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 投稿刺猬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625次
  • 评分4
  • 88
  • 0

姚红

摘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可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使高职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具体拓展的设想是结合高职思政理论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加大挖掘和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比重和力度,从不同的角度、梳理和整合分散在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同时在社会实践课程中大力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生态文明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ZJ-106)

作者简介:姚红,女,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67-03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生态文明教育,是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自觉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通过考察发现,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对生态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基础地位认识不够,其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与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不协调。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可顺应时代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1]党的十八大再次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事关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高度和战略层面。把生态文明建设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由“四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拓展成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3]因此,贯彻中央精神,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改变过去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人们日益膨胀的消费观念,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自然观念。作为具有主渠道、主阵地教育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责任和义务及时承担起这个使命,自觉地把生态文明教育及时、系统、有质量地融入到课程的内容体系之中,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种自觉回应,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体现。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丰富高职道德教育的内容

长期以来,高校的道德教育一般都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主旋律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要担负责任,重视指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从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学生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发挥了它特有的积极的功能、价值和作用。但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只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没有将道德调整的范围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代际人际关系,如果注入了生态文明教育,则把传统道德教育的范围从人际道德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这种扩大了的道德观,不仅要求当代人对他人、对社会要承担责任,还要求对子孙后代、对地球和其他物种和生命以及大自然要承担责任,这就扩展和丰富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的道德思维、道德意识,提升其道德境界。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使高职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要使高职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良好品格,还要培养其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因此,是否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习惯,也是衡量高职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尺度之一。生态文明教育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它注重的是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只是纯粹的知识教育,所以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除了实施课堂理论教学以外,还必须采取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进去,使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进行生态文明的实践教学的模式是对过去以道德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拓展,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让学生参与其中,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审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并通过营造有主题和有意蕴的校园文化环境及氛围,潜移默化地教化学生的内心和行为,健全其心智,完善其人格,增强其人文底蕴,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设想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在这门课现有的教材中,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较分散,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里“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中;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里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中;第七章“准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里公共生活的环境保护需要道德与法律维护中。也就是说在以上三个章节中,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拓展进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之中。具体在第二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从热爱祖国和自己家乡的土地、山川、河流、海洋、矿藏等自然环境资源入手,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自然美,学会欣赏自然、爱护自然。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过去在生产和人们生活中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缺乏保护,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不仅没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而不断遭受了大自然的惩罚。从而教育学生,爱国就是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森林矿藏等资源,增强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具体在第三章教育学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和谐的人生不仅仅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具体在第七章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时候,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重视教育效果的生活化,让高职学生能积极地将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在社会公德教育中拓展教材中缺少的生态道德的内容,突出讲授社会公德的关系范围不仅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生态文明实际上体现出了一种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可以帮助高职学生确立新的自然观、消费观、价值观和法制观等。在第七章中强化环境法律法规教育的时候,重点讲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重视法律和法规的作用,必须用法律和法规来规范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对学生灌输环境法规,培养学生环境法律意识,使学生明确自己对国家环境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国家环保的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在这门课程现有教材中涉及到可以拓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具体教学模式的设计是以专题的形式展开。(1)拓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除了以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外,还对人类社会有巨大的制约作用。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愈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就愈厉害。他们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2)拓展我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认为是“天人关系”,这个哲学命题,以儒家、道家、佛家论述最多。这些思想包含了关于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的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等;(3)根据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重点拓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党在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建设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要紧密联系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内容。[5]让学生懂得,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必须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设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把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因为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部要积极与学校宣传部和学生处合作,形成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以校电子屏、宣传栏、宣传画等渠道,以团委、学生会、社团、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生态体验教育氛围。如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日,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绿化美化校园的实践活动,并把此活动与美化学生寝室与创建校园文明、寝室文明、校园文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校园实践活动常态化,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了解自然,感受生态文明以及形成养成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的习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各种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对环境污染状况的考察,使学生在实际的考察中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社区、村庄或者河流等遭受环境污染的情况,让学生调查并分析遭受污染的原因及其后果,最后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于学生来说,关心自己的家乡、社区比关注全球、全国来的更加具体、实在和有效,学生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深切体会到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资源环境的息息相关,体验到环境污染使经济得不到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发展应该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应该长期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在讲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查大学生的消费观,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让学生意识到消费不仅是个人的事,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资源和环境,甚至子孙后代,让学生认识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每个人养成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观念,摆脱过去种种不良的消费观念,确立适度、绿色、文明的新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通过以上带有主题的、有老师指导的、生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9].人民网-人民日报.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6].http://www.sn.xinhuanet.com/2013-11/16/c_118166672.htm.

[4]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55-57.

[5]黄娟,贺青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77-81.

[责任编辑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