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脾动脉结扎法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 投稿VVVV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26次
  • 评分4
  • 65
  • 0

汤万荣 李少明 李薇 杨荣彬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 目的 临床分析脾动脉结扎法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50例巨脾症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给予腹腔镜治疗,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手术时间(111.8±31.8)min稍长于对照组(97.9±24.8)min,研究组术中出血量(173.7±27.7)mL、排气拔除时间(57.1±15.8)h与引流管拔除时间(74.2±10.3)h、术后进食(41.7±13.8)h与出院时间(6.9±1.6)d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脾动脉结扎手术患者,采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手术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因脾动脉结扎法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手术时间稍长,需待进一步改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巨脾切除术;脾动脉结扎法;腹腔镜

[中图分类号] R65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073-02

[作者简介] 汤万荣(1976-),男,广东江门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肝胆胰脾外科工作。

巨脾症患者,脾肿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其肝、脾等功能存在损害,伴有一定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凝血机制障碍,持续发展门脉高压症,会发生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症状,导致腹水、原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切除脾可降低门脉高压、血流,改善脾功能亢进,减少血小板[1]。临床上对于该病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近些年来,随着脾动脉结扎法在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具有安全、可行等优点。该研究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50例巨脾症患者,其中25例给予脾动脉结扎法行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50例巨脾症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1.4±7.8)岁,脾脏长径19~26 cm,平均长径21.9 cm,Child分级:18例A级、7例B级。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1.8±7.7)岁,脾脏长径21~26 cm,平均长径21.2 cm,Child分级:17例A级、8例B级。

1.2方法

术前准备:给予常规化验,监测患者患者的肾脏与凝血功能,了解血小板、白细胞及血红蛋白等指标。采用多普勒彩超(商标:东芝。型号:阿波罗500。产地:日本)照射门静脉血管,掌握脾脏长径,分析门静脉是否存在腹水、血栓。给予腹部CT(商标:东芝。型号:64排CT。产地:日本)平扫,掌握肝脏是否存在占位,静脉走行、巨脾脾动情况。二级皮蒂、胰腺、脾脏曲张血管、脾门、胰体尾等情况。合理调节肾脏功能,采用利尿剂消除腹水,给予维生素K1补充[2]。

研究组:因腹腔镜切除术具有多种体位,多采用平卧位、右侧卧位与右斜位。该组实验采用右斜位,垫高左侧的腰部,同台面形成40°角左右,呈头高脚低状。给予四孔法,在脐上进行套管针穿刺,以30度角置入10 mm腹腔镜,在2 cm的剑突左侧肋缘,实施5 mm套管针穿刺,以作为辅助操作孔。在左腋前进行12 mm套管针穿刺,将其作为主要操作孔[3]。在左锁骨中线进行10 mm套管针穿刺,将其作为助手操作孔。其中主要操作孔、助手操作孔,均达到腹腔镜切除术空间标准。采用右斜位,有利于脾结肠的游离、暴露,可有效游离脾隔与脾肾。确保气腹压为14 mmHg左右,在头部两侧设置监视器。对腹腔进行探查,选择超声刀处理脾结肠韧带,将部分脾胃与胃结肠韧带切断,在胰腺上缘寻找脾动脉,采用可吸收夹关闭。在此时,脾脏的体积变小与色泽变暗,可挑起脾脏,将剩余脾胃韧带与脾肾韧带游离,按照手术显露需求,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4]。与CT结合,离断二级皮蒂。此时,患者脾脏逐渐缩小,游离、显露,将胃第一支短血管离断,将脾脏切除,置入标本袋,设置引流管于脾窝,完成手术[5]。

对照组:由左侧开始,通过腹直肌切口入腹部,对腹腔进行探查,采用超声刀由胃网膜无血管处喀什,通过胃大弯,将胃脾韧带游离,对胃短血管进行离断与结扎,直到胃底部与胃体完全游离。对结肠韧带进行显露与切断,将脾下级游离。通过脾外下部至内上方进行翻转,将脾肾韧带显露、切断[6]。然而将脾脏拖出,对脾蒂、胰腺尾进行游离,采用血管钳将脾蒂切断后,采用丝线缝扎残端脾蒂,给予止血处理,设置引流管于脾窝,完成手术。

