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发展农村教育助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 投稿阿原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75次
  • 评分4
  • 59
  • 0

孙绍勇

摘要: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惠民工程,对农村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但由于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使得公共文化建设难以深入,效果不佳。这就需要从薄弱环节入手,加快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并把它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助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同时,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农村教育,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打牢基础,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稳步持久地推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西部农村;发展教育;助推;公共文化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建设农村文化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两个方面。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的目的在于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发展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农村公共文化是当前公共文化建设难点,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因此,我们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要以及接受能力,优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源配置,才能提高效益。这就需要根据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各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来设定内容,制定目标,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推进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发展农村教育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民受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才能使西部地区的农民脱离愚昧贫穷,走向文明富裕,使其成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参与者、建设者。因此,我们在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更要把它纳入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充实经济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把农村教育放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是发展农村经济,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基本前提。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通过教育能够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学会运用一些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从而提高劳动力和生产率,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农村产业,实现高产和增收。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圆大学梦,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摆脱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奠定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尤其偏远落后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难以深入,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制度与模式,都是难题。这就需要教育的发展来渗透,正所谓“先富口袋,再富脑袋”。发展农村教育能够间接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为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以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培养大量的文化人才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缺乏热爱文化,懂文化的文化人才。“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①可见,教育是富民、教民的关键,发挥农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培养文化人才。对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而言,缺乏专业人才,就无法组建公共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也就不明确;缺乏强有力的文化组织者就无法激发文化的向心力和影响力,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难以深入,成效不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来培养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专业文化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输送人力资源,注入新鲜活力,促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持久,系统完善。

3.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传播积极的文化思想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传播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思想观念。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对公共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西部农村,一些农民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思想观念落后,农村还存在着一些庸俗堕落的文化风气,比如:好逸恶劳,吃喝玩乐等。这些思想风气的存在影响了农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的氛围。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过程中,农民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文化的熏陶,会加强对党的一些理论政策、先进思想的了解和学习,吸收正能量。在教育的推动作用下,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文化主旋律,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做好文化宣传和导向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所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净化文化风气、营造文化氛围,而且能够培育农民的文化需求,使农民群众充分体验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发展农村教育有助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发展,为公共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忽视了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西部农村的教育仍然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没有切实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没有充分结合农村教育的现状;没有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服务;没有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双向互动。尤其是西部偏远农村,必须加快发展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把发展农村教育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1.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没有贴近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西部农村的贫穷落后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滞后,许多公共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比如一些娱乐设施和报刊杂志,使用率很低,农民没有养成看书看报、文化娱乐的习惯,表现出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淡漠,究其原因,就是农村的公共文化项目没有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的现实需求和受教育水平。所以,一定要结合农民、农村的实际,多举办一些宣传、讲解、教育性的活动,先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发展教育事业,逐渐提高文化水平,才能使其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2.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缺少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引导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教育的支撑,但目前多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要以娱乐、体育活动为主,例如电影下乡、篮球比赛、农村节目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只能“乐民”,却不能“化民”。农村公共文化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多办一些基础知识讲座、教育宣传、科学知识普及、各方面信息服务等活动,宣传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另外,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增加教育投入,邓小平曾说:“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②修建学校,扩充师资,加大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对农村教育普及、提高的重要途径。

三、坚持把发展西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教育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展农村教育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然而,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双向互动。

1.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并将其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③当前,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是西部地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对西部地区农村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农村教育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有着长远性、战略性的意义,把教育的发展纳入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并作为考核指标,不仅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且使农村公共文建设更有实效,促进教育和公共文化建设均衡、平等的发展。具体可以举办成人夜校、中小学暑期培训班、图书阅览交流等集文化与教育一体的活动,把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到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把教育的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2.加大对农村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投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配置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是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根本保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④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资金、人才和技术都比较匮乏,这就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也需要发达地区从制度与模式、资金技术方面的大量支援。此外,在农村教育和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合理地配置和优化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无论是设施建设还是服务项目,都要从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需求出发,充分优化和利用资源,真正为农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

3.发挥基层群众的力量,使其共享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平等的教育资源人民群众既是公共文化的“筑堤人”,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发挥农村群众的力量,就必须首先保障农民的教育和文化权利。“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核心。只有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才能在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准中获得幸福感;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准,才可能充分运用和享受阅读与欣赏图书、报刊、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读物和产品。”⑤所以,发展教育是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教育让农民享受到文明成果和平等的教育资源,才能达成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基本共识,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争先的公共文化建设局面。

4.处理好农村教育的现实推进与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的关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⑥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全局的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深入持久推进的过程,它随着农民教育水平和文化需求的提高而深入。因此,在现实推进农村教育的进程中必须把农村教育的未来规划与公共文化长远发展的机制和模式相结合,既顾及当前,又考虑未来。这就需要以农村和农民为导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然后统筹兼顾,着眼长远,实现良性互动和科学发展。

西部地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大障碍,使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和空间。“公共产品的生产、更新与“适销对路”,始终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体现的关键;热心文化服务、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队伍,始终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⑦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农民的素质,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把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统一起来,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过程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进步。

引文注释

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第一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21.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1-13(01).

⑤陈瑶,戴言等.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8.⑥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⑦李景源,陈威等.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6.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