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儿童性早熟诊断中性激素检测的临床应用分析

  • 投稿南木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496次
  • 评分4
  • 66
  • 0

方晓贞

浙江省东阳市妇幼保健院,浙江东阳 322100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性早熟诊断中性激素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从而为儿童性早熟的诊治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儿童性早熟患者40例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的100例门诊无性早熟临床症状和体征儿童设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两组儿童的临床资料,并给以所有患儿进行性激素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有7名患儿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激生成素水平升高,包括6例男童和1例女童,占总数的17.5%,其中有4名患儿合并有同性性激素升高;通过分析血清单项发现,有3名患儿垂体催乳素水平升高,包括1例男童和2例女童,占总数的7.5%;另外30名患儿血清6项检测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有15名患儿6项性激素检测未出现升高。结论 在儿童性早熟诊断中通过应用6项性激素检测能准确的判定真假性性早熟,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儿童;性早熟;诊断;性激素;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176-02

[作者简介] 方晓贞(1983-),女,浙江兰溪人,本科,检验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性早熟症主要是指青春期发育过早发生,一般情况下为低于正常青春期启动平均年龄两个标准差时出现任何第二性征发育,该病症在男女中均有发生,且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在男孩中主要发生于9岁之前,女孩中主要发生在8岁之前。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随着近年来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儿童性早熟案例不断增多,且其发病率正呈不断上升的势态发展。同时,儿童性早熟又可以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与正常的发育期相同,精子或卵子也可以正常产生,因此患者具备生育能力,而假性性早熟患者只有第二性征发育,患者在发育过程中没有生殖细胞同步成熟,因此患者不具备生育能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由于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具有多种类似的指征,容易发生误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诊断准确率非常重要。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和临床研究的深入,有临床研究者提出通过检测性激素能够准确的鉴别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2]。为了进一步分析儿童性早熟诊断中性激素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从而为儿童性早熟的诊治提供更多依据,该研究收集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40例儿童性早熟患者和同期的100例门诊无性早熟临床症状和体征儿童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诊治的儿童性早熟患者40例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的100例门诊无性早熟临床症状和体征儿童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15例,女85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73±1.39)岁;研究组中男7例,女33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68±1.42)岁,其中有6例为真性性早熟,占总数的15.0%,3例假性性早熟,占总数的7.5%,另外31例为部分性性早熟,占总数的77.5%,所有患儿均通过B超(包括卵巢、子宫、睾丸、肾上腺)、CT、骨龄摄片、磁共振等检查证实,该次的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儿科学》1995年版关于性早熟诊断标准,判定标准主要包括:①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或10岁前月经初潮;②骨龄超过实际年龄至少一岁大;③腹部B超检查显示子宫容积超过3mL,卵巢容积超过2mL,卵泡直径超过4mm;④性激素:促卵泡生成素超过5IU/L、雌二醇超过20pmol/L、促黄体激生成素超过2.5U/L;⑤排除颅內或其他内分泌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儿进行性激素检测,具体步骤为:抽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做6项性激素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激生成素、雌二醇、孕酮、垂体催乳素、睾酮含量的测定,检测方法为化学发光法,使用仪器为雅培i2000,操作步骤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试剂盒为仪器厂家提供的配套试剂。

1.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该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有7名患儿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激生成素水平升高,包括6例男童和1例女童,占总数的17.5%,其中有4名患儿合并有同性性激素升高;通过分析血清单项发现,有3名患儿垂体催乳素水平升高,包括1例男童和2例女童,占总数的7.5%;另外30名患儿血清6项检测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有15名患儿6项性激素检测未出现升高。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儿童性早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临床研究表明,人体性发育成熟依赖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活动,其功能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且不同的部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协同促进整个功能发育,首先是由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然后是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Gn),性腺分泌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以上的各个部位存在负反馈机制[3]。目前临床上根据性早熟的性质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中枢性性早熟;另一种为外周性性早熟两大类。其中,中枢性性早熟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完全性性早熟或者真性性早熟,该病症的发病原因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激活,外周性性早熟则被称为不完全性性早熟或者假性性早熟[4],这类型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并未成熟,但是因为周围组织产生性激素或外源性摄入性激素使得患者出现了一些性早熟症状。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激生成素是垂体分泌的主要促性腺激素,这两种激素主要参与了女性卵泡的成熟及排卵。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戴方伟[5]等表明,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激生成素含量增多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发动的标志;雌二醇和睾酮主要是参与男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在该研究所选的40例性早熟患儿中,有7名患儿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激生成素水平升高,平均水平分别为(2.92±0.63)nIU/mL、(3.28±0.57)mIU/mL,有6例为男童,1例女童,占总数的17.5%,其中有4名患儿合并有同性性激素升高,这4名患儿为真性性早熟。是由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HPGA)提前发动,使之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性激素分泌。另外3名患儿促性腺激素出现了升高,而患儿的性激素处于正常水平,该类患儿属于促性腺激素启动早期,周围腺体还没有启动。

真性性早熟最常见的为特发性性早熟,其发生群体为儿童,女童的发病率高于男童。根据国外的相关报道称,在所有的真性性早熟患儿中,女童大约占据了总数的80%~90%,而该研究中,女性儿童占75.0%,低于临床报道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所选病例数较少有关[6]。通过6项性激素检测结果显示,有3名患儿垂体催乳素水平升高,其平均水平为(0.89±0.44)ng/mL,有1例为男童,2例女童,占总数的7.5%,由于促性腺激素未启动,初步判定该3名患儿为假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的发病原因众多,常见的比如肾上腺疾病、外源性性激素摄入(雌激素类药物及含有雌激素的食物)、性腺肿瘤等等,尤其是外源性性激素为主要诱因,在所有的外源性性激素中又以雌激素为主,雌激素会促进垂体中分泌垂体催乳素的细胞增生肥大,从而使垂体催乳素含量与释放量增加[7],因此,在这类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对外源性性激素的控制,尤其是在日常饮食中应合理控制含有外源性性激素的摄入[8]。在该次检测中,有30名患儿血清6项检测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而患儿存在第二性征发育的临床表现,因此将该部分患儿判定为不完全性性早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二性征组织对儿童体内少量性激素敏感度过高引起。

国外著名医学研究者AwsKhalidFathi等通过研究表明,6项性激家检测在临床性早熟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有很大应用价值,能够非常准确的对儿童性早熟进行诊断及真假性性早熟进行鉴别,特别是促性腺激素、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激生成素水平有明显的变化,为病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该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的方式,对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40例儿童性早熟患者和同期的100例门诊无性早熟临床症状和体征儿童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童性早熟诊断中通过应用6项性激素检测能准确的判定真假性性早熟,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柯江维,段荣.性早熟和性早熟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243-247.

[2]侍学琴,蔡明,黄丽雅.女童性早熟200例性激素激发诊断试验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4):352-353.

[3]刘学平.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测定对儿童性激素分泌异常的早期诊断[J].中国卫生产业,2013(9):20-21.

[4]刘德云,韩正权,蒋惠珍,等.简化LHRH刺激实验在儿童性早熟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09(30):4328-4329.

[5]戴方伟,陈文文,毛栋森,等.多种检测方法在雌性SD大鼠真性性早熟模型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5):566-568.

[6]邓春晖,张本金,吕有道.血清促性腺激素基础值在性早熟女童诊断中的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69,171.

[7]侍学琴.儿童性早熟86例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4):363-365.

[8]朱帝玲,杨慧明.儿童性早熟的病因及诊断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3):223-225.

(收稿日期: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