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伙伴学习”反思、探索与实践——立足语文学科

  • 投稿沐子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387次
  • 评分4
  • 95
  • 0

朱春燕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215 600)

伙伴,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伙伴的交流、伙伴的支撑、伙伴的帮助,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基于这一点,我校在全纳教育的背景下,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缩短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差距,给所有学生创设平等的受教育空间,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提倡开展“伙伴学习”,课堂上,以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和探讨为主要表现形式。

就语文学科而言,一学期的实践,很多教师的观念有了变化,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为主动了……但是,在欣慰的同时,我们也隐隐感到不安。

一、反思:“伙伴学习”不尽人意

(一)形式化:“伙伴学习”中看不中用

一学期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安排“伙伴学习”环节,但往往不去考虑某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真的需要“伙伴学习”。问及他们,有的教师说:“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把‘伙伴学习’放在哪里,学校要求课堂上要有这种学习形式,我就增加了这个教学环节。”也有的教师说:“一节课中只要有‘伙伴学习’,我就可以交差了。”这些教师仅仅是应学校要求,有了“伙伴学习”的意识,却没有深究其操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纯粹是为了“伙伴”而“伙伴”。例如,有位教师执教《月光启蒙》第一课时,在生字词教学环节,安排学生4人一小组学习该课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将生字词读给组内的“伙伴”听,如果读错了,由组内的“伙伴”纠正,并相互交流重点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呈现出的课堂教学非常“热闹”和“顺畅”,但是,在这“热闹”和“顺畅”的背后,是否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生字词的学习根本就不是什么难点,即使是“后进生”,生字词也是基本能够掌握的,那又何必花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做这高耗低效的事情呢?可见,“伙伴学习”中,如果教师没有揣摩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没有考虑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那么,再好看、再热闹的“伙伴学习”,也可能成为教学中的败笔。

(二)无序化:“伙伴学习”放手变放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把课堂实实在在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伙伴学习”的核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与其不谋而合。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堂纷纷自主、开放起来,较之以往,也更有“活力”了。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往往教师还没有将“伙伴学习”的要求和内容交代清楚,学生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了。这样的小组讨论往往分工不明、杂乱无序。小组汇报时,学生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发言的学生往往表达的也只是个人想法,而不是小组内达成的共识。因此,这种“过于自主”的“伙伴学习”,由放手变成了放任,甚为低效。

(三)“一言化”:“伙伴学习”成了优秀学生的地盘

不少“伙伴学习”,往往没有在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这就导致思维敏捷的优秀学生成了这个“伙伴学习”小组里的“顶梁柱”,由他发号施令、发表见解。久而久之,其余的学生就不愿意主动思考和探索,学习状况越来越差,进而产生自卑感。他们的学习变成了“被学习”,甚至变成了“这是一件与我无关的事”。在小组汇报环节,教师关注的也大多是每个组内主动、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这样一来,课堂成了优秀学生的“一言堂”,长此以往,“伙伴学习”提出的初衷——“缩短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差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局限化:“伙伴学习”只重学生“伙伴”

综观这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大多数教师仅仅关注的是在课堂上呈现的学生之间的“伙伴学习”,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事实上,“伙伴学习”中的“伙伴”,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可以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也可以学生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只要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的,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这是因为,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十分有限,仅靠课堂上的探讨未必就能生成并掌握。例如,关于一篇文章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资料的获取,就需要依靠书籍、网络或家长的帮助。鉴于此,我们要重新审视和理解“伙伴学习”中“伙伴”的组成。

(五)同一化:我们都是这样“伙伴学习”的

上学期开学初,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挑选了二年级和四年级语文备课组作为语文学科“伙伴学习”的先行者,成立语文实验组。从几轮课堂教学展示来看,不管是二年级还是四年级,“伙伴学习”的形式居然大同小异。

例如,二年级语文实验组的教师执教《识字6》时,在生字词教学环节提出了这样一个“伙伴学习”的要求:“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知道,是因为有拼音朋友在帮忙呢!要是没有了拼音,你们还能不能读得这么好啊?请4人小组合作,先每人读一行,再一起读,同学读得好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如果读得不够好,你们就做‘小老师’教教他。”四年级语文实验组的教师执教《云雀的心愿》时,在读长句子的环节安排“伙伴学习”,要求是:“同学们,本文篇幅较长,很多同学会被其中的长句子给难倒。所以,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由每组的小组长画出自己认为很长的难读的句子,然后同学们在小组内练读,老师一会请同学们展示朗读。”

仔细对比这两个“伙伴学习”教学环节,我们发现,虽然学习的内容不同,但是提出的要求是相似的:都是4人一小组,都是把相关的“伙伴学习”内容读给组内的同学听。也就是说,这两个分别处于低、中学段的年级在“伙伴学习”时,都采用了统一的分组模式、类似的分工形式,小组汇报时,也基本都是选派组内代表发言……这种不分年级、不分学段,完全采用同一模式的“伙伴学习”,没有充分顾及各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的“伙伴学习”的背后,折射出令人深思的问题——“伙伴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使“伙伴学习”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呢?

