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 投稿来自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63次
  • 评分4
  • 14
  • 0

冯明智,吕 娜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摘 要:伴随高校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女性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女硕士研究生面临就业、学业、婚恋、人际交往和家庭等不同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承受着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压力源的影响程度以及面对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探索女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源,并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研究生辅导员分类指导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01-03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4年高校学生工作课题(LX2014Y216);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特色基地建设项目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招收研究生数量已高达56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2012年,全国女硕士招生规模连续4年高于男硕士,女硕士增幅达18%左右[1].另一方面,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能力连续下降,就业与学历呈现出“倒挂”现象[2].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女研究生相对男研究生承受来自社会、家庭、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造成女硕士研究生内心冲突、矛盾和失衡比男性更为复杂、强烈和隐蔽.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产生心理、行为偏差的研究生日益增多,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有研究显示女研究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等七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的日常规模[3],这给高校学生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B在校女硕士研究生进行调研,探究造成女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来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分类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1 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压力源及应对方式进行分析.问卷由32个项目组成,7个因子包括:学业、就业、婚恋、家庭、经济、人际交往以及其他.压力源量表使用的是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和《研究生压力源量表》,6个维度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问卷实际发放320份,效率达82.2%.

1.1 影响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的压力源排序

整份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7,各维度的信度在0.432至0.837之间,大部分维度的信度值较好.由表1可以看出依照各类因子的均值对比显示,压力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就业与前途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关系压力>其它>人际交往压力>婚恋爱情压力.就业压力成为首要心理压力来源与近期研究调查结果相一致,伴随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研究生肩负着个人、家庭、社会的诸多期待,特别是女研究生,在大部分同龄人已进入事业稳定、婚姻和睦的特殊时期,投入就业大军对女研究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心理冲突.与此同时,女硕士研究生还有可能面临年龄或性别上的歧视,高学历的身份反而成为女研究生就业的额外负担.其次是学业压力,据了解B大学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都有相关要求,对不符合毕业要求的研究生推迟答辩或者延期.排在第三位的是经济压力,伴随年龄的增长,在大部分同龄人工作稳定并可能已经升职加薪赡养父母的阶段,无经济收入的女研究生无法独自赡养父母、无法养育子女,随着年龄的增加,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女研究生渴望早日投入社会,用自己的能力维持研究生阶段的贷款和生活开支.

1.2 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不同来源地差异比较

根据不同来源地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只有经济压力因子的方差分析结果显著,其他因子均不显著.对经济压力因子进行LSD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和城镇分析结果不显著,农村和城市分析结果显著,城镇和城市分析结果显著.对不同来源的女硕士研究生来说,经济方面的压力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压力来源.B高校的地理位置都较为优越,对于农村生源的研究生来说,农村与城市、城镇与城市的经济差异可能使来自农村的女硕士研究生感到更大的压力.

1.3 B高校不同学科类型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

不同学科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表的数据结果显示,在学科类型上,文科生的各方面压力均高于理科生,除了理科女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与前途压力上和文科女硕士研究生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因子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1.4 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不同培养类型差异比较

不同培养类型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表的数据结果显示,在培养类型方面,在婚恋爱情压力与人际关系压力上,专业型女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女硕士研究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因子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两年学制的专业硕士与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相比,缺乏一年的缓冲期,学业安排的更加紧凑,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维持婚恋关系,因此婚恋爱情压力更大,社交圈相对更窄一些.

1.5 B高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表的数据显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上,除了在经济压力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女硕士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因子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非独生子女的女硕士研究生在经济方面承受的压力大于独生子女的女硕士研究生,为保证两个或多个孩子拥有相同的资源,父母难免会更加辛劳,承担着更大的经济负担.

1.6 B高校不同年级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

对B高校不同年级间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学业压力因子方面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其余因子方差分析结果均为显著.经过进一步事后分析(LSD)可以看出,在就业与前途压力方面研一分别与研二、研三差异显著,在经济压力方面研一与研二差异显著,在家庭关系压力方面研三分别与研一、研二差异显著,在婚恋爱情压力方面研二与研三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方面研三分别与研一、研二差异显著,在其它方面研二分别与研一、研三差异显著.随年级的增长,较高年级的就业与前途压力增加,同时还可能面临继续深造、选择就业城市、选择行业等多重困扰.而在经济、家庭关系、婚恋爱情、人际关系、其它五个方面,研二的压力都高于研一和研三的同学.研二没有研一学业的压力、没有研三就业的压力,自主支配时间和经济的空间比较充裕,但对于未来的规划、人际关系的维系充满着不确定性,研究生二年级是最为充实且复杂的一个学年.

