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术研究论文范文,学术研究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学术研究要有学术理念坚守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3-30
  • 阅读量389次
  • 评分0
  • 0
  • 0

  在全党全国人民隆重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再出发的历史节点,本刊进入了2019年新的一年编辑出版期。值此之际,我们心潮澎湃,思考着如何通过自己平凡的工作为新时代添彩,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任务服务。学术期刊是展现学术成果的平台,作为期刊的编辑人员也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发展。发展我国的学术研究,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学术理念追求和学术原则坚守,为此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术研究要跟踪社会实践,与伟大的时代同行,努力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在当今世界,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化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交通和通讯空前便利,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这在客观上已形成命运共同体。同时,人类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全球化逆流涌动,国际秩序纷乱复杂。这些表明: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大转型、大变局、大调整、大变革局面,在客观情势上类似于公元5世纪前后的“轴心时代”,即一个在思想文化领域可以大有作为、产生精神巨人和伟大思想的时代。在这一全球化时代,中国人民以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气魄和敢试敢闯的创新精神,创造了最辉煌的中国奇迹,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实践的需要,因此学术研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全球化新时代提出的学术理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提出的学术理论问题,把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作为发展学术理论之基。理论跟踪实践,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服务,一直是本刊强调的学术理念。社会科学研究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才能产生具有预见性、精神至高性和思想灵性的研究成果,并引领生活前行。学术研究的选题可以有包括从个人兴趣出发的多种选择,只要对社会有所裨益都是有价值的,但我们更应强调学者的历史担当精神,要考虑自己的理论旨趣和学术追求是否呼应了实践的需要和历史的诉求。一个时代的理论发展取决于实践的需要,同时也取决于该时代从事知识生产的人对这种需要的理论自觉程度和回应时代需要的能力。我国学者要自觉地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神产品,为“新轴心时代”的来临积蓄思想能量。


  第二,学术研究要在全球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中把握“本土化”这一核心,努力构建中国形态、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科学”。做这样一个表述,是在强调一种理论观照现实的方式,即在全球文明语境中以中国问题为研究指向,通过理论创新做出自己的理论概括,构建起中国化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是遵循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而获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今世界文明成就的中国化本土化表达。从历史上看,“轴心时代”产生的“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式”的精神巨人的伟大思想,包括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多学说,之所以形成“群星灿烂”的时代景观,正是基于世界各地的本土语境而向人类奉献的各具特色的永恒精神财富。强调“本土化”不是脱离“全球化”语境,而是在两者交织中研究问题。我们不赞成那种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统统建立在西方学术逻辑框架之下,或纳入西方学术话语和范式的倾向,从而使中国社会科学失去主体性、独立性。中国学术要有主体性意识,增强中国学术理论自觉、文化自信,让中国的社会科学以独创成就自立于世界之林,为人类文明增添精神财富。


  第三,学术研究要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作为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强调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总书记同时提出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我们的时代是各种思潮涌动的时代,但中国的近代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内在要求上是与中国最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的,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得以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曾遭受教条主义的误读和曲解,以致留下不被学术界认同的后遗症,并在当前的社会科学生态环境中出现了认为讲马克思主义就不学术、不具有学术性的现象。在当前,我们仍需要克服种种错误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视为指导实践和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论,并真正融入中国的时代发展,在经受中国发展实践检验中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更具时代性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学术研究要在继承、借鉴、对话、创新中,努力使中国社会科学成为更具科学形态的研究体系。要使中国社会科学能够有力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化水平,使之成为具有完善科学形态的研究体系,并真正具有与世界文明对话的能力。学术发展有自身的承继关系,因此要把握中国学术发展的思想文化根脉和基因,同时又要吸取西方成熟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西方社会科学包含着西方率先走向现代社会所凝聚起来的知识财富和先进思想成果,是我国实现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必须借鉴的学术资源。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有没有这样的学习借鉴是大不一样的,完全脱离世界思想文化成就而另起炉灶是不可能的。学术研究体系的形成必然以成熟的学科形态为基础,因此要重视涵盖领域繁多的“学科群”建设;学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导向”,但“问题”又是不分学科的,所以又面临着打破学科界限发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任务;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术”的层面,还要特别重视“道”的“无用之用”的基础理论研究。最后,发展中国学术必须打破利益固化,以更大的力度改革和完善学术制度、评价体系,正确处理学术自由探索与意识形态正确方向的关系,把科研人员具有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能量极大地激发出来。


  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激励人们使命感和历史担当的金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这里的“我们”也包括每位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内,在自己这一代要跑出好成绩,在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思想智慧中把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迎接人类的“新轴心时代”!


  作者简介:王雅林(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哈尔滨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