新做回学生,在行动中践行教学变革

(一)学习使用各种新工具、新应用,并探索其教学应用价值

如今,智能手机、iPad、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新工具已经迅速应用到社交、娱乐、消费等领域。其实,除了这些应用领域,新媒体工具及其应用还具有拓展、补充、增强或变革教师教学的潜力。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工具使用能力,积极尝试和运用各种新媒体、新工具,甚至可以在这方面向学生学习,从而了解学生的关切与诉求,体会新媒体工具的应用优势。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做有心人,侧重探索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尝试将新媒体工具的应用引向教学场景,看看这些新工具、新应用可以使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哪些问题得到解决,可以在哪些环节增强、拓展或变革教学等。

但在实际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龄稍大的教师基于对新工具、新技术的恐惧而不想也不愿尝试,总觉得这是年轻一代的爱好与“专利”,自己学不会,也不会去用。其实,今天许多新工具、新应用的技术门槛很低,操作上非常简单,使用中所需要的并不是多么高深的技术知识,而是使用习惯与使用方式的改变而已。2014年的“双十二”当日,阿里巴巴推出线下店手机扫码支付打5折,这一天许多五六十岁、甚至更大年纪的老人攥着手机赶着去超市购物,然后用手机支付宝扫一扫买单,难道他们事前都学会了手机支付宝?其实不然,许多老年人都是排在队伍里前后看看,再相互问一下,然后很快就会用了。可以看出,这次“双十二”支付宝钱包用“小便宜”、“甜头”教会了大叔、大妈们怎么用手机扫一扫买单。虽然教育与商业不可等同,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大叔、大妈们的工作中心在于家庭日常生活花费的尽可能节省,他们可以为此学会智能手机的新应用;教师的工作中心在于课堂教学质量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因此,教师也可以为此而学会使用新工具、新应用。

(二)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养

在网络信息时代,海量信息无处不在,信息的检索、识别、获取、处理与传播离不开工具的正确使用,工具使用能力与信息素养是二位一体的。如果只会使用工具却缺乏一定的信息能力,则工具仅仅具有机械的物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思维,也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21世纪人类智能的重要标志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获取和应用知识,知道在哪里寻找、如何获取、关注什么,这是今天极其重要的技能。[4]教师教学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即“教什么”和“怎么教”,不管是哪一方面,当今开放的网络均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可供参考和选择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及时、轻松地找到网络世界中潜在的各种重要资源,并将其改造成实际教学中切实可用的资源。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成长(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成长和教育教学能力成长)的内在要求。

与以往的信息素养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具有两个典型特征:首先,突出了即时性和移动性,要求不仅能够在传统网络环境下利用传统网络工具,还能利用各种移动网络工具来解决问题;其次,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养不再仅仅体现为具体的处理信息的技能,而是超出了一般技能的要求,更加强调一种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

(三)从做一名积极、虔诚的网络学习者开始

在互联网上,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MOOC为什么获得了全世界网络学习者的青睐?微课为什么在我国开展得轰轰烈烈?它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类似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这些学习领域的新变化、新趋势值得每一位教师关注。“终身学习”理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广泛共识,教师在倡导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学科专业知识,不能适时调整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其课堂教学就没有深度,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如今,最有效的终身学习方式就是在线网络学习,教师应该虚心学习,使自己成为MOOC课世界的一名普通学习者,融入自己的学习热情,在感受、思考与对比中领略教育世界里教学变革的精彩,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借鉴与尝试,在不断的尝试中提高。在这里,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学习者,“学”是为了“教”。台湾淡江大学、台湾华冈兴业基金会教育科技顾问邹景平老师为了深度体验MOOC中学生的心理感受,搞清楚平台的各种功能,深入了解同伴互评、讨论区、师生互动的功能,她切身体验了科技工程类、人文历史艺术类、创新创意创业类等数十门MOOC课程,拿到了共计15门证书。邹老师进行MOOC学习的真正目的,正如她在2014年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大学MOOC名师论坛”上的主题报告所言:我学MOOC,是为了教。

(四)学以致用,做一名教学变革的行动者

新时代学校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关键就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究、协作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虽然现在网络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学视频非常丰富,但一个聪明的教师不会对这些现成的资源直接采用“拿来主义”,而是会借鉴和创造性地发展他人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从本质上变革自己的教学。教学变革的过程包括思想和行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再完美的设想,如果没有行动也只是空中楼阁。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尤其需要克服那种等一等、看一看的惰性思想,充分抓住每一次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教学变革热情,在变革过程中感受学生的点滴变化,在变革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并在变革过程中实现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3]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144240.html,2015,01,12.

[4](美)邦克著.焦建利译.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王书林,肖伟胜.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多媒体教学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