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问题与思考

  • 投稿dhch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24次
  • 评分4
  • 78
  • 0

黄剑锋 杨晓苏

摘要: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就业,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妥善解决他们外出务工面临的瓶颈问题,出台科学合理的就业政策,净化劳动用工环境,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字: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问题

一、基本概况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3.7%,而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①(清华大学2013年中国户籍城镇化率研究数据为27.6%)。未来二十年,城市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源泉,我国的城市化率每年提高约一个百分点左右,将有约13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9亿,外出农民工1.66亿,其中80、90后青年占农民工总数的70%以上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现状怎样,特别是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例最大的青年群体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二、当前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1.城市融入及市民化问题

当前、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城市融入及市民化意愿与现实状况之间矛盾突出;一方面,相对上一代外出务工人员,他们缺少对农村土地及其生活的留恋,相比较他们希望在务工城市长期稳定生活的意愿非常强烈。据调查数据显示③:当代农村外出务工青年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只有32.3%,较上一代外出务工者低22.5个百分点,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占32.3%,高出上一代外出务工者10.3个百分点;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他们未来生活的愿望是如何更顺利融入城市而真正成为城市人。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的阻碍,尽管当前他们希望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但真正要融入城市,他们不得不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比如,价值冲突与社会歧视问题,户籍制度的制约、子女教育以及城市购房压力等等问题,现实使得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社会。当前农村外出务工青年“他们城市工作适应、人际适应都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活适应处于较低水平。他们虽然进城了,但并没有在城市‘生根’”④。有学者将其称为游离于城乡之间的“双重边缘人”,他们境况往往是既无法很好的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居民同时又无法正常返回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

2.权益保障问题

权益保障问题是当前社会所关心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当前集中表现在:一是多数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就业渠道狭窄,就业行业有限,多数难以获得政府劳动部门及其职业中介提供的相应培训和就业服务,就业流动性大且自发盲目。二是与城市劳动者相比呈现出工资薪酬低,同工不同酬,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安全无法获得有效保障,工资增长缓慢,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其工作贡献明显不相符等特点;三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短期合同签订比例远高于长期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合同,合同形式中“霸王条款”、“格式条款”普遍;四是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满足,社保参保率低,一旦患职业病、因工受伤或伤残后无法获得及时的治疗和赔偿,以及权益被侵害后相关救济和援助不足等。由于二元制结构的存在,相关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行政执法部门监察不力,以及农村青年自身法律和维权意识相对淡薄等因素交织作用,现实中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劳动权益常常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问题

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保障问题,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的尴尬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是与其户籍挂钩的。在二元制结构下,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进入城市,他们虽然生活居住在城市,但由于其户籍仍然为农村户籍,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由于城乡经济水平差异,他们在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和其他领域享有的基本公共资源和服务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对此、樊纲、郭万达等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⑤正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民工在享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主要市民化待遇方面与城市职工存在很大差异,才出现农民工相对过早地退出城市劳动力供给市场。本该正常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提前过早的离开城市返回农村,而出现“农民工早退”⑥现象。当前必须设法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待遇才能有效避免出现“农民工早退”现象。

4.农村留守问题

关于留守问题主要涉及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问题,有人将其比喻为“留守族”或“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目前由于留守造成的很多问题已非常明显,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父母的外出导致家庭生活不完整,子女无法得到正常亲子家庭所给予的照料、关爱和教育,往往容易带来心里失衡、性格扭曲、缺乏安全感以及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致使子女教育面临着各种成长风险;家庭中丈夫外出务工,留守妇女不得不独自承担家庭生产劳动、抚育、赡养责任,身心负担加重的同时,长期的异地分居更挑战了婚姻关系的稳定;而子女的外出,大量土地留给留守老人耕种,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能力下降,健康状况堪忧。同时子女长期不在自己身边,缺乏亲情和情感抚慰和关怀,不同程度失落、无助、孤独和寂寞,并伴随身体与心里一同衰老,极易引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精神和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侵蚀,“养儿防老”日渐成了年迈父母们遥不可及的愿景。这些问题看似只是农村家庭自身的问题,但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家庭的范畴,更是我国当前无法回避的新的社会问题。

5.情感、精神困境

大量农村青年离开家乡,带着美好的梦想进入城市,大多在个体、私营企业工作。呈现出流动性大、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竞争压力大等特点。企业为获取更大利润,往往忽视或很少关注员工情感、精神需要,他们正值人生交友、恋爱和婚姻的黄金期,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需求强烈。但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限制,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等因素影响,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社会交往范围窄、休闲娱乐方式贫乏、生活单调。与上一代外出务工群体相比,这一代人对城市融入意愿强烈,但现实的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问题,又让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常常因为面临这些问题无法排解而陷入迷茫、孤独和无奈。如果得不到很好引导,个别敏感、脆弱的人最终会选择极端方式,甚至走向犯罪。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感情孤独”已成为当代农村外出务工青年面临的主要困惑,超过七成将“感情孤独”作为困难的首选⑦。对当前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的这些情感精神问题,国家应给予以关注和疏导。

三、关于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问题的思考

1.政府、政策与制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政府行为、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应适应这一趋势,加快创新和变革。首先,要强化法制的作用,及时清除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和改革城乡二元制结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城市公共资源,为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和环境。特别是对涉及就业培训、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民生问题要及时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民化进程,切实赋予他们和城市劳动者相等的权利和义务。还要及时调整和统筹就业政策,打破现有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壁垒和地区分割格局,降低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就业成本。进一步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强化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新型劳动力人才。

2.社会、城市与企业

企业和用人单位要依法用工,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按时支付工资报酬。这些既是企业和用工单位在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条件下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企业所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各级劳动部门及相关监管单位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有些单位和企业为逃避合同约束,违法用工,恶意欠薪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企业和用人单位还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人文关怀,逐步改善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的工作生活条件,关心其成长。

城市社会应将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及时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其融入城市步伐,做到务工青年与本地居民享受相同服务和管理。教育培训、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公共福利和权益保护等方面,实行与本城居民同样待遇,让他们从心理和生活上,切实体会到平等的公民待遇。

全体社会应给予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市民身份的认同和关注,努力维护这个群体利益和尊严。还应当关注他们当前面临的情感、精神困境,关注其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关心其成长,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3.农村外出务工青年自身问题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青年自身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相比上一代有所提高。但与城市人口相比,在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城市就业生活技能、就业竞争力等方面,仍然整体偏低。由于学历低、劳动技能竞争力不强,自我保障意识低,职业目标不明,与城市生活方式存在距离,他们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低级劳动,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必须提升自身从业能力和素质。

引文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新华网http://www.bj.xinhuanet.com/bjyw/.2014-01/21/c_119056314.htm.

②2013年农民工总量达2.69亿80后90后占七成以上. 中国青年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j/shbt/2014- 02- 21/content_11260132.html.

③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N].工人日报,2011.

④许传新“. 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04).

⑤樊纲,郭万达.农民工早退: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⑥农民工早退:所谓“农民工早退”是指农民工因城市不能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难以在城市定居而过早地退出城市劳动力供给市场、退回农村的现象.

⑦“感情孤独”已成新生代农民工面临主要困惑. 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16711191.html.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言实出版社,2006.

[2] 黄传会.中国新生代农民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 程姝.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4] 杨丁丁.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5] 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10).

[6] 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8).

[7] 王春光.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J].人口研究,2010(02).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