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

  • 投稿沐子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388次
  • 评分4
  • 94
  • 0

郝丙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事实材料。方法:采用“挫折承受力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对长春和哈尔滨地区大学生进行问卷测验,运用spss软件做数据分析。结果:①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总体水平不高。②挫折承受力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归因方式差异显著。大学生越是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和持久性因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局部性、暂时性因素,挫折承受力水平越高;越是将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和持久性因素,挫折承受力水平越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归因方式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水平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为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源于挫折承受力水平低,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其实挫折具有普遍性,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在人生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要遭遇挫折,但是挫折是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关键在于个体对挫折的认知和评价,即个体对挫折产生原因的归因。归因不同,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很多大学生正是因为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挫折,才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为了更好的了解归因方式对挫折承受力的影响,本研究运用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和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调查了东北地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水平并探讨了其和归因方式的关系。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大学四所东北高校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500份,得到有效问卷354份。

1.2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团体施测方式,发放大学生归因方式量表[1]。该量表信度、效度较好。所得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总体水平的研究。根据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得分情况,按挫折承受力水平将所有被试分为三组:挫折承受力较差(总分≤12)、挫折承受力一般(13≤总分≤20)、挫折承受力较好(21≤总分≤30)。各水平被试的分布情况如表2.1所示:

2.2不同挫折承受力水平的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差异研究。笔者对挫折承受力水平不同的三组大学生正、负性事件各维度归因方式的差异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 2.2 所示:

笔者分析表 2.2发现,挫折承受力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归因的“整体-局部”(p=.001)维度和“持久-暂时”(p<.01)维度差异非常显著,而在其它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5)。用 Post Hoc进一步检验,与挫折承受力水平一般(等级2)、挫折承受力水平较差(等级 1)的被试相比,挫折承受力水平较好(等级3)的被试更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因于整体性、持久性因素。

综合分析表2.2和表2.3发现,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大学生倾向于将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持久性因素;挫折承受力较好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持久性因素。这表明,挫折承受力水平较好的被试倾向于认为,导致自己成功的原因,可以扩散到其它生活情境,影响自己生活的其它方面,并且这一原因在将来是可以重复出现的,能够影响到自己今后的生活。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挫折承受力状况不同的大学生对正性事件的归因在“整体-局部”和“持久-暂时维度”差异显著。挫折承受力较好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与持久性因素,认为导致正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同时会影响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其它方面,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的。这种归因方式无疑会增强个体的自信,使个体相信即使遭遇困境,自己也有足够的能力克服它。因此,这种归因类型的个体挫折承受力水平较高。从得分情况和多重比较结果看出,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大学生倾向于将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持久性因素。这种归因方式使个体很容易将引起负性事件原因的影响夸大,认为负性事件的发生原因,会同时影响到自己生活的其它方面,并且会延续到以后的生活中,这会导致个体的自我评价降低,遭遇挫折时容易不知所措或怨天尤人。因此,这种归因类型的个体挫折承受力水平较低,在生活中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

各级教育部门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归因方式对个体挫折承受力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归因的研究,了解大学生不良的归因倾向;开展归因训练,指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归因方式;改善大学生对挫折的认识与评价。通过对挫折情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归因来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挫折承受力水平,增强其心理适应力,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成齐.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4.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50.

作者简介

郝丙辉,女,1980年生,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