术后处理:完成手术后,加强补液,给予感染预防,仔细观察患者是否有腹水、腹痛、下肢肿胀、黄疸、高热等症状,每隔1 d检查1次血小板,防止形成静脉血栓。仔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

1.3统计方法

该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排气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进食与出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来,临床腹腔镜技术正逐渐成熟,尤其是非肝硬化切除术,例如Ligaure刀、超声刀技术的不断推广,逐渐应用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所以,我们习惯选择二级脾蒂离断法,通过腹腔镜,对非肝硬化进行切除。目前,我国逐渐喀什使用二级脾蒂离断手术,利用脾动脉结扎法,切除巨脾。同一级脾蒂离断手术比较,可降低胰尾损伤,节省手术费用,而且两者的操作技巧、手术路径存在很大差异。针对巨脾症患者,主要包含三种诱发病因:①感染性脾大。由于各种急性感染与慢性感染,引起败血症、黑热病、病毒性肝炎等病症;②郁血性脾肿大。由于心力衰竭、肝硬化等,形成脾静脉血栓,产生门静脉血栓;③增生性脾大。主要在部分血液病中发生,包含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病症。在该组实验中,25例患者给予脾动脉结扎术治疗,手术时间为(111.8±31.8)min,比对照组(97.9±24.8)min,这说明,对于脾动脉结扎术,还需进一步改善,以减少手术时间。

对于轻度静脉曲张病例,许多学者不提倡实施预防性断流术,因其仅20%的食管曲静脉可能会出血,因此,无必要给予手术治疗。对于巨脾症患者,由于脾功能亢进与脾大,在各项检查中,食管静脉曲张呈中度症状、重度症状,尤其处于内镜条件下,显示曲张静脉表明呈现红色症状,为避免急性大出血,需给予预防性手术。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特别是伴随第一次大出血者,其死亡率高达46.8%,实施预防短流术,方可避免出血,有效换回某些患者生命。在该组实验中,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173.7±27.7)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9.8±161.6)mL,这说明,给予脾动脉结扎术,可有效缩小脾脏,促使脾脏变软,降低脾血率与出血率。

在一般情况下,腹腔动脉发出脾动脉,由下直到胰腺上缘,通过左沿胰腺上升至上缘,通过胰腺后方、胰腺前方,在胰腺实质中包埋,可到达脾门。使得脾动脉可充分暴露,由胃网膜的左右静脉交汇处,选择超声刀对结肠韧带进行离断,对胃后血管、脾胃韧带进行离断,可降低小网膜囊打开。接着,使用导尿管,牵动上半胃至右上方,在腹壁上固定导管。按照脾动脉搏动部位,将胰腺上缘后腹膜打开,可轻易确定脾动脉[7]。处于胰腺后上方,选择分离钳进行分离,可有效游离脾动脉主干,采用可吸收夹进行闭合,无需进行离断。通过本组实验得知,研究组的引流管拔除时间、出院时间、排气时间、术后进食等指标比对照组明显要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出血量比开腹手术出血量明显要少,可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患者的术后如腹腔脓肿、胸腔积液、腹水等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仍是潜在高风险的手术, 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开展的技术时机。开展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应在熟练的腹腔镜技术基础上,加上手术中耐心细致的操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帆,陈范昶,朱宏亮,等.无蓝碟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术15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8):690-691.

[2]胡逸林,曹庭加,蔡逊,等.应用脾动脉结扎法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5):4858-4862.

[3]孔文杰,师宏山,乔自勇,等.脾动脉结扎治疗重症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7):845-846.

[4]乔自勇,张建群,孔文杰,等.脾动脉结扎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改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2):2800-2801.

[5]何威,王卫东,刘清波,等.脾动脉主干结扎法腹腔镜巨脾切除术[J].肝胆外科杂志,2010,18(5):372-374.

[6]李泽信,王霄,薛会朝,等.腹腔镜肝切除术加脾动脉结扎术在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5(6):459-462.

[7]吕金利,李雪平,杨世伟,等.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5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5):406-408.

[8]胡逸林,曹庭加,李汉军,等.脾动脉结扎法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附20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6):417-421.

(收稿日期: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