二、探索:“伙伴学习”的本质内涵

“伙伴学习”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一直在思考,逐渐厘清了对“伙伴学习”本质内涵的认识。

“伙伴学习”,说到底,就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会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所表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伙伴学习”就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我们不应拘泥于其外在表现,应更多地关注其内在本质。曾有人这样说过:“如果现在拿一张语文高考试卷给我做的话,所能得分的地方估计就剩下课外阅读和作文了。”这意味着,作为知识的语文,通常学生走出校门后一段时间就会将其遗忘,然而,语文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等,都将随时发挥作用,使学生受益终生。这其中的“语文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都是语文学科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语文的内涵。

顺着这个思路,我进一步思考,认为:小学阶段,让学生领悟语文的内涵才是实施“伙伴学习”的最终目的。因而,语文教学中的“伙伴学习”,就应当在尊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的“学”,用“合作、探究、互助”的力量,实现学生之间的“共长”,进而在这个过程中领悟语文内涵。

三、实践:“伙伴学习”的教学尝试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语文内涵的揭示,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带领学生体悟知识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借助“伙伴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一)把握“伙伴学习”的契机

曾读过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校长的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知识分三种:一种是教了也不会的知识,一种是不教就会的知识,一种是教了才会的知识。按教育规律办事就是要教那些教了才会的知识。”迁移到“伙伴学习”中,我认为,学生已经会的地方不需要组织“伙伴学习”,通过个人学习就会的东西也不需要组织“伙伴学习”,只有那些需要通过智慧碰撞才能生成新的知识点的环节才需要“伙伴学习”。

哪些是需要通过智慧碰撞才能生成知识的节点呢?主要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由扶到放的节点,这些都是“伙伴学习”的契机。

例如,我校顾丽萍副校长执教《望月》一课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眼中的月亮——这便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因为这不是写一个简单的比喻句、拟人句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表现出月亮的变化,绝大多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于是,在此教学节点上,顾校长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凝望着那轮江中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拿起笔写一写: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写的时候要注意做到有情节、拟人化。请先与你的小伙伴们说一说,由一位同学执笔完成。”果然,在小组交流环节,一个个体现小组集体智慧的片段精彩纷呈地展现了出来,这都源于教师合理地抓住了“伙伴学习”的契机。

可见,教师若都能善于把握“伙伴学习”的契机,学生将会在“伙伴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不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屑于探索,也不会因为要求过高而无从着手。

(二)优化“伙伴学习”的小组

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伙伴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改善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通过多向互动,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言语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伙伴学习”小组的优化。

1.合理分组。

小组人数一般为2~4人,并且,这种分组要按照不同情况随时调整,切忌固定不变。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室座位排列方式、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不同的分组方式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伙伴学习”一般有两种分组方式,一种是“优劣互补”,即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与学习能力弱、反应迟钝的学生分在一组,组与组之间的综合实力比较相似;另一种是“强强联合”和“弱弱联合”,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分别组成若干小组。从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第一种分组方式更合理、更科学,可以有效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2.明确职责。

在“伙伴学习”小组中要选出一个小组长,组长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彼此关系等因素。小组长采用轮换制,给每个学生以改变角色和锻炼的机会。选好组长后,教师要让小组长明确自己的职责,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小组长给每个组员安排不同的角色,并对小组学习的任务进行分解,每个组员完成其中的一部分。

3.定位角色。

在“伙伴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目标的制订者,程序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伙伴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在课堂上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伙伴学习”的推进和开展。

(三)强化“伙伴学习”的学情意识

语文教学中的“伙伴学习”,主要研究小组的组织方式、学习内容、成果展示、时间分配等方面内容,根据不同学段的学情提出不同的要求,继而形成不同学段的序列。例如,我校承办市级活动时向全市展示的低、中、高三个学段的三节语文课,组织方式上,低年级主要以同桌两人为学习小组,中、高年级以前后4人为学习小组;学习内容上,低年级以朗读、说话为主,中年级以开放性的问题讨论为主,高年级则更强调问题的思维价值;成果展示上,低年级注重讨论意识和静心听伙伴说的习惯养成,中年级重视吸纳每个成员的意见,高年级要求学会形成综合性的结论;时间分配上,低、中高年级逐渐增加。这样,基于各年段学情的“伙伴学习”,才真正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学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发现,“伙伴学习”让语文课堂“活”了起来。同时,我们也在不停地思考:如何才能优化伙伴组织的形式、伙伴学习的内容,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尽管我们的研究之路才刚刚起步,尽管教师对“伙伴学习”的理解与感悟各有差异,但是“动起来就是好的”,风景会在前方吧!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海燕,伙伴:“基于每一个”的心之链[J].江苏教育研究,2009(8)

[2]张春梅,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本课堂”让语文课充满生命活力[J].现代阅读,2010 (24)

[3]林卫东,让“数学味”回归[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4

[4]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