2 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量表研究结果

2.1 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情况及排序

由表2可以看出,女硕士研究生的应对方式排序为: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退避>幻想>自责.数据显示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应对压力方式首选解决问题,其次就是求助,在高校女硕士解决问题和求出的对象则是身边的导师、辅导员、同学,问题的解决和正确的疏导对女硕士研究生应对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B高校不同来源地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

对不同来源地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进行分析,只有合理化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著,经过LSD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和城镇显著,农村和城市显著,城镇和城市不显著.数据说明农村生源的女硕士研究生在应对方式方面更加不容易掌握,导师和辅导员在对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应该加以重视.

2.3 B高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

根据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分析的数据结果显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上,所有因子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与是否是独生子女无关.

2.4 B高校不同年级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

根据不同年级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表的数据结果显示,只有解决问题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著,其余因子方差分析结果均为不显著.经过进一步事后分析(LSD)可以看出,研一和研三差异显著,研一和研二、研二和研三差异不显著.B高校女研究生研一和研三在压力应对方式有明显差异,可能由于研一刚入学仍处于适应环境的阶段,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三年级的学术性研究生和二年级的专业型研究生.

3 研究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启示与建议

3.1 倡导公平,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应逐步完善女性就业的立法、执法以及监督制度.用法律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4].其次,鼓励中小型企业招纳女研究生,鼓励女研究生自主创业,将女职员的生育成本部分地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相应的补偿制度,政府在税收、项目扶持等相关政策中有适当的政策倾斜,减轻雇佣女研究生的后顾之忧.再次,制定并实施男女平等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法律政策,在招聘、录用及任用、职前职后培训等环节能真正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例如:成立诸如“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等机构,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或法规,积极推动平等就业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5].最后,加大女性维权意识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女研究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在女性权利受到侵害时,国家和高校应给予女研究生法律援助.

3.2 以人为本,尊重市场规律,社会需求倒逼高校教育改革

在研究生扩招步伐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学校严格把好“入学关”和“就业关”,一入一出彰显大学办学质量,高校尽可能地与市场接轨,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设置适应市场、适应女性的专业,制定更加灵活自主选择课程和研究课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调整课程结构,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专业型硕士加大实用知识和技能的输入,注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综合培养,并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加大研究生社会实践环节.同时,加强对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分类辅导,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减少必须课程,增加碎片化课程和网络化课程的内容,加强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对于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而言,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增加导师负责研究生就业的职责,作为评教和考核的重要指标,针对就业困难的女研究生,悉心排查,重点关注,心理疏导,分类建档,政策倾斜,提供就业信息.

3.3 发挥校友资源,构建女硕士研究生社会支持平台

研究表明,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多少影响着女硕士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来自于家庭、恋人、同学及导师的关系对于女硕士研究生的压力有很大的影响.要建立政府——学校——导师——家庭——校友“五维一体”的支撑平台.教师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就业等显性的方面,内在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值得关注,需要学校、学院、任课教师、导师、校友的通力合作,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于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始终.针对女硕士研究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女硕士研究生的自身与外在压力源影响因素之后,需要重点关注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且即将面临就业和婚姻压力的专业型女硕士研究生,这一部分群体更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帮助其解决问题,给予合理化建议和鼓励,而非责备和强化教育,使其更好的自我调节,在即将踏入社会之际,保持乐观、自信,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2〕肖潇,刘霞.女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探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陈昕.浅谈在校女研究生的压力与辅导员工作的应对措施[J].新西部,2008(14).

〔4〕罗渝川,杜学元.未婚女研究生婚恋现状分析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5〕高树玲.单身女研究生婚恋观访谈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16).

〔6〕沈洁.压力和应对:女研究生的认知、资源和社会支持[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