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佛子岭酒文化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 投稿马汝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1035次
  • 评分4
  • 43
  • 0

吴琼瑶,胡若男

(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针对安徽佛子岭地区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内涵发掘低、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从地区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地区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分析影响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究地方产业文化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之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酒文化;生态旅游;地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96-02

基金项目: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项目(2012YKF29);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AH20141037909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地区经济发展及转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忽视产业发展的文化因素和产品的文化竞争力,是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的软肋[1]。如何更好地开发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地方自然地理及社会人文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安徽佛子岭地区为例,一个地方的风土民情与产业文化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该地区发展现状

佛子岭位于大别山区,地处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西南腹地,面积127平方公里,2.2万人,辖6个行政村,1个街道,161个村民组,2005年被省政府批准晋升为全省中心建制镇。佛子岭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毛竹茶叶精深加工、旅游及水电资源开发潜力大。坐落在其境内的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原产地乌米尖、全国白酒十五强安徽迎驾集团形成了该地区以“旅游—茶叶—白酒”为主导的产业链。生态环境优良,但对资源的系统开发尚不足,还未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经济相对滞后,是该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旅游行业。旅游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2]。一方面,佛子岭地区早在50年代就被列为对外开放镇,1987年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区,2009年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验收组验收。另一方面,受道路交通、景点零散、经济欠发达等因素限制了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慢,收益低,文化资源开发少。

2.茶叶行业。霍山黄芽原产地乌米尖位于佛子岭境内,目前乌米尖黄芽茶通过国家商标局注册产地证明商标,曾荣获首届中国芜湖茶博会金奖。其中圣茗茶叶公司为全市最大绿茶精制加工企业,产品获国家《出口食品卫生注册证书》,茶叶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但开发不足,深加工有限,企业效益不高。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该地区茶业发展并没有将“茶”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3.白酒行业。境内龙头企业安徽迎驾集团跻身全国白酒十五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质的水源、娴熟的酿造技术,汉武帝南巡的传说也增添企业品牌效应。但与其他行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区域内没有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

二、影响该地区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1)自然条件。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充足,气候宜居,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地处大别山区,物产丰富。现有竹园4.8万亩,茶园1.2万亩,栗园1.5万亩,网箱养鱼250亩,为经济的多元发展、生态旅游链条中农家乐等项目开发提供原材料基础。另外,流经竹海的“山泉水”水质优良,为该地区“生态剐水”及白酒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2)人文因素。第一,该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方面,汉武帝刘彻曾南巡至此,演绎出晾甲广场、睡美人、美酒迎驾等动人故事,成为旅游业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作为革命老区,党中央为治理洪水,在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毅然修筑了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这项“民心工程”是与前苏联革命友谊的见证,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辞跃然于佛子岭水库大坝之上,这些都为佛子岭地区旅游业增添了人文主义色彩。第二,较为便捷的交通,该地区现为安徽省霍山县唯一水泥路和路灯直达县城的乡镇,水陆交通较为便利。(3)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影响。政策方面,佛子岭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开放活镇和文明育镇”四镇战略,强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四化进程,为实现该地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锲机。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良好,据调查,2015年春节长假全国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61亿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2.9%,而旅游收益则达到1448.3亿,增长14.6%。因此,该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市场前景良好。

2.不利条件。(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迅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发展与东部相比,起步晚,发展慢,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往往会带来很大的环境污染。佛子岭地区为保护白酒酿造的水源及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重工业的发展,但同时也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导致风景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备,没有形成成片的旅游景区。(2)教育相对落后,劳动力素质偏低。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以景区附近的酒店及景区服务人员为例,基本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景区的管理较松散,人员安排欠妥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3)交通方式单一,交通网络系统不完善。距离火车站、飞机场等远,为游客的出行带来不便。便捷的交通是为旅游区带来源源不断游客的前提之一,交通工具的选择范围小,游客人次也相对减少,景区收益低。(4)发展套路缺乏规划,对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源的开发系统性不强,不够透彻。同样作为4A级风景区,北京孔庙就发展成比较完备的旅游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反观佛子岭旅游风景区,一直以来它的发展都是依赖其自然天成的景色,并没有就人文历史方面进行系统的开发,景点零碎,知名度不高。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思考

1.发展创新特色产业,打造知名品牌。确保其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毛竹茶叶精深加工、尤其是其主导产业白酒行业的发展,为推动地区产业文化转型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不论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产业转型的推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正如马斯诺的人类需求层次说告诉我们的一样,追求更高的境界需要物质生存资料的满足作为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业,也不可能是孤立的、单向的,它需要不断地追求与创新,需要与地方具体情况相结合。迎驾集团目前在全国白酒行业占一席之地,知名度也在逐渐提升。发展当地旅游业可与当地龙头产业相结合,捆绑式宣传,以“绿色环保”为核心,打造自己的品牌。一方面,让别人了解到迎驾酒的原产地水质优良,环境优美;另一方面,以品牌企业促进人们对该地区的关注,吸引更多的观光客。

2综合利用人文地理优势,塑造宜居城市。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健康的城市、生活方便的城市、出行便利的城市,也是一个居住舒适的城市[3]。由此可见,要塑造宜居城市,除了生态环境优越,还需要从城市安全、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完备。首先,政府应在宜居城市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如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城市基本设施的建设方面,包括电力供应的保障、道路修缮等。其次,居民素质的提高也是建设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人始终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因此要努力提高公民素质。同时要维护了城市的稳定与和谐,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大众对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使命感,建设美丽的家园。

3.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地方文化气息。佛子岭位于大别山区,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可以对其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更进一步地开发。新中国成立后,佛子岭水库的兴修,缓解了自古以来淮河的洪涝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相关宣传部门组织了吴作人、关山月等艺术家参观建设工地,他们创作的小说《移山记》、苏州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散文《到佛子岭去》等在当时家喻户晓,成为一代人集体的记忆,这是难得的文化资源,应当深入挖掘,打造知名的文化品牌。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借助现代化手段,深入挖掘地方人文资源,以传承促发展,以发展带动传统美德的的传承,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4.酒文化及生态旅游。(1)水酒相溶,颂传统美德。酒文化指的是酒在生产、销售、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酒文化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酒文化不仅贯穿于酒的酿造、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也体现在古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和一个“酒”字有着密切的联系。佛子岭地区的迎驾集团一方面具有大别山清泉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又有“西汉武帝南巡贡酒”的渊源,充满着历史气息。大力开展迎驾酒文化博物馆、电影院、文化广场等方面的建设,标榜迎驾精神,大力宣传其生态造酒的理念,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借助强大的酒文化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2)发展文明生态游。生态旅游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传入中国。1995年第一届“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使国内真正重视“生态旅游”这一倡议。佛子岭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0%,河山秀美,民风淳朴,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就要抓好生态文化建设。首先,要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旅游的内容和意义;其次,政府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健全文化产业法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最后,针对佛子岭发展生态旅游的自然地理条件,可以把自然风光和工业风貌结合起来。大别山区本身的自然资源开发,再加上迎驾产业文化区、霍山黄芽区的建成,结合冲浪、游艇、农家乐等娱乐项目的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链,为该地区发展提供长久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玉梅.论产业文化论[J].科技和产业,2004,(11):10-14.

〔2〕李洪波,李燕燕.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系统能值分析[J].生态学报,2009,(11):125-132.

〔3〕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3):34-38.

〔4〕李海涛,廖迎春,严茂超,胡冉.新疆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可持续性评估[J].地理学报,2003,(5):765-772.

〔5〕王婷.生态危机解读与生态文化建设[D].北京交通大学,20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