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社会支持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 投稿汽车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424次
  • 评分4
  • 52
  • 0

王丹丹詹捷慧

[摘要]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社会支持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社会支持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建议以政策关注、人文关怀、创新观念等方式,加大对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的力度,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和专业化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简介]王丹丹(198 3一),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詹捷慧(1980一),男,广东饶平人,广州美术学院组织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广州 5106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 3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广东为视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ZY00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65-03

2010年3月1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一篇题为《我们是校园“夹心层”》的文章,讲述了作者身为南方一所重点大学辅导员的无奈与困惑,烦琐的日常事务和令人尴尬的工作环境让这位年轻的辅导员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感觉“心理防线快要崩溃了”。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其思想、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状况在一定时期内对心理映射作用效果的外化。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不良表现主要集中在精神紧张、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形式障碍、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情绪较高等方面。若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排除,辅导员的工作和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关注社会支持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对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被试

1.问卷调查对象。对高校辅导员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418份,回收率83.6%。去除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为407份,有效率81.40/0。将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接受调研的对象中,男辅导员为203人,女辅导员为204人。辅导员年龄在25岁以下有42人,25~ 30岁168人,30~ 40岁190人,40岁以上7人。辅导员薪酬在3000元以下有45人,3000~5000元129人,5000~8000元207人,8000元以上26人。

2.访谈调研对象:从广州、珠三角地区、粤东、粤北、粤西等地区各选取两名辅导员进行访谈。30岁以下辅导员5名,30~40岁辅导员4名,40岁以上辅导员1名。

(二)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相互独立的两部分:第一部分是SCL-90,也称为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题目共有90个,每一项目分为5个等级计分。量表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第二部分是经笔者结合调研对象特点修订后的“社会支持量表”,原量表共有10个条目,是由中南大学肖水源编制的,包括3个维度:主观支持(4条)、客观支持(3条)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条)。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情况,笔者对一些项目作了修订,在量表中增加了“学生支持”一项,如第3题将“你与邻居的关系”改为“你与学生关系”;第6题与第7题均将“其他家人”改为“学生”。进行重测后修订的量表仍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二、结果与分析

为了研究社会支持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次研究还提出了一些假设: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是否存在着正相关;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心理状态。

(一)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年龄差异

由表1发现,年龄不论对社会支持总分还是对其各个因子的得分影响均显著(p<0.05),说明不同年龄的高校辅导员,其所获得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得分均不同,社会支持总分也有显著差异。

由于年龄变量有4种类别,为了了解哪种年龄阶段的差异引起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量表上得分的不同,特别对年龄影响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性总得分进行事后比较。在社会支持总分因子变量上,25岁以下的高校辅导员获得的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其他更高的年龄阶段(p<0.001)。25~ 29岁的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总分同样显著低于30~ 39岁和40岁以上的年龄阶段(p<0.01)。30~39岁年龄段的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总分也显著低于40岁以上的辅导员(p<0.01)。这说明,随着年龄的上升,高校辅导员所获得的社会资源越多,社会支持度也相对越高。

(二)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薪酬差异

调研发现,薪酬显著影响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p<0.05),但是薪酬在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上无显著影响。同时,笔者对薪酬影响社会支持量表总分的事后检验发现,在社会支持总分上,月薪资水平在8000元或以上的高校辅导员获得的支持度显著高于其他三者(p<0.05)。月薪资为3000元以下的高校辅导员获得的支持度显著低于5000~7999元水平者。总体而言,随着薪资水平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客观支持度也在增高。

(三)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

表2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四)社会支持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

笔者根据回归方程y=a+bx,探究社会支持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这里b表示回归系数,而p表示白变量x对因变量y预测的显著性。

由表3可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分析均可以有效预测高校辅导员社会心理健康状况。即社会支持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主观支持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客观支持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三、讨论与建议:在社会支持视阈下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

(一)讨论

研究发现,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缺乏利用社会支持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特别是30岁以下的辅导员,在访谈中,3位30岁以下的辅导员表示面临成家立业的压力,加上刚走上工作岗位,交往面比较窄,社会支持的资源缺乏。此外,在访谈中也有辅导员提到,薪酬过低影响到对职业和自我的认同,因此会产生烦躁心理。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能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辅导员生活在大学校园内,他们的心理健康会受到身边人、事、物的影响。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高校辅导员往往能认识自我价值,爱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动力,心理健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比较高。相反,社会支持差则缺乏爱的满足,容易出现危机感。如果高校辅导员持续产生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就有可能影响其心理感受,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在访谈中发现,学生支持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学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大多数辅导员认为,如果学生认可和支持,就会感受到自我价值,产生积极的情绪。辅导员A说:“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喜欢翻开学生发给我的短信(感谢和认同的短信),这样我的心情就会舒畅好多。”辅导员B也说:“担任辅导员工作已经超过10年了,学生的支持和认可是我热爱这个职业最重要的原因。虽然薪酬不高,但是它仍然给予我成就感。我觉得自己很有价值。”也有不少辅导员表示,如果学生不认可,就会产生不良情绪,比如辅导员C说:“遇到学生对我工作不理解,我就会感觉很沮丧。”

(二)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加大对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的力度。

1.第一路向:政策关注,提供客观支持。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导师,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部门要重视高校辅导员身心健康问题,加大政策关注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提供客观支持。

一是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辅导员设立相关级别的非领导职务,及时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辅导员到领导岗位。在专业职称方面,制定单独的评选制度。二是设立辅导员培养专项资金,让辅导员真正感受到价值归属感。三是制定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规范学生工作条例,使辅导员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第二路向:人文关怀,提供主观支持。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是辅导员健康快乐的重要指标。教育部门应大力宣传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学校应充分理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表彰、鼓励优秀的辅导员,及时关心有困难的辅导员。学校是高校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场所,因此,应尽可能多地组织活动,让高校辅导员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比如举办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体育比赛、师生联谊等,增进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3.第三路向:创新观念,建立支持体系。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进入高校视野,成为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针对大学生。笔者认为,学校可尝试把企业的员工帮助计划项目(EAP)引入高校。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起源于美国,是一套企业专门为员工设置的长期、系统的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员工及其家庭成员提供职业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发展、法律纠纷、灾难性事件、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理财问题等各个方面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使员工减轻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建寺了EAP项目,高校也可以引进这一项目,建立系统有效的社会支持援助体系,帮助高校辅导员提供学生管理、人际沟通、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芮丽华.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4]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5]王永智,陈中奇,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08(7):

[6]肖文娥,王运敏,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J].教育研究,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