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 投稿wine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697次
  • 评分4
  • 58
  • 0

来云

(钦州学院图书馆,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定青年群体,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社会对大学生的公德修养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使大学生这一群体发挥其应有的带头作用,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是高校面对的新课题,更是整个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本文论述了社会公德的内涵,提出了在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实施社会公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等院校;社会公德教育;大学生;公德意识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0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20—02

收稿日期:2014—05—08

作者简介:来云(1970— ),女,陕西富平人。钦州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献资源建设与管理及读者服务。

一、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一)社会公德的内涵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

(二)遵守社会公德应从懂文明开始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人物,从小就备受父辈、祖辈的关心和爱护,导致其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道德意识。溺爱、娇惯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会造就任性自私、傲慢无理的子女,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后,多数都目无纪律,经常随手丢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

(三)遵守社会公德应注重礼仪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礼仪就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能表现出其行为是否文明、是否符合礼仪。礼仪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来说,注重礼仪是培养其道德素质的起点。礼仪本身既具有内在的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的行为规范。谦恭的态度、文明的礼貌用语、优雅得体的举止表现出来的是人的内在文化修养、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如果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而良好的内心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只有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实际意义,离开了外在表现形式的抽象道德理论和思想是空洞和无用的。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能力。

(四)遵守社会公德应从传播社会正能量开始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学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也在不断进步,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已蔚然成风。但同时,一些与社会文明进步背道而驰的不良行为仍然存在,如自私自利、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行为。高校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一)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

要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的影响。身教作用表现为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教师在危难时刻舍己救人,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了师德的崇高,同时,也获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教师德高为范,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好的示范性,并产生强烈的感召力。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凭学校的教育力量是不够的,家庭、社会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因此,要在学校进行公德教育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要调动家庭的力量。例如,每学年,学校可以举办1~2场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庭行为的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带动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例如,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学校内的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背社会公德标准的言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标,从而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环境。

(三)注重德育培养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修身活动

采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社会公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渗透与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自立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希望工程捐赠教材”、“骨髓捐助”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加大法制道德宣传,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以及突发情况应急处理、安全消防、心理健康等教育。民主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增强其公民意识,从而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利不受侵犯。法制教育则是帮助学生做到知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高校应引导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精神,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努力营造“诚信为学、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五)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倡导学生提高个人网络道德修养

互联网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平时上网的比例达95%以上。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经离不开网络,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道德失范现象。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是隐蔽的、自由的,于是,在网上聊天时粗话连篇,有的在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有的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谩骂,还有的学生为了寻求刺激,专门在网上散布有害信息。此类现象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危害,一是使部分大学生情趣低俗、道德丧失、责任淡化,二是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秩序的混乱以及社会不文明行为的蔓延,严重阻碍了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教育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2.加强网络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加强大学生上网的自律教育。4.建立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健全校园网络防卫系统。学校要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对上网信息进行监控,及时消除一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要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和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的审查,并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手段,阻止那些反动、低级、庸俗、有害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校园网络安全的“防火墙”。 5.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组织网络知识讲座,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孔翔.关于大学生网络公德的调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3]葛晨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05(7).

[4]丁业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5]伍飞军.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谈[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