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口腔医学论文范文,口腔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热牙胶治疗牙周-牙髓病变的临床观察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2-21
  • 阅读量36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热牙胶治疗牙周-牙髓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牙周-牙髓病变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热牙胶根管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热牙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牙周情况[包括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附着水平(CLA)],并发症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I、PD、CL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热牙胶治疗牙周-牙髓病变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牙周-牙髓病变;盐酸米诺环素;热牙胶;


牙周-牙髓病变是临床多发的口腔疾病,其主要采用热牙胶根管进行干预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1]。临床研究表明[2],在进行根管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抗菌药物能够起到充分杀菌,改善牙周环境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传统治疗中主要采用碘甘油,但碘甘油的破坏性较大,在杀菌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蛋白造成伤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提出了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进行治疗。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属于广谱抗生素类药物,具有高效、长效与速效的特点。盐酸米诺环素的治疗效果需要临床进一步验证,因此本研究针对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热牙胶治疗牙周-牙髓病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牙周-牙髓病变患者8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38~72岁,平均(52.09±4.78)岁。观察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38~71岁,平均(52.18±5.7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征得患者同意,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依据《临床牙周病学》[3]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牙周-牙髓病变。(2)同意参与本研究。(3)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详细。

排除标准[4]:(1)合并其他牙周疾病者。(2)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3)合并精神疾病,或无法进行沟通交流者。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行牙周基础治疗,使用超声波对上龈与下龈进行充分清洁,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龈下刮治,或根面平整术。使用过氧化氢(3%)对牙周进行反复冲洗,然后再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对照组采用热牙胶根管进行治疗,治疗开始前使用X线进行扫描确定患牙部位与牙周情况,然后进行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打开牙髓,并进行拔髓处置。准备根管,维持根管保持原有形态,进行干燥根管处理,使用根管封闭剂涂抹于根管壁上,并用加热笔尖烫断根管口的牙胶尖端。同时进行加压与填充处置,采用加热笔对根管口处进行加压,首先填充根尖部位,填充1/3后,观察患者具体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填充。在进行加压填充的过程中,应注意沿冠方向进行缓慢移动,保持充足的反向推力。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后,在牙周袋内注入碘甘油(生产厂家: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302,20 m L∶1 mg),碘甘油的更换频率为1次/周,持续治疗4周。观察组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热牙胶根管进行治疗,热牙胶根管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牙周基础治疗后,在牙周袋内注入盐酸米诺环素(生产厂家:重庆科瑞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285,50 mg×10粒),0.1 g/次,更换频率为1次/周,持续治疗4周。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牙周情况、并发症、生活质量。牙周情况包括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及附着水平(CLA)。并发症包括牙髓感染、牙周感染与不良愈合。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定,满分65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临床牙周病学》[3]中的疗效标准评估治疗效果。(1)显效:X线片显示病变消失,牙周探诊深度恢复正常,牙周无肿胀情况,且未发生牙周出血。(2)有效:X线片显示病变范围缩小,牙周探诊深度变浅,牙周肿胀情况改善,牙周出血发生次数减少。(3)无效:X线片显示病变范围无显著变化,或病变范围扩大,牙周肿胀情况无改善,牙周出血情况频繁发生。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8,P=0.357,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191,P=0.00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牙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GI、PD、CA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I、PD、CL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情况比较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5,6],牙周病变与牙髓病变所引发的免疫反应、炎性反应较为相似。因而在疾病发生后,牙周病变与牙髓病变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进而导致疾病的发展与扩散。当发生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后,患者会出现牙龈周围组织红肿,牙周袋加深并发生溢脓情况,较为严重者还会出现牙齿松动,甚至发生牙齿脱落的问题。针对牙周-牙髓病变一般采用根管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在拔除牙髓后,充分清除菌斑与病变部位,防止感染发生,为后续的填充治疗提供保障。根管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保留牙根,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感染问题,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

而在进行根管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抗菌药物能够起到充分杀菌,改善牙周环境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主要采用碘甘油进行治疗。碘甘油是一种防腐剂类药物,使用后能促进菌体的内部蛋白发生病变,从而发挥消毒杀菌的作用,针对病毒、细菌、真菌均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但碘甘油的破坏性较大,在杀菌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蛋白造成损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提出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进行治疗[7]。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属于广谱抗生素类药物,具有高效、长效与速效的特点,其具有半合成四环素类制剂的特性,针对四环素敏感类或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充分的杀菌效果,药物选择性强,在杀菌的同时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破坏,在牙周-牙髓病变的治疗中能充分发挥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热牙胶治疗牙周-牙髓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牙周情况比较,观察组GI、PD、CL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盐酸米诺环素具有显著的杀菌优势,同时也提示热牙胶三维填充方法的严密填充优势对于牙周袋深度改善具有显著作用。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了盐酸米诺环素在杀菌的基础上,不伤害正常细胞的优势。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热牙胶治疗的临床优势明显,使用热牙胶可控制对牙根的伤害,患者恢复情况较好。

综上所述,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热牙胶治疗牙周-牙龈病变的效果显著,患者牙周情况改善明显,且并发症情况减少,术后生活质量较高,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留宏,吴佳斌程刚,等盐酸米诺环素软育辅助Vitapex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疗效及对牙周微生态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9):968-971.

[2]马心笛.陈董完全脱位牙再植的牙髓、牙周膜愈合:从生物学基础到牙外伤指南[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20,47(3):94-102.

[3]孟焕新.临床牙周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103-106.

[4]李丽曼,赵丽萍,徐涛,等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采取微创拔牙和微翻瓣位点保存术后种植修复效果观察(附1例3年随访报告)[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0,13(3):139-145.

[5]罗纬,陈向深,邓颖等中隔内注射与牙周膜注射在乳牙牙髓炎根管治疗时麻醉效果的对比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9,35(6);843-845.

[6]孙贺.刘彦.双波长激光联合辅助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疗效及对患者PLI、BI、 PD和CAL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30(3):83-86.

[7]吴芸菲,张黎.刘育崧等牙周翻瓣术配合根管治疗牙髓牙周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1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